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心灵的灰烬》教案(美教版)
【时间:2008/9/2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9422 次】

心灵的灰烬
傅  雷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九月二十二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耽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铬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末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说到音乐的内容,非大家指导见不到高天厚地的话,我也有另外的感触,就是学生本人先要具备条件:心中没有的人,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的。

    (注:课文删去结尾一小段:为了你,我前几天已经在《大英百科辞典》上找Krakow [克拉可夫]那一节看一遍,知道那是七世纪就有的城市,从十世纪起,城市的历史即很清楚。城中有三十余所教堂。希望你买一些明信片,并成一包,当印刷品<不必航空>寄来,让大家看看喜欢一下。)

 更多>>>
波兰古都克拉科夫

    傅雷的这封家书,中学语文也选入过(中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傅雷家书两则》),而且内容还比大学语文多了一则。但是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是根本不同的,我们正好借这篇课文,对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关系作一彻底了断。

一、中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傅雷家书两则》,其一是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的,(即《心灵的灰烬》),其二是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一封。这里选择第一封来分析。

    下面照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部分内容(链接),从中可以见出中学语文教学一种普遍的模式。

    一、主题思想

    这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融汇、贯穿于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概述—把复杂的说简单了)

    二、主要内容

    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复述—换着花样说)

    三、问题研究: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见第二封信),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见第一封信)。二是“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两方面合起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第一封信里所讲的“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第二封信所说的不怕矛盾,相信“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也都是这个道理。(扩展—把简单的说复杂了)

    四、思考练习

    1、阅读课文,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评:概述)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评:扩展)

    结论  中学语文分析课文,无非使用这三种方法:概述、复述、扩展。有人说中学老师的本事就是把简单的教复杂了,把复杂的教简单了。其实老师要受教参的约束。

二、大学语文的学习重点

    上面看到,中学语文的课文分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课文说课文,虽然换着花样反反复复说了很多,其实没有超出课文内容,思路狭窄,信息量小。二是什么都有标准答案,作者与读者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心灵交流。

    大学语文正可以从这两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提供比课文更多的信息

    课文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学习应该是探索型的,要探索海平面以下的更大山体。西方文学理论有文学四维的说法,可以提供我们拓展学习思路一个简单的框架。

    就这篇课文来说,可从以下三方面挖掘拓展内容:

    1、尽量通读家书,对《傅雷家书》有一整体的了解。课文仅700多字,而《傅雷家书》前半部分就有七万多字,信息量扩大了100倍。

    2、书信是双向的,正象我们听人谈话,假如只听一面之词,难免会不知所云。比如课文开始就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傅聪给父亲的信中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担心父母亲读了会“烦恼或是不安”?这都不能凭想象来分析,所以按理还应该把傅聪的信找来对照着读。然而《傅雷家书》中傅聪的信很少,除了文革丢失的原因,傅聪还解释了另一方面的原因,他曾说:“我父亲做人是严谨的,朋友来信他一定回,如果朋友信中有什么话令他有感触的话,那他就会洋洋洒洒象写一本书一样回一封信。我就做不到这一点,能打个电话就不错了,要我回封信就太辛苦了!因为我几十年在国外,尤其是父母过世之后,我基本上不再写什么文字了!多苦啊,写一封信要花几天,那我也不用练琴了,得放弃了!那样的话,真是愧对江东父老!所以在《傅雷家书》里看不到我的回信,因为我不愿意发表出来,我觉得那些东西太幼稚了!那个时候的我跟现在的我虽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距离。”

    3、《傅雷家书》发表后,影响了数百万读者,这些读者发表了很多感想的文章。另外,很多的学者、研究者,研究或纪念傅雷,也写了很多文章以及传记,也应该尽量找来参考,这比自己一个人傻想要有益得多。(音乐专业同学的学习体会)

    第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引导读者(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古人说“文无达诂”,西方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让“标准答案”把我们的心灵窒息了。文学欣赏是一种精神的自由飞翔,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读者不同,撞击出来的火花怎么会相同?这篇课文的欣赏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细读课文外,这篇《心灵的灰烬》也融入了对人生的艺术感受,比如“心灵的灰烬”、“凭吊古战场”,是处理心情的一种艺术,冷处理,距离产生美,这些非常适合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

    2、最好还能看一些关于作者生平传记作品以及作者艺术方面的相关作品。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有高深的艺术素养,特别善于翻译艺术作品,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艺术哲学》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后来者难以超越。傅聪曾经说:“我父亲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觉得人文的东西都应该是通的。他从小在美术上、文学上、哲学上给我的那种教育绝对不亚于在音乐上的,甚至可以说比音乐上的更多一些。”《傅雷家书》中有大量谈艺术的内容,美术方面,谈黄宾虹的很多,被黄宾虹引为平生知己,《艺术哲学》也是谈美术理论的,很容易引起艺术专业学生的共鸣。



点击查看介绍(《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下载全书,《艺术哲学》可能是另一译本)

    探究冰山下的部分是研究,心灵碰撞是欣赏,合起来就叫做“赏析”。所以大学语文课也不妨叫做“文学名作赏析”的。

三、傅雷与家书

    《傅雷家书》始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止于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1981年由傅雷的次子傅敏整理出版,1983年再版。《傅雷家书》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据说发行量已达三、四百万册,影响了几代青年和家庭。

    家书缘起: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傅雷全家在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傅聪将从北京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在波兰留学。第二天晚上傅雷给尚在路上的儿子写了第一封信,成为《傅雷家书》的开端。家书的最后一封是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写的,信中提到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闹得轰轰烈烈”,然后就与儿子中断了联系。两年后,傅聪才从国外得知自己的父母已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在家中双双自杀。

    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取"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之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此外还译有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他的全部译作,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影响了中国几百万读者。



傅雷与傅聪在杭州(1956年)点图看更多

    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翻译家傅雷之子。九岁开始学钢琴,1955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名列第三,同时获"玛祖卡"最佳表演奖。此后在波兰留学,1958年移居英国,自此足迹遍布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近五十余年,获得“钢琴诗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之美誉。

   

 

转下页,还有呢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3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