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浙江大语

张梦新等: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浙江大学“大学语文”教改课题小结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张梦新 陶然】 【已经浏览5473 次】

    随着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浙江省的高等教育也和全国一样,得到迅速发展,短短几年间,已拥有全日制高校74所(含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超过65万人。在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004年5月,由张梦新教授牵头,陶然副教授和黄杰、李杭春两位博士讲师一起,申报并承担了浙江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在此,我们把自己参与该项教改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对大学语文课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的浪潮激荡神州大地,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带来巨大冲击,人文精神的滑坡和道德的失范,已成为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目前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普遍呈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缺乏的现象。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曾于2003年6月至9月对浙江省18岁至69岁的公众进行了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调查统计显示:2003年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为7.5%,其中大专理工科人员的达标率为26.8%,而大专文科类人员的达标率为32.3%;大学本科及以上理工科人员的达标率为41.9%,而大学本科及以上文科类人员的达标率为58.8%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见到理工科大专生的人文社科素养要比文科类大专生低5.5个百分点;而理工科的本科及以上人员的人文社科素养要比文科类的同层次人员低16.9个百分点。

    近年来发生的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特别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即为典型案例。这与面临转型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有关,一些大学生确实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种种问题;也与我们的应试教育重分数重技能,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关。“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理应受到重视。但由于受社会上重理轻文、急功近利、崇洋媚外、实用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导致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对基础性的语文课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许多大学语文课教材陈旧,内容与中学教材或脱节或重复,教学方法形式呆板单调,则也使学生容易厌学或畏学。这是与我们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初衷,与高等院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显然是背离的。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四校合并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将“大学语文”课列为浙江大学的本科重点课程,人文学院也把《大学语文研究》列为教改课题。2004年5月由浙江大学教务部批准立项的“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意欲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一条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传授和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关怀的路子。这对于提升浙江省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实施“人才强省”的战略,对于贯彻教育部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其强调的“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项目具体改革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改革,我们的粗浅体会,其重点和难点大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革新

    人类已进入21世纪,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因此,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关注社会和个人对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追求,必须注意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大学语文的改革和实践,就是试图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训练,不仅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成为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是要让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聪明智慧的学习,通过对五千余年中华文化的了解、思考和批判继承,能从中汲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魂,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让广大教师和同学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目的、方式及手段。中学语文,更多地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无形制约,许多语文教师是以提供对母语的技术分析能力为目标,往往注重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语法修辞、句型句式等方面让学生掌握“解剖”的本领。而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更侧重于借重作为文化精髓的文学名著之熏陶,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和关爱,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这一理念,目前还需要更好的宣传。

    2.师资队伍的更新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门通识类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目前普遍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的教师只是因为本专业课程学时有限,为达到学校的考核指标而不得不转而从事大学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教学工作量,临时客串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的教师则学历较低、教龄短而且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即便是在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浙江大学,大学语文的任课老师也是情况不一,参差不齐。

    为了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统一管理,我们在浙大教务部和人文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浙江大学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将大学语文和大学写作列为全校的公共限选课,规定学生一定要在这两门课中选择一门(2006年开始改为全校性通设课)。这就确定了大学语文应有的重要地位。其次,我们对全校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进行了调查统计,摸清了任课教师的队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目前,浙大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师有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学历方面,有博士学位者12人,有硕士学位者9人(其中4人在读博士生),本科学历者2人。再次,我们加强了大学语文任课老师间的交流,多次召开大学语文研讨会,统一教学理念,特别是实行了“四统一”: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统一阅卷评分。

    每一学期都由大学语文教指委向全校的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发布有关教学和考试的要求。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加强对全校大学语文课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避免了主观性和随意性。当然,我们也提倡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上,教师均有一定的弹性和个人选择度。另外,我们还发放了《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表》、《大学语文教材意见征求表》等表格,在教师、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为课程建设及改革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3.教材建设的创新
 
    大学语文课效果的好坏,自然与教材的优劣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多年来一直注意打造一部教学理念新颖、内容丰富生动、繁简适度的大学语文教材。

