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走向强国之路的“大学语文”(黄金海)
【时间:2008/10/13 】 【来源:本站 】 【作者: 福建行政学院 黄金海】 【已经浏览4817 次】

  内容提要:母语危机令人焦虑,汉语崛起任重道远,语言的盛衰存亡与民族的盛衰存亡血脉相连,承载着语言之舟的大学语文时下却被边缘化,这是高等教育极怪现象。走向强国之路的大学语文理应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文章从教材改革、领导重视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三个方面提出拯救大学语文出困境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母语危机  汉语崛起  大语改革

  
    一、令人焦虑的母语危机

  “英语先生:我决定投降了。因为在我们的较量中我已经没有资本了。曾几何时,中华民族以其丰富的智慧创造了我——汉语。我有优美的体形,因此有众多的书法家;我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有众多的诗人、文豪;我有深厚的历史,因此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为之自豪太久的资本。曾经我以为,像你这种豆芽一样的所谓文字,唧唧喳喳的鸟语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甚至不屑和你较量。但是我没有想到,仅在弹指一挥间,我就被你击得连连后退几乎没有还手余地了。我在获胜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向你称臣投降,从此愿意做你的仆人。如果需要的话,我就当个仆人甚至准备着退出语言行列。真的,我已经准备好了……”读完《汉语写给英语的一份投降书》后,我很震惊,也很伤感。我从未感到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是如此沉重!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徽记和标志,涉及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涉及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不断开放、急剧变革的时代。大学语文已经不只是关系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而是关系到母语危机和民族身份问题,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化面临着竞争的态势,英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是强势的,随着英语的传播和使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向全世界扩展。汉语言的空间及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化条件下已然成为弱势。现今世界有四种语言使用人口最多,英语、汉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实际上,汉语在国际环境下的发展受到了某种制约,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比如,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没有使用汉语的。在联合国各种场合当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互联网上跑的90%是英语。英语对其他语言文化的挤压是非常明显的,由此形成其他语言文化的焦虑。

  不可否认,英语在当今世界确有优势,受它的影响不足为怪。提倡维护汉语纯洁性,谨慎汉语英语化的趋势,并不是反对学英语本身,也不是让汉语故步自封,拒绝革新,而是批判盲目崇拜英语的行为和心态。比如,不少国人有种“耍酷”、以说几个英语单词为时尚,毫无原则地乱用,毫无目的地滥用。“你们俩PK一下”,现在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已成为国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以下句式很典型:

  “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随后,我们去KTV,大唱卡拉OK。”

  当前,我们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英语缩写:VCD、CD、DVD、CEO、ISO……,商品、广告、路牌甚至警车、政府机关门牌上,都是英文。大学里,哪怕是教中国历史课程,或教师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过关,也要推行双语教学。日常对话中,“Bye”代替了“再见”,“WC”代替了“厕所”,年轻人喜欢用英文名;打电话不通时,常听到的是“The calling is busy now”,而不是“电话正忙”,地铁、公交车内报站名时,总要重复一遍英文,即便车厢里很少出现外国人。

  一位驻欧洲多年的记者说,即使在意大利、德国、俄罗斯,也没有在本国语中如此多地夹杂英语的现象,相反,常有国家颁布维护本国语言纯洁性的相关法令。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文化凝聚力及软实力。语言并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维护一个民族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载体。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若词语破碎,无物可存在。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更直白:语言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家。

  早在两年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乃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华裔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竟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那次会上,倒是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坚持用汉语作报告,成为唯一的“反潮流”者。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也几乎一律使用英文。有经验者透露,在这种国际学术大会上如果你用汉语,会感到很难堪,因为那代表你水平不够。

  一个领域研究的先进与落后往往是动态的。落后,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落后,也不应当甘于永远落后。在学术研究领域汉语要当多久的弱势语言?当中国最好的科研人员都放弃在专业上使用汉语发言,在科学话语权越来越重要的当代和未来社会,将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前途产生怎样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亿5000万人在学习英语。学习外语的投入是最大的社会代价之一,比如不少大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学外语,以致专业课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的任何一种晋级考试(考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领导升迁、进职、评职称、进大城市找工作……)都是英语一票否决。中国人太想与国际接轨了,不慎过多地接上了“英语”的轨,搭上了并非真正的“国际”班车,最终不免走错方向。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打开世界之门,走出去发展自己,英语只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绝不能替代汉语。

