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
【时间:2008/10/16 】 【来源:刘文菊教学博客 2007-06-18 】 【作者: 韩山师范学院 刘文菊】 【已经浏览3778 次】

    摘要: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该注意五个重要环节:一、组建机构,强化师资;二、科学定位,目标明确;三、贯彻大纲,优选教材;四、更新内容,改革教法;五、打造精品,共享资源。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重要环节
 
    近年来,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处境【1】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由此而引发的大学语文教改争议也渐进炽热化,大学语文一度成为高教改革的热点问题,各高校纷纷加大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力度,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笔者作为广东百年老校韩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课程负责人也接受了这次教改的洗礼,下面仅就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组建机构,强化师资

    大学语文究竟属于哪一个具体的学科,在当前由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所制订和划分的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位,课程归属不明导致大学语文的地位因边缘化被等而下之, 在分属院系时也充满了随意性,即便是散放在中文系也是处于亚流状态,似乎是在场的缺席者不被重视,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无法名正言顺地申报研究课题和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上课题难,上职称难,多数教师不愿意教大学语文,只能聘请离退休教师、校外教师、中文系专业课不饱和的教师“友情出演”,或者让新近毕业分配上岗的青年教师来“轮班”。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是绝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把大学语文归属在人文素质基础学科,在中文系组建了独立的大学人文教研室,并配备了3名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业素质优秀的专任教师,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有了统一的组织机构,制定了规范的管理条例,定期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教研活动,日常教学逐步规范化。师资队伍的稳定确保了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搭建好发展的平台尤为重要,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也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因为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与中文系的其他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所不同,他们不仅要学有所长,而且要是个通才。因此,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就必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科学定位,目标明确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一直是语文界争议的中心话题,因为它“关系到此课程的性质、作用、发展的途径,更关系到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配备、教学的方法等等,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2】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论争,主要代表性的观点有工具说、文学说、美育说、文化说、人文说;思想教育作用说、情感陶冶作用说、功能单一论、功能综合论等,大致经历了从知识本体、能力本体、文学本体、人格本体到人文本体的演变过程。2004年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大语的课程意义定位如下:“大学语文应当定位在高等学校人文教育基础课程的位置上。”【3】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性是:边缘性;综合性;独立性;人文性。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中国教育部提出就是国外的通识课程,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外国的通识教育。大学语文的目标责任是回答和应对当下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知识失范的现实,要求大学语文高举人文大旗。【4】在一条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到文学性、到文化内涵、到人文内涵这么一个显线索其下的一个《大学语文》性质与目的的隐线索——人文性【5】则在当下彰显为一面高举的大旗,成为时代最强音。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召唤之下,学界似乎要把大学语文装载为重型卡车:全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普世为本、实用为体,称为“语文扩展教学”,最终目标是: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实现通才教育。【6】

    但是,在大学人文似乎大有势头要取代大学语文的强劲浪潮中,仍有学者在冷静思索,强调突出语文教育自身的使命:“抽象庞杂的大学人文教育或大学人文课程也不能取代大学语文课程。”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认为大学语文的核心功能是情感育人:大学语文情感育人的功能、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功效是其它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情感育人是“精神成人”的重要组成部分。【7】北大温儒敏教授也认为,让大学语文承载太多的功能,只能变成不堪重负,难以胜任:“这些年语文学界的有些专家把素质教育看成是语文很大程度上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把现在人文精神的衰落,一些社会上的问题都归结为我们语文教学上的失败,这是不公正的。语文尽管比较多地可以承载素质教育的功能但这不是它的全部,它最主要核心的部分还是阅读写作能力。”【8】

    时隔两年之后,在2006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上,众多大学语文界人士对大语课程为了彰显人文性而淡化甚至彻底消解语文性的现状深表忧虑。大学语文固然跟其他任何一门人文学科一样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性这个共性,但绝不能用人文性这个共性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本质特性,如果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了“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不仅彻底抹杀了大学语文的本体性而且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可替代行,这也许就是当年振臂高呼重开大学语文课程而今却把大学语文扫地出门的南京大学“与时俱进”的原因吧。多数长期从教大语的人士呼吁要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要回归语文本体,如西南交通大学徐行言教授在大会发言《回归语文本体——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再思考》中提出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观点,得到绝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汉语言教学为载体、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精髓, 通过对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学习、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语文读写能力为核心。

