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99级大学语文记叙文单元作业
【时间:2007/7/1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7837 次】

教 学 计 划

 第一周   1.开卷测验
          2.《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周   1.《寡人之于国也》
          2.作文一《论考试》《论校园文化》夹叙夹议
 第三周   1.《秋水》
          2.《谏逐客书》
 第四周   1.模拟考试一
          2.《“今”》
 第五周   1.《灯下漫笔》
          2.作文二
 第六周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选择与安排》
 第七周   1.议论文单元模拟考试二(含作文三)
          2.《郑伯克段于鄢》
 第八周   1.《李将军列传》
          2.《张中丞后叙》
 第九周   1.《种树郭橐驼传》
          2.模拟考试三(含作文四)
 第十周   1.《香市》
          2.《爱尔克的灯光》
第十一周  1.《背影》
          2.记叙文单元模拟考试四(含作文五)
第十二周  1.《氓》《饮酒》
          2.《行路难》《兵车行》
第十三周  1.《杜陵叟》《关山月》
          2. 《炉中煤》《门槛》
第十四周  1. 《虞美人》《八声甘州》
          2. 《江城子》《摸鱼儿》《天净沙·秋思》
第十五周  1. 诗词单元模拟考试五
          2. 《前赤壁赋》
第十六周  1. 《风波》
          2.《断魂枪》《苦恼》
第十七周  1.小说单元模拟考试六
          2.《大学语文》模拟考试七


《郑伯克段于鄢》

一、简答题
  1.“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出自哪本著作?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本文刻画的中心人物是谁?其他人物对刻画中心人物起什么作用?
  4.郑庄公有哪些性格特征?
  5.共叔段有何性格特征?
  6.姜氏有何性格特征?
  7.颍考叔有何性格特征?

二、简析题
  1.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⑴从这段文字看,共叔段是怎样一个人?
  ⑵这段文字刻画了郑庄公哪些性格?
  ⑶公子吕和子封的劝告对刻画郑庄公性格起了什么作用?
  ⑷“无生民心”作何解释?

  2.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下丝)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⑴作者为什么要大写颍考叔的纯孝?
  ⑵文末郑庄公与姜氏“隧而相见”,大赋其诗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⑶颍考叔“食舍肉”的细节,刻画了他哪些性格?
  ⑷这段文字中属倒序句式的有哪几句?
  ⑸“请以遗之”的“遗”字作何解释?

一、《郑伯克段于鄢》习题及答案,一课时
二、作文辅导
    1.文章的架子,试卷要求开头一句话搭好架子,例一:
《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考试为唯一目的,以考试为唯一手段,或者叫做“两个唯一”;所谓应试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所有课程,面向学习的每一个层次,或者叫做“三个所有”。
                 文章
                  ∧
              应试  素质
               ∧    ∧
             ① ② ①②③

    例二:《论班门弄斧》
    班门能否弄斧,要视具体情况而言:班门者气量大,不妨弄之;气量小,则不宜弄之。弄斧者虚心请教,不妨弄之;狂妄自大,则不宜弄之。
                  文章
                   ∧
             班门者  弄斧者
               ∧      ∧
             ① ②    ① ②
本次作文的问题,除开头不简洁,接下去要讲什么?分几个段落讲?不能一目了然。第二个问题,思想简单,好书坏书简单二分法。第三个问题,开头提出的框架,后面没有用,另起炉灶。、

提示:
以学习三层次为构架,好处:三层次不是平面划分,而是层层深入,使文章获得立体感。然后在每一层次里可再做平面划分。
《读书三境界》
学习可有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素质;读书也可以有三重境界,即:增加知识,锻炼能力,培养素质。
第一层境界是增进知识,以下可作平面划分,如学习什么获得什么知识……
第二层境界是锻炼能力,以下可作平面划分,如思考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语言的能力(假如真是“读”书)……
第三层境界是培养素质,以下可作平面划分,如艺术素养、文化素质、法律工作者的素质
如果要说好书坏书,可在每一层次展开对比,如有的书知识丰富,有的只是消闲,没有多少知识;有的书能锻炼阅读能力,有的书画着乱七八糟的图,偶尔有简单的“哇”“呀”,只能败坏阅读趣味;有的书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有的书削弱人的意志,使人想入非非,游戏人生……

2.文章的材料
有了框架,就可“安装”材料了。
何处觅材料,古人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增进知识:培根:读书能够“增长才识”;鲁迅读史而看穿中国历史的把戏;读《季氏将伐颛臾》知成语,读《寡人之于国也》知古代的小康社会理想,读《秋水》知天地之大人之渺小,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知“满招损,谦得益”……
锻炼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理解能力;“读书破万卷,落笔如有神”,写作能力;读自考书,锻炼自学能力……
培养素质:培根:“学问锻炼天性”,“学问变化气质”,“史鉴使人明智……”,韩愈培养德行“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读法律书……
 
3.作文《论读书三境界》
要求:
⑴开头一多搭架子;
⑵正文与开头照应,段落清楚;
⑶材料多多益善,下划横线


《李将军列传》练习题

    一、简答题
    1.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广立传?
2.什么原因使身经百战、功绩显赫的李广不能封侯?
3.李广有哪些性格特色?
4.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5.司马迁对李广抱着怎样的感情?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喻义是什么?司马迁为何要引这两句谚语?