  近来有位叫薛涌的先生在《中国新闻周刊》上撰文《假如明早英文变成母语》作了这样的憧憬:假如明早醒来,我们的母语突然变成了英文,后果是什么?首先,中国的GDP增长率会高几个百分点。第二,中国的制造业,由于消除了语言障碍,对自己海外的主要市场会更熟悉,更容易摆脱靠海外厂商的订单过日子的局面,自己直接开发产品、跳出不得不“为世界打工”的境地。第三,中国人会获得更充分的资讯,在文化上空前繁荣。这一切,难道不比我们现在的日子好吗?在我看来,中国人并没有过分重视英语,而是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手段来掌握这一困难的语言。

  薛先生可谓是典型的英语奴隶。难怪马庆株教授激愤地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自己语言的民族了。”海峡两岸的多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也作出同样的表达:“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乡愁诗人”余光中不无痛心地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时说:“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中国也不例外。传播广泛的语言也是强国的标志。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相称。”

  法国是维护母语的典范。1992年,法国国会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写入法国宪法。近期新修改后的移民法中规定:凡是申请加入法国国籍的人,一定要会说法语。有一种现象,在法国的街道上,你用英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可能不理你,即使他们懂。

  奥运宪章第27条规定法语是奥运会的正式用语之一。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法国为大会组委会培训了近2000名法语工作人员。在一次关于安全问题的会议上,因为只说英语而没有使用法语,法国代表愤而退场,以示抗议。

  2006年3月23日,在布鲁塞尔开幕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法国商界领袖塞埃在发言时开始讲法语,讲着讲着说开了英语,法国总统希拉克、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愤然离开了会场以示抗议,直到塞埃发言完毕之后才返回会场。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捍卫母语,纯洁汉语,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科技学术部门责无旁贷,我们希望主管部门既要下大力鼓励汉语向外宣介和推广,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内进行国文的教学与管理。

    二、任重道远的汉语崛起

  汉语的崛起,将改变以英美为主导的思想版图,改变人们看待中国乃至世界的方式。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时代》周刊对全球正在兴起“汉语热”的评介。今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肯尼亚时,一位在内罗毕孔子学院学习、名叫茹丝的肯尼亚姑娘用流利的中文回答胡主席的提问,她深情地说“我们非常喜欢学习汉语,非常热爱中国文化”。这句话真实反映了时下汉语在外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语言(有专家预测将来可能与英语一样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让不少目光深邃的老外们青睐和着迷。统计显示,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如火如荼,连年创纪录,2005年已超过14万,其中大多是来攻读汉语言课程的;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汉语教材进入了许多国家课堂,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目前,全球学习汉语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全世界目前已开设42所孔子学院。最近,来自海内外的孔子学院的500余教育界人士聚集北京,共商促进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大计。信息表明,致力于以教授、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汉语让全球看好的缘由,既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外在吸引力,更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这些都成为“汉语热”不断高涨的助推力。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说:“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唐朝是中国最发达的一个时期,那时候大家都来长安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标志就是大家都来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

  但汉语的崛起任重而道远。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汉语信息化的程度明显不够,我们的科学技术、语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比如语音识别、计算机自动翻译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美国和日本都搞出了语言转换器,现在日本人正在研究日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美国人也研究出了英语和阿拉伯语的转换方式。据悉,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在使用。汉语最终要强大,信息化不解决,是很大的障碍。

  从产业化角度看,汉语产业刚起步。英语产业:据统计,全世界1/3的人讲英语,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75%的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全球互联网信息90%以上是英语文本信息。2004年,包括留学在内的英语产业每年为英国带来超过100亿英镑的收入。

  汉语产业:2004年,中国汉语培训市场收入大概每年为20亿人民币,在这其中,北京占到一半,上海是1/4。汉语教材进入了许多国家课堂,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的汉语培训市场最少有50亿的规模。

  当然,推广汉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政府为此十分重视学习与借鉴德国在世界各地(包括北京)建设“哥德学院”的成功经验。同时,西班牙政府建立“塞万提斯学院”的各种方法,也使中国有关部门产生了很大兴趣。看来,以本国的“世界级的名人”作为旗帜推广本国的语言,促进交流,扩大影响,传播文化是一件可行而有效的思路。

