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导读
【时间:2014/5/27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1995 次】

《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导读


    调查报告属实用类议论文。中学语文教材说议论文有三要素:论文、论据、论证,说写文章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收集材料(论据),最后用材料证明观点(论证)。其实这是不完整而且顺序是有问题的。完整的议论文写作应该有四个要素,依次为论题、论据、论证、论点。首先是现实中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论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去收集证据,收集到的证据还要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论点)。比如法庭办案,先是有一个案件需要审理,这个时候被告是有罪还是无罪(论点)是不知道的,需要调查,包括呈供证据、传唤证人,对这些证据和证言还要进行鉴别,常常还要当庭辩论,同时还要援引法律条文加以证明或反驳,这就是论证过程,最后法庭才能得出结论,宣判被告是有罪还是无罪,做出相应的判决(论点)。中国在文化革命刚结束开始恢复法制建设时,一些法官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开庭还没审判就喊“把罪犯带上来”,已经有了一个“观点”(认定被告是罪犯),这就被世界传为笑柄。

  议论文是三要素还是四要素的问题,在中学确实不容易确定,因为在“教学文体”的训练中,可以有许多虚拟的东西,尤其是当场命题作文,那就一定要假设已有一个“正确的观点”了。大学语文实用文写作应该重视“论题”问题。那么,调查报告就是最好的锻炼文体。

  什么是调查报告?简单地说,调查报告就是通过调查研究然后才写出的文字报告,有了这个先调查后报告的规定,就可以避免“主题先行”的做法。比如这篇《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首先是有“网络语言”这样一个事情,就是对规范语言出现了变通,这个变通对我们母语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在可以被社会接受的范畴?社会上争议很大。当然现在已经不是新的问题了,早在2006年发布2005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就已经有“网络语言状况”一项,那么现在这个报告要解决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2009),网络语言状况又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这些在调查开始之前都是不知道的,不可能“先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只有一个论题,这就要根据这个论题制定调查计划,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网络语言调查是整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早在2004年9月,国家语委开始筹备成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计划分年度搜集、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及其热点问题,也就是说,在2005年就应该报告2004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但是没有想到困难这么大,所以2005年没有报告成,直到2006年才产生了第一个报告,即《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这充分说明了调查报告写作的严肃性,必须是先调查后报告,调查工作遇到障碍,没有完成,报告也不可能产生。当然2004年国家语委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陆续与相关部委和高等院校共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及各个分中心,以动态流通语料库为基本监测平台,对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教育教材以及海外华语等语言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国家语委还成立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作为一个长期的组织,分领域、分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这样从2006年以后,工作就比较顺利,一年一个报告,正常发布,我们课文《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就选自2010年发布的2009年度报告。

  调查报告的“调查”过程是艰苦的,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九分调查一分报告,正说出了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与艰苦,但是到了写作报告时,调查过程只需要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作为报告的开头。比如这篇报告的开头: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网络语言使用状况调查课题组多次前往沈阳、广州、武汉、杭州等城市,联合当地语言工作者,选择当地计算机软件、硬件集散中心为调查点,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办法,调查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问卷包括选择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随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总计发放1600份,收回1428份,回收率为89.25%;其中有效问卷1260份,有效率为88.24%。

  这段简短的文字介绍了调查的时间、人物(包括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地点、调查的方式与结果,这些内容和新闻的“五W”很相像,说明“五W”是实用类写作中普遍可以采用的模式。这个调查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这是现在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调查方式。问卷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报告,报告基本上就是对问卷得到的各项数据的叙述与分析,所以设计得越合理,报告起来就越有条理。问卷的设计要点面结合,既有简单的选择题,又有可供发挥的文字题,这样报告起来才不会成为一篇数字的罗列,而是能够既有数字,又有具体的个例,就比较生动可读了。这个调查采用的是问卷与访谈的结合,访谈的目的也就是要得到具体的个例材料(可惜限于报告的篇幅,访谈得到的具体资料采用得还不够多,否则这份报告可以更加生动一些)。

  然后,就逐项报告调查得到的数据,并加以分析议论。报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网络语言的使用、作用及使用动机;二、网络语言的社会效应。本来在报告开头还应该对基本概念作一些界定的,比如“什么是网络语言”?但是因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是有连续性的,早在2006年第一个报告中就已有“网络语言状况”一节,应该已经对这个概念作过界定了,其后逐年的报告中就没必要一再重复了。

  这两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又分若干小点,采用1.1、1.2……2.1、2.2……这样的标法,这是在调查报告和论文写作中常用的标注方法,好处是条理清楚,当文章较长时,不必前后查看,也可以很清楚地确定某一节内容的位置。第一部分1.1调查方法及样本构成,有四个表格,分别反映被调查人员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常见的关于大学语文的调查,就往往忽视这一点,比如给学生的问卷上问,你认为学习大学语文有用吗?这就没有考虑到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的生活经历,他们还不一定知道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各科学习的意义,更不知道对于将来就业究竟有什么作用,这样让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得到的数据只能是出于兴趣或者想象,最终可能得出错误的调查结论。假如把这个问题分别问大一新生、大三大四学生、大学各科教师、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领导,得到的数据就可能比较全面。所以这几个表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于分析调查数据是很有用的。

  我们再看1.2对网络语言的认读情况,调查设计了几组很有代表性的“网络语言”,让被调查者识别,这是心理实验常用的方法,借鉴来用在这里非常有效,也非常有趣,给本来可能比较乏味的调查增加了情趣,更能得到被调查者的配合。其他各项也都各有意义,大家可以在细读中体会。

  最后要提示的是这个报告似乎有所不足,调查既然“采用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办法”,就必然在数据之外还能得到不少具体生动的个例,比如网络语言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我们从媒体报道中也经常读到,某生作文采用了网络语言,结果老师读不懂,或者在考试中被扣了分等等,当然这个报告是从属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的,带有准文件(或曰“软文件”)的性质,不宜对具体的案例展开过多,那么假如是我们来写调查报告,就不妨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数据之外,多写些具体生动的案例,一定可以增加报告的可读性。

【思考与练习】

  1、这个调查报告是建立在调查问卷基础上的,你能根据报告内容,把调查问卷大致复制出来吗?

  2、采用你复制出来的调查问卷,在班里同学中尝试做一个相同的调查,看看得到的数据和这个报告是否相同,或有所不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示:例如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由于是属于同一个人群,就会出现身份单一的情况)。

  3、报告设计的网络语言认读很有趣味,也尝试在同学中间做一下这个实验。
  {{{(>_<)}}};打酱油;T_T;(")mmm
  XD;ORZ;wOOt;杯具;沙发
  OMG;btw;FAQ;CU;bt;+U;
  5555;9494;╭∩╮(ˉ▽ˉ);
  JMS;瓦咔咔;囧= =;
  3Q;C9;TMD;BS;RP;
  弓虽;俯卧撑;崮;莔;
  晕;灌水;兰州烧饼;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915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