二、简析题
1.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1)这段文字描写了李广哪些性格特色?
(2)作者是以何方法来表现李广射箭的神技的?
(3)“张左右翼”四字是什么意思?

2.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1)这段文字突出了李广的哪些性格?
(2)作者写李广部下的惊恐有何意图?
(3)“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的“所”字作何解释?

3.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1)李广带兵有何特点?
(2)程不只带兵有何特点?
(3)这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凸现程、李二人带兵之不同?

4.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刻画了李广的哪些性格?
(3)“单于素闻广贤”,“得李广必生致之”的叙述,说明了什么?

5.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1)李广射箭“中石没镞”表现了什么?
(2)就这段文字看,李广有何个性特点?
(3)这段文字哪些语句属于细节描写?
    (4)“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表现了李广具有怎样的性格?


张中丞传后叙
一、简答题
    1.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本文在整体上的主要写作特色是什么?
    3.张巡、许远、南霁云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本文补叙许远的事迹,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
    5.本文补叙南霁云的事迹,主要采取了什么方法?
    6.本文在处理人物关系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7.本文主要反驳了小人污蔑许远的哪两种谬论?

二、简析题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老,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⑴这段文字驳斥了小人污蔑许远的哪一种谬论?
     ⑵作者反驳时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⑶这些论据属于哪种类别?
⑷这里的反驳是运用了什么驳论方法?
2.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腑脏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⑴这段文字驳斥了小人污蔑许远的哪一种谬论?
⑵作者反驳时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⑶这些论据属于何种类别?
⑷这里的反驳是运用了什么驳论方法?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⑴这段文字可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⑵这段文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⑶“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两句中的主要对比成分是什么?
⑷这段文字的叙事有什么特点?
⑸这段文字的抒情特点是什么?
4.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⑴这段文字表现了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征?
⑵除了慷慨陈辞外,这里主要通过哪两个细节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⑶除了正面刻画外,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⑴⑵

 


《种树郭橐驼传》

一、简答题
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用一句话概括郭橐驼树的基本原理。
3.文章用种树的道理来说明治民的道理,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4.文章为了突出郭橐驼种树原理的正确性,运用了什么手法?

二、简析题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作者为什么要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最能体现这一原理的是哪两句话?
(3)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橐驼种树的正确性?
(4)写出这段文字中包含的多层对比关系。
(5)“他植者”种树违天害性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6)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7)通过种树原理来阐发治国道理,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养民”治国的思想。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类比法。 
4.对比手法。
   
二、简答题
1.(1)概述郭橐驼种树的特长。
  (2)一是广为“争迎取养”,二是“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蕃”,三是他人“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为了引出下文关于种树道理的议论,阐发全文中心思想。

2.(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对比手法:将橐驼种树的态度和方法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和
       方法进行对比。 
  (4)种树原理方面的对比: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使“木
       之性日以离”。种树态度和方法方面的对比:橐驼“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其木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他
       植者则“根拳而土易”,“若不过焉则不及”,“爱之太殷,忧之太
       勤”。种树结果方面的对比:橐驼“能使木寿且孳”,他植者则“害
       之”,“仇之”,“故不我若也”。
  (5)一是态度马马虎虎,一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6)文章中心思想是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这正与种
       树者“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错误态度和方法相类比,因而对
       这方面详写之,是为了突出中心。
  (7)类比法。


香市

    一、简答题
    1.概括这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2.文章表达主题思想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
4.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什么?

二、简析题
1.“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1)这段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2)全段四个层次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3)统领全段描写内容的是哪一句?
(4)说说这段描写的结构特点?
(5)从全文看这段描写的主题意义?
2.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1)“南洋武术班”的演出为什么会冷落?
(2)这冷落说明了什么?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冷落情景?
(4)作者用什么表现方法来显示这冷落?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通过记述“香市“的今昔变化,写出了当时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并没有给广大农村和市镇带来繁荣和发展。
2.今昔对比。
3.为了与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构成对比,以表现主题。
4.说明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对市镇经济的影响。

二、简析题
1.(1)场面描写。  (2)第一个层次着眼于整体,第二层次着眼于“庙前”,第三个层次着眼于“庙里”,第四个层次着眼于“声音”。  (3)第一句:“香市中的主要节日无非是吃和玩”。  (4)有总述、有分述,放得开、收得住,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5)铺陈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是为了对比反托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从而在对比中显得主题。
2.(1)因为往昔香市的主角——农民来得很少。  (2)说明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  (3)为了与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构成对比,以凸现主题。  (4)用与往昔香市中杂耍众多而热闹的情景相对比的方法。


爱尔克的灯光

    一、简答题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主要是由什么引发出来的?
3.作者从姐姐的惨死中看到了什么?
4.作者从自己十八年的生活道路中获得了怎样的信念?
5.贵串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6.以灯光为线索有何表现效果和结构意义?
7.本文的抒情有何特点?