    三、贯彻大纲,优选教材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重开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有四点: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把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这个宗旨放在第一位正是突显了语文的本体性,在当下仍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学大纲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需要与时俱进,适时改进。

    在实施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不断完善,创新出行之有效的落实方案,很多新探索都值得借鉴和推广,诸如推开“三重门”【9】:1、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进一步强化语言文字基本功;2、致力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追求从感性层次迈向理性高度;3、着意于人文精神的引导和传播,凸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尝试“三层次”教学法【10】:第一层次:“万丈高楼平地起”,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第二层次:“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注重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次: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实现教学理念的“四个转变”【11】:从普通教育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应试性向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传承和熏陶、审美能力养成的培养目标转变;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融合特别是文理知识的融合转变;从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叉“接通”,从而利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从单纯获得学分的眼前结果向有利于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发展、人格修养不断提高转变。
    
    在贯彻实施教学大纲的环节中,教材的选定尤为重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已经形成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四大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中心,【12】就教材类型来讲,主要有四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 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二是“专题+文选”模式,以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和周金声主编的《大学人文语文》为代表;三是“作家+文选”模式,以钱理群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为代表;四是“文史+文选”模式,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为代表。经过比较研究,我校选定东南大学王步高和南京大学丁帆联合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主教材,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和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为参考教材。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坚持了开放与多元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体现了系统性、网络性、立体性、大信息的特点。全书以文学史为纲,构成4个单元,选录精讲课文128篇,泛读课文617篇,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每个单元突出一个内容专题,系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视野。通过“注释”、“赏析”使课文浅显易懂,又通过“总论”、“集评”、“汇评”、“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使内容拓展与深化。这样的教材体系便于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受到广泛好评。

    四、更新内容,改革教法

    语文界大多指责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文选篇目与中学语文重复,教师哀叹老课文无法使课堂教学焕发魅力,学生抱怨大学语文课类似高四语文,于是乎,在一片声讨中,一些教材编写者在遴选篇目时唯恐触雷,尽量避免雷同篇目,部分传统的经典篇目就这样被挡在了门外。笔者认为替换掉时代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强过文学审美价值的部分篇目是更新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中学语文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多数是在文学话语和文学形象的层面,并不挖掘深层的文学话语含蕴,有些经典的讲析受时代意识形态的干扰纯属误读或者单层解读而不是多个面向、多个纬度、多个层次的解析。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在文学话语含蕴的深层上重读经典,例如,笔者对中学已学篇目《诗经. 蒹葭》的赏析首先指出诗意解读几种:1、讽刺说;2、诗意不定说;3、求贤说;4、怀人说;5、求爱说;6、朦胧诗说。再探索赏析方法:1、意境美;2、朦胧美;3、蕴涵美;4、音乐美。最后引导学生领悟深层的话语含蕴:《蒹葭》一诗通过朦胧的意境涵盖了超时空的社会共相和人生真谛,具有深远的旨意和哲理,“伊人”其实是一种象征,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在教学实践中,近年来我们尝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文体分类教学模式;文学史主线模式;经典文本选讲模式等,最后探索出一种教学效果显著的新型模式——专题讲座模式,类似于沙洲工学院的“人文精神专题教学”模式【13】。这种模式综合了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的“主题+文选”模式和温儒敏主编《高等语文》的“专题+文选”模式的优势,以人文精神为主线,以培养语文读写能力为核心,重点选讲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涉及文学常识、时代文艺思潮、作家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文学成就等。通过梳理和激活已学习的基本文学常识,提高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水平,培养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表达、书写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加深民族文化底蕴,提升人格品位。

    我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为一学期课程,讲授18周共36学时,考试2学时,全校统一闭卷笔试,2学分。我们精选了15个专题讲座:

