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语文与国文——中国大学的自我身份界定
【时间:2008/4/6 】 【来源:远聚网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877 次】

2007-5-21

    那条被称为“语文不合格不能大学毕业”的消息,非常值得玩味。按照消息的最初说法,教育部规定,大学必须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中国语文课”这个名称十分古怪,为什么不直接叫“国文”而是用如此罗嗦的表述方法呢?如果用标准的“语文”语法标准来看,“中国语文”是个偏正短语,其中的核心部分是“语文”而非“中国”。 

    在中小学的教育里,“语文”是一门主课,相关的教研单位叫做“语文教研组”或简称“语文组”。但是在大学,相关的院系则叫做“文学院”或者“中文系”(中国语言与文学系),都没有“语文”这个称呼。虽然有《大学语文》这样的教材和相应的课程,但在很多大学都并不开设。

    “语文”与“中文”的区别,其实正是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别。因此,我在这儿有个猜测,所谓“中国语文课”这个提法,就算由教育部提出,到时候大学在开设课程的时候,怎么来落实?肯定不能按照中小学那样,把拼音、字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按规定作文、搞标准化试题。

    那么,大学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中文水平?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如何教学,而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教学。从“语文”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教育部为大学制定的中文教育思路,是工具性的,而非素质性的。有大学学历的人念白字、写错字、遣词造句能力差、行文无美感,已经成了社会上的普遍问题,所以,教育部觉得应该进行工具性教育,就像当初强调英语教育一样。

    可能教育部忘了,当初的英语教育,恰恰就是工具性教育出了很大问题,让学生能写不能说,语法强而理解差,就这么磕磕绊绊若干年,直到五六年之前才确定下英语教育要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而今,中文使用能力成了社会上的大问题,教育部又想拿出当年英语工具化教育的老办法,难道还要我们再等十几二十年,才能让教育从“语文”走向“中文”? 

    我之所以说提高大学生的中文水平重点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教学”,其实从“语文”与“国文”(中文)的差别就能看得出。如果不将中国的文化融入到中文教育之中,那么学了再多的语法知识、写作手法和华丽辞藻,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堪入目,最多是他们写作中的错别字会减少,讲话时的发音错误会降低,但是文章的美感和灵性还是不会出现。要学,就要先懂得“国文”这个词,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善意。 

    其实,不但“语文”与“国文”的名称能体现出这个问题,其他如法学、管理学和哲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为中国的大学、中国的大学专业做一个身份界定,中国的大学教育、学术研究应该如何体现出其个性? 

    所以,窃以为,教育部这个“中国语文课”的提法,在身份界定上很模糊,所以收效恐怕也不会很大,除非,有意识地强调“国文”,营造一种亲近传统、感受文化的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00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