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大学语文要带给学生一个“好胃口”
【时间:2007/7/20 】 【来源:新京报 2005-11-7 】 【作者: 北京大学 文联】 【已经浏览2542 次】

    对大学语文这门课来说,大学语文不断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很少是在一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因此许多议论是隔靴搔痒。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多年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觉得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定位还不准确。有的理工课教授,甚至是经济学、法学的教授看到自己的硕士博士生论文错字连篇,句子都写不通,就认为大学语文没上好,或者要求增加大学语文的课程。还有的学者,遇到大学生犯罪,比如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或是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这样的事件,就觉得是中国大学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主张大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就是说,要求大学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还有的教授,希望大学语文能够向学生介绍文化史、科技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摆脱“高四”语文的阴影。不一而足。

    这些定位显然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有严格限制的。整个大学语文课程也就几十个学时的时间。而且经常是大课,开课时通常几个班一起上,100来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能有什么效果呢?而且学生肯定不愿上这种变相的高中语文课。

    我同意北大温儒敏老师的一个看法,就是大学语文“要把学生在中学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试过来”,我认为这是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也是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以后觉得最有效的一个办法。我既给学生讲金庸、张爱玲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作家作品,而且也讲鲁迅这样在中学被反复讲过的作家。其实再好的作家也经不起中学教育和高考的折磨,所以我力图还原鲁迅,力图呈现鲁迅的问题意识,力图把鲁迅的文学理解与当今中国的现实联系起来,让鲁迅的思想启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我还带学生去参观鲁迅博物馆。也就是说,我想通过这样的调整,重新唤回学生对文学的热情,让他们觉得文学并不是高考一个科目中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终身的朋友。

    我理解的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而所谓的文学教育,不过是对人文理论的感性化,将理论转化为形象,让学生通过接触文学作品,来思考不同的人生问题。对区区几十节大学语文课来说,能实现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也就很不容易了。这样的课,学生愿意听,老师也能够教,更重要的是有效果。当年西南联大出了那么多人才,很多著名科学家后来写回忆文章,都提到了一门叫做《大一国文》的课程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而这个“大一国文”,就主要是我谈到的这种文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76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