  三、充满希望的大语改革

  有部语言学著作这样写道:语言作为一种世界观,构成了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人是按照他的语言的形式来接受世界的,这种接受形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语文是百科之基础。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无论本科、专科,“大学语文”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纵观世界各国,凡高校没有不设置本国语言这一必修课程的。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更无理由不在高等教育中特别重视“语文”这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精魂。

  “语文乃百科之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无论学文学理、事农经商、为官为民,也无论地处天南海北、身为男女老幼,凡须为生存活命、经世立业而学者,均须首先、且贯穿始终地重视对自己国家、民族语言的学习;否则,不但无法学到别的更多的知识,甚至连简单的生存活命都感到困难。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学习世界上除语文以外一切知识本领的至关重要的基础与工具。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正如一株树苗长大以后需要更多的基肥,供给它更好地吸收阳光雨露进行光合作用一样,大学生学问越往广处深处做,语文功力便应相应地愈往大处长,否则,渴望博学多才,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大学语文之所以陷入困境,原因很多:1、整个社会对英语的过分强调,造成读书时间的进一步萎缩;2、有些高校领导、教务部门领导自身缺乏深厚的人文修养,抑或缺乏对学习母语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不开、停开或挤占大学语文;3、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社会更加物质化;4、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的生存危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5、网络的冲击(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追求快捷与随意的表达,许多时尚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严重退化);6、媒体的负面影响(电视媒体对文化素质的漠视在学生中起了潜移默化的误导作用,许多文化素质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的明星和主持人成了学生最崇拜的偶像);7、消费文化、图像社会、技术化、工具化、艺术商品化导致文学边缘化等等。这种种客观因素交织一起共同导致大学语文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命运。

  当然,大学语文处境的尴尬,还应当从课程本身的弱点找原因。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式死板,教师讲课缺少艺术性创新性,而导致教学效果差,课程不被重视。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要走出困境第一要务就是要抓好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徐挥认为,《大学语文》教材应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更新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注重文学性、人文性、美学情感的渗透,也要注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培养训练。

  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不少,编写体系,一般是按照以文体为主线,以文学史为辅线编排的。大多数篇章都是几十年不变的,有些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有的竟然高达70%以上。这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郁闷。学生对教材没有新鲜感,这门课就很难上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更新,学生们需要更富有活力、更具有时代感的作品的滋养。建构富有生机的教学结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原则的需要。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实践,把不适合时代精神不受学生欢迎的东西摒弃,把符合时代潮流深受人们喜爱的生动活泼的作品适时地添加进来,这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文化生活,调节个人情趣,都是必须的和大有裨益的。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在国内已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各家出版社与各高等学校联手,出版了数量众多的教材。《高等语文》率先举起了教改大旗,把大学语文教育提高到对民族文化的认知高度,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的由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也摆脱了按文学史和文体分类的束缚,全书绝少有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的篇目。十几个主题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材。分析原因,夏等人把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扩大了,或者说,为大学语文教学做了重新定位。意图是通过一组组美文,和学生讨论人生价值方面的基本问题,而不是给学生一个文学史的基本框架,突出的是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如第一章《大学之魂》,讨论的是大学精神问题。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许多学生上了四年大学,甚至又读了三年到六年的硕士、博士,都没有机会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若大学语文承担起一部分公民教育的责任,就使这门课程的内含升华了。

  华东师大也不甘落后,适时推出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突破了旧有框框,以主题为模块,采取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以经反复筛选的古今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用选文的典型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教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象。由周圣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学用书》配有辅教光盘,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虽然以文学史为线,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极有帮助,特别是同时推出的多媒体课件,材料丰富,图文并茂,到目前为止是全国同类教材最精美最完整的课件,很受老师们的好评。

  有些教材还配有网站链接,为教师备课,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提供捷径……

  这些新推出的教材,尽管还有这样那样不足,但事实上已经为营造人文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些教材进一步提高质量,尽可能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可供终身受益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当然,更新大学语文的内容也不容易。教材的出版、发行、选择、更新,都与利益格局相关。教材已经成了一块巨大的蛋糕。教师编教材有利益,教材科发教材也有利益。出版社推广教材的商业手段就更是花样百出。现在的情况是,有的大学不是选最好的教材,而是选最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教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有的教师害怕教学方向的改变,给备课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如墨守成规,轻车熟路。所以,改变大学语文课的尴尬,需要从多方面来突破。

