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
【时间:2007/7/20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第002版 】 【作者: 孙卫卫】 【已经浏览5199 次】

    丁帆,男,1952年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东蓬莱。现任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卞席。出版论著、散文随笔多种并屡有获奖。

    《新编大学语文》,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月出版,30印张。这是一本针对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执教者的施教能力编写的新型教材。突破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思路与框架,力求中国古典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经典文类并重,选文内容强调现代人文意识,体现出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和新经典相结合的原则。

    母语教材改革刻不容缓

    记者:一个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都在学习语文,还有必要在大学学吗?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大学开设语文课程,是语文和其他课程不同,需要终身学习,还是因为之前语文教育存在缺憾,现在需要弥补和改正?

    丁帆: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母语是终生的课程,尽管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习,但是各个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不同的,如果说中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工具层面的听说读写问题,那么,大学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于作品(包括各种文类)的人文理解和审美理解,乃至于更深层面的工具性理解。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它所选择的课文不仅从难度上大于高中语文,而且从文类上更加广泛,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阈。倘若说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缺憾的话,那么,大学语文教育也同样存在着缺憾,这是我在近几年参加主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及20年来参加和主编大学语文教材的深切体会。我认为母语教材的改革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融“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为一体

    记者:《大学语文》己经有很多种了,为什么还要编一本《新编大学语文》,是对目前的《大学语文》不满意吗?简单概括,您主编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己经出版一个多月了,各方面反响如何?

    丁帆:新时期以来,自南京大学前校长匡亚明提出在普通高校开设这门课程后,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可谓层出不穷,连同各校自编的教材在内,累计可达数百种之多,但是,就我个人的浅见,其总体格局还没有打破20多年前的旧框架——以中国传统文化文本为主体的组元方式。固然,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说,本国的经典文本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忽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和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忽略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的母语从文言走向白话的历史事实,应该说是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的一个普遍的隐患。因此,我们试图改变这  一状况,就确定了一个全新的组元方式——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类、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经典文类和外国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文类各占三分天下的新格局来全面出新大学语文的内容和形式,融“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为一体。因为我们知道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己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批年轻的教师,尤其是一批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了大学语文教育领域后,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己经大不相同了,所以,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新的坐标,当然,这也是时代的需求。就出版社在几次召开的教材研讨会所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大多数教师对这部《新编大学语文》是持肯定的态度的,是赞同这样的改革的。

    提供了大量延展性阅读资料

    记者:有些学校所开的语文课己经不叫大学语文课,而是叫文学鉴赏课,这本书所收录的篇目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为什么不叫《大学文学》?

    丁帆:有些学校之所以把大学语文课开成了文学鉴赏课,就是对过去中小学语文和大学语文课文教学不重视审美性的反拨。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是:我们这本《新编大学语文》所选择的篇目是设定在文化和文学经典范畴之中的,是超文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是各种“文类”。除了许多大量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作品外,它们既是各种不同的文化文本,比如演讲词里拉宾的《战争,还是和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学术论文中侯仁之的《历史上的北京城》、霍金的《我们的宇宙图像》等;同时又是既有新的经典意义的美文,无论从审美内涵,还是工具层面,都有其典范作用。所以说,我们既考虑到选文的广泛性和审美性,也同时考虑到选文在工具层面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编写的只能是“大学语文”。

    记者:有人认为,己经到了大学阶段,对于母语的学习,应是自觉地广泛涉猎,圈定读物是不对的,您主编的这本《大学语文》,也貌似一本“圈定读物”,大学生学习母语,到底还需要不需要圈定?大学生学习母语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丁帆:到了大学阶段仍然需要有个“圈定”,尤其是“大一”,更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但是,请注意,我们这个《新编大学语文》所选篇目是百篇(最早是160多篇),本身的涵盖面就很大,作为教材,它是“因人施教”的,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所长和学生的需求来从中自定教学篇目。再就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300多万字的资料包里,提供了大量的延展性资料,可供学生进行更深层面的阅读,所以,学生学习《新编大学语文》是进入一个人文学习、审美学习和工具学习的多元性母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它是一个可无限拓展的空间。

    拯救在物质时代渐行渐远的大写的“人”

    记者:就算将来“大学语文”被列入必修科目,能解决“轻母语重外语”的问题吗?不要说理科学生,就是文科学生、中文系的研究生也不是人人都会做诗、写对联,怎样挽救日益丢失的传统文化?

    丁帆:如果“大学语文”能够被列入必修课程,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轻母语重外语”的局面(这个问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但是它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才不会使“芙蓉姐姐”这样的现象泛滥在大学的殿堂而莫衷一是。我们不需要人人做诗、写文章,但是我们急待解决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是在拯救传统文化,而是要拯救那个在物质时代渐行渐远的大写的“人”!

    记者:一个老问题,怎么才能学好语文?

    丁帆: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回答。似乎它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只有在不断的有选择的阅读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所说的“有选择的”,就是要读那些被精心挑选过的文本去读,这就是寻找精神“向导”,毕竟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找到一个好的“精神向导”,应该是终身受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96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