    2000年9月,本课题组负责人就和张大芝教授、孙沛然教授等一起主编了浙江大学版《大学语文》教材。几年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除已为多所省内外兄弟院校使用外,还被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作为电子教材。2005年7月,课题组在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又在2000年版《大学语文》和教学反馈的基础上,重新编辑出版了《大学语文经典读本》。全书从内容和体例上都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与完善。一是在内容上尽可能做到系统性与完整性,全书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六个单元,便于学生对先秦至当代的三千多年中华文化有一完整系统的了解。二是注意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体例上,每一单元前都有一“概述”,简述该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每一具体篇目,则由作者简介、正文、注释和阅读提示四部分组成。三是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附有“相关链接”和“思考与练习”。“相关链接”主要为方便学生上互联网查询有关作家、作品的信息、资料和参考文章,而“思考与练习”则既可启发思维,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该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对教材的理解。

    课题组的四位成员均为该教材的编撰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不断地修订完善此书,有信心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一部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的优秀教材。

    4.教学手段的革新

    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无疑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浙大人文学院和浙大教务部先后将《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建设》分别列为人文学院和浙江大学的多媒体建设项目。本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春完成的“大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分为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两大部分,既有丰富的包括作者简介、作品内容、主要艺术特色、集评等等的文字资料,也有大量的图片、音像,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枯燥乏味,为大学语文课的生动形象化提供了有效的武器。

    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我们的教学,本应是一种动态和活跃的教学,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显然是不够的。若能邀请知名作家或知名学者进校园,开设类似《钱江晚报》和省社科联合作举办的名人名家“人文大讲堂”的形式,必能加强学生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对人生的感悟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但由于受到经费、场地、课时等限制,大学语文课目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还很难实现。

    5.考核形式的革新
 
    大学语文课的考核,往往易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要么采用闭卷的形式,但又要给学生勾划重点,否则会有大量不及格;要么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比较顺利地通过。本项目力图探索一种全新的考核模式,其基本思路在于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全校统一考核要求的基础上,注意充分发挥各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专业学术背景的辐射效应,在每一学期的统一命题中,让每位教师又有一定的自己选择。另外,根据浙江大学教[2005]112号文《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总成绩除了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包括平时作业、到课率、期中成绩、课堂讨论等平时成绩。

    三、收获和体会
 
    浙江大学的“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果特点主要有三:
 
    1.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与实践性。课题组全体成员都能围绕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这一根本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比如项目负责人为主编之一的《集思集》,就反映了近年浙江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撰写的《大学语文如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论文,也体现了对当前大学语文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的深刻思考。

    2.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通设课,但其内容却纵贯三千年的中华文化,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本项目的四位教师参与“大学语文”的教改,在搞好大学语文教学的同时,也积极提升专业水准。近三年来,共主编出版《大学语文经典读本》(2005年)、《集思集》(2003年浙江省大学语文论文集,主编之一)、《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卷》(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2005年,主编之一)、《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读本》(2005年,主编之一)五本教材和《唐宋词汇评》(2005年,分卷主编)、《宋词与民俗》(2005年)两本专著;完成了浙江大学的《大学语文》、《中国当代文学》两个多媒体课件和省教育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参与了“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发表了《宋词杂考》、《论金元之际庙学碑记文的文化内涵》、《论越文化与浙江精神》等论文十余篇。

    这也说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专业课的教学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既注意通识课的公共性,又能发扬自己的学术专长,兼顾专业课的学术性。而事实也证明了若能以专业化的学术背景来进行通识性的大学语文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以去年的教学评价为例,学生对项目课题组成员的评价分均为4.55分以上;对课程和教材的评价分也基本都在4.5分以上。

    3.具备较广泛的参与性与兼容性。虽然课题组成员只有四位,但全校二十多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项目的部分工作,尤其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指委,建立了长期性、广泛性的大学语文任课教师间的研讨机制。我们举行的几次大学语文研讨会,尽可能地让全校的大学语文任课老师参加;有时,又组织教师参加全省的大学语文年会或理事会。这为本项目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便于集思广益、汇纳众长。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改革,首先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学校的领导如果真正认识到大学语文课对于贯彻中央16号文件、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性,就会给以必要的支持。浙江大学把“大学语文”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列入多媒体建设项目、列为教改课题等做法,具有在全省推广的意义。浙江大学教务部、人文学院、浙大出版社的领导参与大学语文教改研讨会,并给以支持、鼓励和督查等做法,在高等院校也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只有在学校、部门乃至全社会都来重视人文素养和人才培养的氛围中,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们,才会更充满信心地教书育人,为弘扬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辛勤耕耘。
 

    1、据2006年3月13日《钱江晚报》。
    2、据《浙江省首届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主要数据及结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2004年2月。
    3、引自《毛主席选集》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4、陆游《剑南诗稿·示子遹》。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666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