  其次,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把大学语文当作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来抓。

  人类历史的发展给我们的经验是,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输出自己的语言。葡萄牙曾是世界强国,把葡萄牙语带到了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和东帝汶等国家;西班牙曾是世界强国,把西班牙语带到了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家;法国曾是世界强国,把法语带到了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卢旺达、中非、多哥、几内亚、喀麦隆、贝宁等国家;英国曾是世界强国,把英语带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日本称霸东南亚时,也把日语带到了我国台湾和东北等大半个中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可见,语言的传播、语言的发展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强盛具有不可割舍的因缘。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家亡了可以复国,但语言灭了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现在它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因为犹太人一直捍卫着自己的语言。吉普赛民族亡了,在世界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地盘,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留住自己的语言。现在是全民族起来挽救汉语的时候了。我们面临的不是外国语言入侵,而是自己人要背叛自己的语言,这比外国人的入侵更可怕。

  教育部应该发文规定任何一所高校都应该重视母语教育,都要开设大学语文。体制上有了保证大学语文就不会被忽视被任意宰割。高校领导的重视是改变大学语文被动性的关键。早在1980年,当时在上海复旦大学任职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在“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作过富有鼓动性的发言,他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别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的前任校长杨叔子先生主要从事的是“机械制造”的研究与教学,却一贯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启思,他当校长时不但高度重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具体实施时,还将“大学语文拓展开去,加设了一门“古典诗词”课。成文山先生在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时,特别重视理工类或以理工为主的高校学生的“人文”启迪,身体力行,不仅在他所任职的湖南大学勉力为之,还游说了长沙市其他高校。

  前不久,北京大学成立了语文教育研究所,对中学到大学的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研究。近年来,南开大学每年都举办大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深入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该校已成为教育部培训大语教师的重要基地。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尚永亮召开大学语文教学教改座谈会,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部的工作成绩,大力支持语文教改工作。

  总之,有了这些名牌大学领导的率先垂范引领潮流,大学语文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第三,要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现代化。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模式化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美国人早已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日本人说“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南开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教授指出,《大学语文》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讲授方式的革新。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同时教师也应摆脱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台湾清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姚振黎说:教学不同于读书,也不似写论文,要考虑师生双向沟通。大学语文教学要讲求理论与务实兼顾,以中国的文学实例,佐以美国的教育理论,即能将学历与务实结合,中国文学与美国教育会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知识经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成为必然性的选择,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既是国文教育的新背景,也为国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教师要有精深的学养;然后要培养师生良好的互动交流;要革新教学策略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徐挥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大学语文教学一般只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既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学习大学语文,必须要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可丢弃的家园。丢弃了母语、冷落了母语,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中华母语的强盛就是中华民族的强盛,中华母语的发展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已经挺进在强国之路上,强我中华就从热爱《大学语文》开始!

2006年8月18日


参考资料:

1、邵龙青,关春芳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赜”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2、毛庆  “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改革”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12月
3、刘贡求  “百科之母,切勿轻视——浅谈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
4、徐明娥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管见”  《云南高教研究》2000年6月
5、张皓  “大学语文教材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6期
6、周治南  “大学语文课程如何与时俱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3月
7、“当心汉语英语化现象”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20日17:51  国际在线
8、丁东  “大学语文大家谈:是教材束缚了大学语文” 
http://cul.sina.com.cn 2005/11/07 23:07  新京报
9、姜殊  “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 成强势语言面临5大挑战——专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
http://view.QQ.com  2004年12月19日19:19  瞭望东方周刊
10、薛涌  “假如明早英文变成母语” 
http://view.QQ.com  2006年04月13日16:45  中国新闻周刊
11、刘植荣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自己母语”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06日17:05   光明网
12、桑士达  “时代周刊: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
http://view.QQ.com  2006年07月19日08:29  新华网


作者单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邮编350002;联系电话:0591——87899298   手机:13960778081;邮箱:xgxhjh@fsa.gov.cn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10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