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刘珊珊:面对新锐文化挑战,今天的大学语文该怎么教?
【时间:2007/7/20 】 【来源:新华网2006年12月20日 】 【作者: 刘珊珊、周杰】 【已经浏览3091 次】

或许是出于现实原因,如今的高校教育似乎功利色彩越来越浓,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重视,承载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冷落。

大学语文边缘化?

南开大学青年教师冯大建回忆他的第一堂课:"一群无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老师的授课热情,用他的话说:"当场降到冰点"。

"基础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伤\'了!"这是冯老师的同事张培锋副教授的感触。伤口来自应试教育。"一篇好文章在学生眼里分解成了知识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比什么都重要。母语的魅力支离破碎,丧失殆尽。标准答案对于多彩的语文多么苍白!"张培锋说。

另外,网络时代流行的网络新语言也在挑战传统语文。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强调说,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加,在世界范围内尚要增加汉语所承载的文化的推广,"在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里,对母语的亲和感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是向心力的主要凝聚因素。"

语文课可以出彩

面对新锐文化的挑战,今天的大学语文课该怎么教?

执教之初,叶嘉莹先生的弟子、古典诗词博士张静,在调查了学生最喜爱的诗词后,惊奇地发现,其中少了杜甫。后来她才明白,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之所以被遗忘,是因为学生们觉得"忧国忧民"的杜甫距离现实太远了。于是,张静用了很多时间,介绍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学生惊讶和新奇的神情,让老师如释重负。

对于如何教大学语文,老师认为,一方面要关注新的语文现象,保持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对经典的尊重,让学生体认什么是好的语文表达,什么是规范和精彩。

有了这个思路后,南开大学的语文课变了。教材不再只是课本,成了国内唯一由高等教育专业出版机构出版的、立体化的大型跨媒体系列教材,综合了纸质出版物、光盘、网络、数字化资源库等多种形式。教学参考数据库共计180万字,电子教案67个,图片800余张,名师讲解录像67段,多媒体资料40余段。

经过改变,语文课火遍了南开校园。譬如,冯大建把《论语》和王小波的作品一起比较讲授,还为学生绘出了《荆轲刺秦王》的叙事路线图。"大学语文不用死记硬背,老师来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体会。这片知识领域和审美高度是全新的,必然受到欢迎。"冯老师找回了自信。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兴趣贯彻到教学中去。"周志强教授说。他认为,如今不仅课文的讲解力度加强了,讲解范围拓展了,由于教师的最新学术成果可以应用到课堂,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明显增强。

"语文课特别容易出彩。怎么能叫座?第一,学生觉得很好,但说不出所以然的,你给讲出来。第二,把课文背后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揭示出来。"陈洪说。这也是他讲授语文课多年的经验之谈。

陈洪认为:"语言,既有稳固的一面,又有不断变化的一面,变化之后,有两种可能,或者越发丰富,或者被解构和涣散。这个课程不会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但在一定范围内起导向作用,尤其它所导向的这批人是同年龄段中引领时尚的。所以上好大学语文,对于规范我民族语言,推动其健康发展作用很大。"

让"流行"进入课堂

南开大学信科院大三学生邹巍选修了胡学常教授的大学语文,"记得教授讲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没有中学语文明显的倾向性,他讲得很有趣,还透彻分析了文革的时代特点和人心状态。老师讲课从不限于课文,他们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像百科全书吸引着我们。"

2006-2007学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大学语文在线"网站,有教学平台、教学论坛和海量的教学资源。充满文化气息的网站,增强了师生互动。冯大建在论文中回忆,自开辟"原创天地"教学论坛后,一个学期内学生的自主创作超过3000篇,有散文、诗歌(包括古体诗词)、戏剧和散文……

在论坛上,辟有"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给教师的课堂表现打分,有"教学点评";学生撰写语文作品,可到"原创天地",他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版面畅所欲言……

乡音母语"中国心"

明年,南开将把"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

作为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期待着语文教育不仅在南开风景独好。

现在,南开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建了语文教育研究中心,除担负教学任务外,还致力于中国语文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并举办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研讨会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令陈洪忧心的是,前来进修的老师纷纷反映:公众的语文素养在下降……

面对全球化浪潮对母语的冲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在南开教授李瑞山看来,最亲切、最能融化心灵的是乡音母语;最易坚守、最难割舍的,也是乡音母语。母语对于我们,是空气,是阳光,更是水和粮食。作家王蒙曾教导青年学子:"读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汉语的这种特色,这种韵致体味出来了,就会有\'\'我的中国心\'\'了,这颗心会不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90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