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品格修养章概述
【时间:2007/7/1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8083 次】

同学投票选出的单元,按顺序,第一个是“品格修养”单元。这一单元很重要,正如同学在论坛上说的:“品格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没有学问,但是不能没有良好的品格!”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偏颇,接下来我们读这一单元文章,就会知道,中国古人是把学问作为品格修养的基础的。

好的作品都是多主题的,苏轼有“八面受敌”读书法,教材按主题分单元,也是要我们在具体某一单元里专门注意某一方面的主题。那么,这一单元里,就来注意一下品格修养的主题。

单元提示(83页),三个方面:理想远大,品德高尚,人格独立。然后讲了品格修养的止境与底线,止境是“仁爱之心”和“浩然之气”,底线是“认真认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也就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个侧面。

孔子论修身  《论语》

这几则语录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这个学习不是一般的学知识,而是作为修身的重要途径,这就有点类似今天素质教育的意思。后一篇《大学》说的更清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都在于学习。第二是不违仁,而且是“无终食之间违仁”,这就不容易了。毛泽东说,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既然学习和做人都是很难的,那么就有第三点:培养意志力。要像松柏那样坚毅,要从自身做起。

《论语》以哲理取胜,也不乏诗性思维,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培养一点诗性思维,修身也包括“文身”的意思在内的。

以修身为本  《大学》

古代小学侧重知识学习,大学则重品格修养,故知大学始有素质教育,古今一也。大学,大人之学,君子之学,亦今大学生之学。

大学之道,就在于道德修养,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善”。有了这个目标,然后才可能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专心修养。修养的途径,是一个分阶段不断上升的过程。首先要通过学习,知道世界的道理,知道世上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懂得了诚信的道理。有了诚信,心就端正了,心正就达到修身的目的,自我修养搞好了,然后才谈的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用了由外向里由里向外两个逆向的推理过程来论证了这个道理。

这段话用了修辞学上的顶真格。修辞不仅是语言的技巧,更是思维的能力。这里的顶真格反映了思维推理的严密,环环紧扣。

好学·力行·知耻  《中庸》

以前把中庸之道说成是无原则和稀泥,这是曲解。中庸就是要守正道,不偏颇,这是很高的修养境界。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境界虽有不同,但最终效果都是一样的。一般人不能生而知之,但可以学习,困而知之也是一种学习,困而后知学。(参《困而知之》)

“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在不正常的环境里,能够耻于与禽兽为伍,这也要勇气。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就要提倡“知耻近乎勇”的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最为经典,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离骚(节选)  屈原

单元提示说,屈原追求国家的兴盛,人格的完善,“虽九死其犹未悔”,就是浩然正气的一种表现。

准确说,屈原追求“美政”理想,执著于这一理想,不成功,便成仁,不惜以生命来祭奠自己的理想。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屈赋的学习价值:“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却疏忽了品格修养一环,拟加上一句“故君子者思其美政”。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有人说陶渊明的退隐是消极的表现,当然是胡说。远离浊世,耻于为五斗米折腰,这要很大的勇气,也是“知耻近乎勇”,所以隐逸闲适与金刚怒目实为一也。

现代人不难真的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却可以争取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远离名利,潜心学习,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境界。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余秋雨说中国有一种“贬官文化”,官贬而不以其悲,即来之则安之,乐在其所,这当然需要靠很高的人格修养。

北宋王禹偁因主张改革朝政而屡遭贬斥,而留有《小竹楼记》等“贬官文化”,写竹楼之雅以示其抗争。


前赤壁赋  苏轼(略)

作业:熟读,精读,背诵。


登快阁  黄庭坚

中国古代社会给读书人设计好的道路,不能不做官,但是做官亦有蝇营狗苟热衷于官场,和虽在任上而不能忘情山水。人生在世,不能全无名利,然而却可以淡泊名利,此中又见出一种个性修养。王摩诘虽官至右丞,却过着焚香礼佛、亦官亦隐的生活,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太守与民同乐,都是取的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篇登快阁诗亦如此。

公家事不能不做,但是能半痴半呆地应付,真正牵动诗人心的是快阁鸥盟。全诗便表现了这种公私处理得当而来的轻松、俏皮、得意的心情。

诗歌语言的亦文亦白,情趣的亦俗亦雅,对仗的随意中见精美,流露的是一种修炼得道的自在。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古人诗词有清空一派,似不食人间烟火,此词写玉鉴琼田,素月明河,表里澄澈,就是如此。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发的仍是一种内心修养,不过这种修养已近于禅。或许有意参禅,故后面用了挹西江之公案。


沁园春  辛弃疾

全篇拟人,在灵山而如在军中,对风景如对沙场,军人本色,英雄胸襟,处处可见。文如其人,品格皆入文章。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世界观,今天的大学生久违了,而美国的教育显然比我们更重视,他们高中生的必读书目中,就有《理想国》、《政治学》、《共产党宣言》、《美国独立宣言》等。

世界观并非抽象的教条,爱因斯坦说人为别人而生存,应当过简单淳朴的生活,人应该追求真善美,反对专制,反对战争,探究奥秘的宗教精神,这都是非常实际的人生态度问题。对于我们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世界观还决定着我们的艺术观,尤其不能不认真思考。

 

附:课堂提问,记录:美教042孙洁

○生:儒家与道家的品格修养有何不一样?

