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人民教材

学习提示
【时间:2011/8/2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526 次】

    各位同学,欢迎使用我们的教材。本教材是母语高等教育实验教材。古人云“易者易也”,越是好的东西越是应该简易。本教材立意也很简单,即:语文是母语(语言文字),语文学习是母语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培养,在此基础上,当然还须再注意“高等”这一学习层次。

    大学语文课时不多,教材努力把听、说、读、写的学习目标落实到每一篇课文,务使同学们每一次课都能有具体的收获,一学期有大收获。

    先说“听”。听课做笔记是最平常的“听”的训练,所以教材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提出了这个教学目标。中小学课堂也有“听”的训练,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往往是一种机械的“听”,大学语文对“听”的要求,更强调智能训练,是对听力、智力(理解力、反应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训练。《论语》其实就是一种课堂笔记,我们学习孔门弟子那样的笔记方式,争取做出《论语》那样的《大语》笔记来。

    再说“说”。教材选有《连战北大演讲》,后面还有杨振宁、丘成桐的学术演讲等课文。一个完整的演讲总包括演讲和答问两个部分,这就是锻炼同学们“说”的能力的绝佳机会。中小学生要学会回答问题,大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大学老师讲课往往采用讲演式,所以也不妨把大学课堂看成是大讲堂,把课堂答问当做每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有很多“说”的锻炼机会。

    再说“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起码提出了三个教学目标:1、如何读一篇文章?教材提出“文本细读”的要求,比如“风格就是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一篇合同书,里面有没有文字陷阱?这都需要细读的功夫。2、以篇带书,从课文阅读延伸至原著阅读,这是更进一步的目标。大学语文一学期最多能讲十几篇课文,没有多大意思,假如能够以篇带书,一学期读十几本书,成绩就大了,再假如能培养起这样的阅读习惯,今后经常这样做,那就是更大的成绩了。教材《如何阅读一本书》《〈西方名著入门〉导言》《〈大学语文〉的前言和说明》等课文,都是着眼于这一教学目标。3、培养阅读各种文本的意识。人们通常喜欢轻松愉快时尚休闲的读物,这是生活中“习得”的内容。大学语文更注重“学得”,要教给同学们更重要的阅读能力。本教材介绍几种特殊的阅读:(1)阅读高雅作品,比如《红楼梦》,而且还要专注于其中雅文化内容,这对于提高阅读品味、培养高雅情趣很有好处。(2)阅读翻译作品,尤其是那些“硬译”的作品,不要因为一时不习惯就加以抵制,它们正是我们现代母语的重要资源。(3)阅读应用文。应用文阅读是比应用写作重要得多的学习,也是培养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应用文也要熟读它三百篇才好。所以,当同学们在教材中看见这些“乏味”的课文时,千万不要仅凭兴趣就轻易说“不”。

    再说“写”。教材提示同学们重视日常写作训练,比如网络日志、微博、手机短信,都是很好的训练。假如当年就有这样的写作平台,相信泰戈尔、冰心都会是微博的高手,《飞鸟集》《繁星》《春水》都会是大家争相转载的段子。甚至网络聊天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说了多少年“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网络聊天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了,课文《网上风景无限》提示的正是这一点。当然,大学里还有更重要的写作那就是论文,论文写作不是短时间就能学会的,所以有必要从大一就开始准备,《怎样写论文》等课文正是为了培养同学们这样的意识。

    以上分述听、说、读、写教学目标,其实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听、说、读、写四者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我们说这篇课文讲“听”,那篇课文讲“说”,也不是局限于某一课的教学目标,而是应该贯穿教材始终的。比如第一课讲听课做笔记,后面每一课就都要坚持,这样才能可能日积月累,做成《论语》这样的《大语》笔记。再如《连战北大演讲》一课提出了“说”的目标,其后每一堂课也都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积善成德,养成日常说话的好习惯。

    最后再讲一下文体学习的问题。本教材采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体框架,这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结构,本教材强调的是:这只是为了教学方便而从艺术文与实用文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教学文体”,中学语文往往止于这种“教学文体”,大学语文则还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回到真实文体去。所以我们最终要学习的不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是通过它们来学习小说、散文、游记、导游词、新闻、申论、论文等等真实文体。学习中还要注意文学与应用文的对应关系,它们体现着母语学习“规范与变通”的对立统一关系,教材并不是把两种不相干的内容硬拉在一起。

    希望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教材,有什么问题和体会欢迎随时登录教材配套网站(www.eyjx.com)进行交流。

教材编写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028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