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裘汉康:兼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时间:2008/10/14 】 【来源:中山大学校报 2007-04-22 】 【作者: 裘汉康】 【已经浏览2705 次】

(本站按:以副题作正题,查最原始出处即如此)

    去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全文刊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他省市报纸摘要刊出),全文除序言外,共十大部分四十八条,涉及到未来五年国家整体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并具体到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事业、新闻事业、文化产业及民族文化保护与教育等等方面。这一文件公布之后,引起了文化教育、新闻宣传、影视演出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些职能部门已积极贯彻落实。其中第一部分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中,就明确写到:“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第七部分民族文化保护第二十条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并列示对大学具体落实的要求和措施,“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更是引发部分高校领导及大学语文任课教师的强烈反响,大家深受鼓舞与启发,一些教师奔走相告,激情满怀,从内心深处大喊:新时期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新起点开始啦!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什么《纲要》在第一部分及第七部分强调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强调民族文化保护问题,强调各级学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传承呢?显然是新时期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战略意义。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粘合剂。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过去几千年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也将继续证明民族文化的支撑作用。只有在全面深入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做人的自信。这个基本事实与道理本来是很清楚明白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社会上有些人,包括有些在校青少年却逐渐疏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忽视到轻视甚至随意否定,从不大了解、不愿学习到“戏说”、“恶搞”、“颠覆”。这种不正常的现状早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我国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发起于二○○四年(农历甲申年)九月底联名发表的《甲申文化宣言》,参加签名的共七十余人。这个宣言是针对现实中重物质轻精神,一切向钱看,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愈演愈烈,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全盘接受的情况,旨在维护民族文化与文化主权。此后陆续有学者著文表达类似隐忧与建言献策。在今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再次呼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与会代表发言中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缺乏精神支撑的社会不是一个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因失去精神支撑而迷失方向。这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苏轼文句“名为治平无事,实有不测之忧。”,中央领导正是从战略的高度,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需求等新形势新问题,为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选准国家文化发展的方位而制定《纲要》的,所以各部门、各单位包括高校领导与职能部门、任课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努力将国家的方针政策细化为行之有效的各项具体措施,充分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自《纲要》发布以来,北京、上海等地有些高校教师已陆续作出反应,纷纷就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制度上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充实任课教师队伍,不断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等方面发表了意见,这说明形势正在朝着《纲要》指示的方向前进,预示着新时期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将迎来一个新的开端!
       
    我校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在打倒“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倡导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前期,曾经有过从恢复开设到兴盛发展的时期。当时校、系领导十分重视,专门研究、并发文成立中国语文教研室,从中文系几个教研室陆续抽调八位教师专职对全校各院系(除中文系外)开设大学语文课,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于九十年代初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重点课程,并经学校巡视督导组检查验收,包括向当时听课的九百多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收回923份,结果表明:82.9%的学生欢迎开设大学语文课,肯定这门课程对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熟悉、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与文化素质,提高分析欣赏传统经典的能力及中国语文表达水平等有所帮助。所以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由于我校这门课程建设的实际成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学研究成果、教材建设等受到省内外的一些兄弟院校的肯定与推举,多年来在省内外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并于1996年5月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联手举办粤港两地中国语文研讨会。
       
    但是,随着原来专任教师陆续退休,而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系里只得临时选派一些年青教师来兼任,这些教师中有些讲课也受到了学生欢迎,有些因为带有临时观点,他们在当前竞争压力大,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影响下,迫于评职称的需要等因素,不可能像原来专职教师那样潜心专力经常讨论研究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因而有些学生不够满意。加上有些院系出于专业课程排课及重英语轻母语思潮的影响,于是我校近年来和全国有些高校一样,逐步放松了大学语文教学,接受小部分学生反映的意见,从06级开始,改必修为选修。这样就大大削弱了高校对大学生应承担的责任:让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我们希望这将成为一个新起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高校领导与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同志都能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与《纲要》保持一致,从制度上保障,充实任课教师队伍,开创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当然,作为任课教师,也应该增强责任感,将大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事业看待,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通过师生互动,更有效地较系统学习传统经典,增长人文知识,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中国语文运用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切实改变目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这样,也必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欢迎大学语文课的。事实上,即使在近几年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还是欢迎大学语文课的。就以我校教务处整理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2005年11月对04级学生抽样调查)综合统计来看,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的也有60.66%,认为无必要的仅21.8%。其中,珠海校区有学生写道:“大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热情很高,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语文课。”东校区也有学生写道:“老师在讲课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今年三月初新学期开始不久,有天的傍晚,我在南校区学生第一饭堂坐时,旁边几位不认识的学生正在谈论大学学习情况、听课感想。一位男生说:“虽然时隔一年多了,但留给我印象最深刻、学有收获的还是大学语文课。”我就问他们是哪个院系的。原来是岭南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在珠海校区听过大学语文课,这一位学生姓名姚晓楼的看法,其他学生也赞同。可见,不仅《纲要》要求,多数学生也是要求的、喜欢的。因此必须努力开好大学语文课,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以适应国家和学生的要求,也使高校能切实发挥引领公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49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