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大学语文”是干什么的?
【时间:2008/7/9 】 【来源:新浪博客 】 【作者: 战婴的BLOG 2007-12-06】 【已经浏览3846 次】

    弄清这个问题,最先问的应该是:“大学是干什么的?”

    此处且略去“大学”在中国和西方的古代是如何定位、发展的,今天既然大学面向世界都宣称为University,那就具有“普遍”、“整个”、“世界”、“宇宙”之意,它是“各种文化精神的聚集地,是文化、教育、科学的中心,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分子形成的共同体。有着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自由、宽容、大气、进取、严谨、朴实的文化风尚。”[1]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

    也就是说,大学里既有高度的科学精神、社会意识,也有高度的人文精神。

    如何体现这些大学精神?当然只有一个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语文”在整个大学中,应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在很多人看来无需争议的问题,现在也争议不休了。什么原因呢?只看到了“语文”,忽略了“大学”。“大学语文”目前在一些大学里,是给各系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拿掉“大学”二字的话,“语文”,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有着不同的任务。小学时期的“语文”,主要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包括人类及自然界的一切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物质载体。小学阶段的语文,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表达,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中学阶段的“语文”任务,在学生小学时代奠定下的:能够大量认字和正确使用文字的基础上,开始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也就是由对语言的最小单位的认识与把握开始,逐渐进步到对篇章的认识和把握上。

    “语文”到了大学阶段的任务是什么?大学阶段还需要“语文”吗?有人认为,“语文”在中小学阶段就该完成的,到大学还学语文实在是多举一止,重复罗嗦,毫无用处,且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他们抱怨更多,说许多课文中小学时代都学过了,再重复学没有意义。他们觉得大学就是大学,应当把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上,没有理由开设这种毫无用处的语文课。但作为公共基础课,它又是必修的,此课不过关同样毕不了业。如此,引起理工科学生们的强烈不满,认为语文是务虚的东西,完全是大学里的花边课程,唐诗宋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消食犯酸的东西,拿到大学里来实在有辱“大学”称号。而理工科做的实验研究,搞的发明创造对国家对现代化的建议是有用的,是务实的,因此理工科在为社会做着重大的贡献,养着文科一帮闲人,而这帮闲人却反过来教他们一些附庸风雅的东西。更有极端者扬言,将务虚的文科从大学里赶出去!

    引起理工科者如此极端激烈的情绪,并不能够完全责怪他们。引起学生对“语文”如此强烈的误解,实在是由于我们这些将“语文”当知识来传授的人自身出了问题。我们传授者本身对“语文”就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能深透地理解,才造成接受者的抵触和误解。

    “大学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是体现着大学精神的语言和文化的一种载体。“大学”可看作中心词,确定了“大学”非中小学,“语文”的任务才能确定下来。“大学”是“语文”的限定词,也可看作对“语文”起修饰作用,但即使作为修饰词也不是毫无意义的修饰词。在这四个字当中,若没有“大学”二字,“语文”便无所依托,“语文”的含义便将永远争执不清。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总认为“语文”是该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这种认识始终将“语文”界定在了语词、句读的范围内。因此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在我们国内,“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者多出于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研究者,最多请个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参与一把,商定选用篇目。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就容易拿出钻研语言文字的精神,以严谨求实之风兢兢业业地为中文系以外的学生们传授着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而这种钻研和传授在专业领域固然是越细致越可贵可敬,而在整个“大学语文”的意义上,无论过于偏重于文字训诂还是写作技巧,都将使“语文”前面的“大学”二字失去意义,且越精钻细入,越容易见木不见林。

    大学分科很细,因为细,研究才会精微深入,但整个“大学”的意义却是广博的。“学者”的意义也不能等于同“专家”。

    真正的大学,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传授和学习知识,对现有知识毕恭毕敬的学堂,而更是人们质疑、批判、否定、更新知识的自由殿堂。没有研究和探索,没有表达和争论,没有反问与沉思,就没有真正的大学精神。[2]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国内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课堂真的要好好改革一下了,理工科的学生们需要从知识的接受和各种实验中也进入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也需要思想的争鸣。

    我国的《礼记·大学》也认为“大学”是对“小学”而言的,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是大人之学。

    因此,“大学语文”的意义,应该是强化“大学”精神的。“语文”的“文”,不仅包括文字、文学,更由此体现各种文化内含,释放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工科人士杨叔子[3]有句话: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思维,第三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

    [1]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下卷)《大学重建》,姚国华,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2]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下卷)《大学重建》,姚国华,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3] 杨叔子: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0197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