第一讲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精讲篇目《蒹葭》)
第二讲  屈原与骚体传统(精讲篇目《渔父》)
第三讲  先秦诸子散文(精讲篇目《孔孟语录》、《秋水》)
第四讲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精讲作家陶渊明)
第五讲  “大李杜”与唐诗 (上)       “小李杜”与唐诗 (下)
第六讲  宋词流派:“婉约”、“豪放”派(上)   宋词流派:“婉约”、“豪放”派(下)
第七讲  韩愈与古文运动与潮州文化 
第八讲 元曲(精讲作家马致远)
第九讲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一)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二)
第十讲 五四新文化与鲁、郭、茅(一)   五四新文化与巴、老、曹(二)
第十一讲 新诗的发生与发展(精讲作家徐志摩、戴望舒、艾青)
第十二讲 现代小说的流派(精讲作家沈从文、张爱玲、郁达夫)
第十三讲 现代散文的文体格局(精讲作家周作人、梁实秋、朱自清)
第十四讲 朦胧诗与新时期诗歌发展(精讲作家顾城、北岛、舒婷)
第十五讲 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与通俗文学(精讲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试行“高品质,低输出”的大众文化通行原则,将传统文学经典“软化”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新经典”解读方式,重新激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如第七讲“韩愈与古文运动与潮州文化”是为了突显潮汕地域文化特色,梳理“潮州山水喜姓韩”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显著。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中的科技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多媒体CAI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营造了一个集音、像、画与于一体的超文本赛博空间,打通了现实与网络的超级链接,多纬度、多视角、多形式、高效、立体、动态、准确地呈现教学内容,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容量剧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观参与教学,增强了审美性、趣味性,强化了记忆,教学效果显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合理定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克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存在的局限性。毕竟教学手段是辅助性的,不能喧宾夺主,要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打造精品,共享资源

    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人文课程相比,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式和效果上独具优势,所以各高校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力争把大学语文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因为单纯的人文知识教育不能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浓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氛围,需要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由主体生命自觉遵从、选择而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以提高综合人文素质为宗旨,以培养语文读写能力为核心,人文精神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大学语文与现实人生产生联系的桥梁,是大学语文产生实质性教学效果的关键。语文具有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等层面,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有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面。在不同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中学以前,语文教学主要以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为主,兼涉零散的文学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未得到明确、系统的点拨。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侧重点转移到了文学及人文的层面,并把这两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学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重点;以系统勾勒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知识基础,以深入揭示文学史发展脉络中展现的人文精神为精髓,真正感染学生,提升人文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大学语文打造成精品课程尤为重要,可以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课堂之外还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也以强劲的势头开始了现代学习的革命,网络课程的建设、网络资源的共享彻底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拓宽了教育途径,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目前,国内一些大学的师生对网上国际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已达到国外顶尖大学的水平,上网查资料已成为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手段。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

    大学语文教改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顺应21世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立体互动、双赢共进的发展目标。笔者认为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当下走在前沿的典范之一。


【参考文献】

【1】邢宇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光明日报,2004,2.
【2】王步高.试论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EB】
http://www.stulib.com/Country/B12/B12-00-03/paper/lwts-2.htm
【3】王步高.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4】何立明.什么是《大学语文》“人文性”的真命题【EB】.
http://www.dyonline.org.
【5】何立明.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和实践【EB】.
http://www.dyonline.org.
【6】周治南 彭书雄.大学语文课程宗旨:普世为本,实用为体【EB】.http://www.dyonline.org.
【7】杨建波.大学语文的情感育人功能【EB】. http://www.zhdxyw.com/Article.
【8】桑哲.关注语文核心 规范教学改革——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J】.现代语文,2006,04.
【9】王健.推开三重门——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若干思考【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3,02.
【10】宋彦.《大学语文》教学的“三个层次”【J】.现代语文,2004,8.
【11】张中成.《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谈【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6.
【12】彭书雄 赵丽玲.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综论【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5.
【13】刘泽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专题教学模式【J】.沧桑,2006,2.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51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