●师:儒家和道家在修身方面的异同可以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两句话来加以概括。这两句话虽然都是儒家说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儒家是把第一句作为首选,人生在世首先要有益于天下,如果不行,然后才退而求其次。而道家则把独善其身放在第一位,达也好,穷也好,人人都应该独善其身,那么天下就太平了。他们认为所谓天下这东西,都是人为的错误,什么国家啊民族啊天下啊,都是错误的,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战争,天下就太平,所以他们是要退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村落状态。不能说道家这种想法就是完全消极的,人不能人人都兼济天下,总要有个退路,这样才能维持人心和社会的大致平静。这就是单元提示中说的,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有志于天下,最低的底线也应该是清清白白做人。

○生:我看一些东西写的很多上古的很多文物,我们真正的那些祖先,蚩尤啊、共工啊这些的,但是这些传说中的人很多都无法考证,这样我们的这段历史便成为一种空白了。那到底有没有一些记载这些人的资料?

●师: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国家九五规划里面,就是有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因为西方的历史推算上去,哪怕是圣经里讲的,都是非常清楚的年代,而我们一讲到三代就模模糊糊,好象只有司马迁《史记》里边说过一些,但是司马迁又是听谁说的那?追溯起来,第一手资料,没有!所以我们现在集中全国的最一流的科学家,包括一些最先进的手段,比如碳14同位素测试,就是要尽可能这一段历史确定下来,现在也有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

○生:《中庸》里说:“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个在我们生活态度中,会不会被人误以为是一种不求上进的心理?

●师:为什么会被说是不求上进呢?你倒举个例子看。做哪一件事情,采取的不偏不倚的态度,结果被人们认为是不求上进呢?不偏不倚不等于说甘居中流啊,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不前不后的意思。应该是说既不过激,也不能为了怕过激就采取不作为的态度,还是要有作为的。

○生: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中国也是采取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这是不是就是中庸之道?

●师:这是外交策略,和我们要讲的修身不是一回事。

○生:大致介绍一下《淮南子》?

●师:(后补:课堂上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讲错了,讲到抱朴子去了,不好意思。现在补一下。不知这位同学是不是看了《大汉天子》的电视才发生兴趣的?如果那样,要失望的,很难看懂的。如果确实想了解《淮南子》,推荐你看一篇网上的资料,尤其是那一篇导言。http://philosophy.cass.cn/facu/chenjing/huainanzi/huainanzi.htm

○生:修身有没有实际的意义?

●师:非常有意义啊,现在胡锦涛主席讲八荣八耻,就是要解决今天人们的修身问题呀。

○生:这和以前的修身有什么变化啊?

●师:这个应该一样的,有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一个表述上的一点区别吧,比如以前说圣人之意,现在说马列主义,是不是啊?而且现在我们越来越回归自己的传统文化了。现在社会上的人在修身问题上出了问题,我们大学校园里面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上也很成问题,这一点我们有目共睹的。所以更多的应该回归我们的传统,思考古人关于修身的话题。

 

课堂记录二,记录人:韩凝、叶群峰、李佐隆
(2006年9月30日)

1.梁兰提问
问:我觉得概述单元内容时,课文具体内容也应该要多少讲一些?
答:因为时间不够,两课时概述一单元的内容已经很紧,不可能再展开具体课文。具体课文每单元只能讲一篇,其余大家可以自己看,我的网站上也有详细的讲解。

2.王炎义提问
问:孔子提倡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修身治国治家平天下,然而却在他国求官,是否违反了他自己的思想?
答:孔子并未违反他的原则,那时候还没有今天这种“国”的概念,修身治国治家平天下是把天下放在第一,他周游列国就是为了游说各国国君忠于天子,希望能回到西周“郁郁乎文哉”的局面。一旦发现违背周王朝的事情,他就会很生气,比如《论语》中的“八佾”记载,他发现某国国君在欣赏大型歌舞“八佾”,按礼记规定,这是天子欣赏的舞蹈,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3.葛冬妮提问
问:教材第五章为什么取名为“社会人生”,而第六章取名为“人情世态”?
答:从具体课文看,这种区分是很牵强,就理解成教材希望我们读这些课文时各有侧重吧。

4.姓名?
问:大学语文课能多介绍有文学性的东西吗?(何:我记得当时这位同学还有“而不是现在这种所谓的文学”的偏激说法。)
答:我可能还没有和你们说过文学的系统。按照文学系统的理论,完整的文学概念应该包括社会、作者、作品、读者四个环节,文学当然应该讲作品,比如我曾设想讲苏轼的《赤壁赋》要讲文赋与文脉,也就是文章体裁和文章的内在逻辑,苏轼的文章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不择地而出,如汩汩泉水,因地赋形。这就是“文脉”。可惜如今文学很少讲文脉了,“文脉”一词几乎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术语了。但是,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按主题分单元,为了突出主题,就不能不更侧重文学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这不能算离开了文学。

 

链接:

品格修养章课文 
陈琼课堂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235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