二、简析题
1.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1)从这个开头可以看出全文关于人生道路的联翩思绪是由什么引发出来的?
(2)“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
(3)从这个开头可以看出文章的抒情有什么基本特点?
2.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1)这段抒情的触发物是什么?
(2)“大门内亮起”的“阴暗中一线微光”有何象征意义?
(3)“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有何象征意义?
(4)“爱尔克的灯光”与作者的姐姐有什么联系?
(5)作者姐姐的悲惨命运说明了什么?
(6)“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个比喻的喻义是什么?
(7)这段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这段文字在抒情和达意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3.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 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作者为什么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
(2)作者“心灵的灯”有何象征意义?
(3)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
(4)作者为什么说“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
(5)从这里可以看出贯串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通过对见到故居灯光和“长宜子孙”四个字的联翩思绪的抒写,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否定和对“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坚定信念。
2.故居照壁上祖父留下来的“长宜子孙”四个字。
3.看到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对生命和青春的摧残。
4.冲破旧家庭、旧礼教,“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的坚定信念。
5.三种灯光。
6.表现意义:灯光的象征意蕴,使文章充满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难以尽言的诗意。结构意义:三种灯光的前呼后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都使全文成为一个流动自然、结构严谨的艺术整体。
7.一是将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二是感情真挚而强烈。

二、简析题
1.(1)由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出来。  (2)寓意是:虽然经过了十八年的风风雨雨,但封建制度、封建家庭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3)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2.(1)故居大门内亮起的微弱灯光。  (2)象征着封建家庭、封建礼教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和即将消亡。  (3)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4)作者是用传统中的希望和悲剧,来类比现实生活中姐姐的希望和悲剧,寄托着作者对命运悲惨的姐姐的痛切哀思。  (5)姐姐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摧残希望、摧残生命的罪恶,证明了不冲出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就没有希望、没有出路。  (6)喻义是:困囿于旧家庭、旧礼教中的姐姐的美好希望和心灵的破灭。  (7)表达了作者对悲惨死去的姐姐的无限哀痛和对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憎恨、否定。  (8)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在类比中达意,在联想中达意。
3.(1)因为是幻觉中“心灵的灯”,不是现实的灯,所以用“仿佛”;由于前文中已出现过两次灯光,这是第三种灯光,所以称“又”。  (2)象征着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3)因为它是十八年内一直亮在他的心里,照耀着他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在广大的世界中闯出一条新的生活道路的灯。  (4)因为爱尔克的灯光困囿于旧家庭、旧礼教,它只能被吞噬、破灭,不可能照亮人生的道路。  (5)三种不同的灯光。

 

背  影
    一、简答题
    1.概括文章的主旨。
2.文章刻画父亲形象主要抓住了一个怎样的独特视角?
3.文章写儿子对父亲的态度前后有所变化,这对刻画父亲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渲染家境的窘迫,这有什么作用?
5.总体看来,这篇抒情散文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

二、简析题
1.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顷,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这段描述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2)总体看来,这里用的是怎样的表现方法?
(3)刻画父亲形象,作者选取了怎样一个独特的角度?
(4)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5)这里什么地方用了铺垫手法?
(6)这里什么地方用了侧面烘托方法?

2.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自巳。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旨意。
(2)“近几年来”,父亲为什么“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3)“最近两年”,父亲为什么又“只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4)这里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揭示父亲晚年的心境?
(5)文章最后又写到“我”的“晶莹的泪光”,这有什么作用?
(6)文章最后又写到“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抒发真挚的父子亲情。  2.背影。  3.反衬作用:儿子对父亲前后态度的变化,正显示出父爱的深挚和力量。  4.前后照应,将全文笼罩在阴冷的氛围之中,既透露出旧社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同时也以阴冷对挚热,烘托出父子亲情的真挚可贵。  5.白描。

二、简析题
1.(1)表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2)白描。  (3)背影。  (4)主要是肖像描写和行为描写。  (5)先写“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又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用的是铺垫手法。  (6)写儿子望着父亲翻月台的背影流泪,是烘托手法:烘托父亲爱子之情的深挚。
2.(1)父亲晚年心境的颓唐。  (2)主要是由于家境日趋窘迫,晚景十分凄凉,所以心情不好,“触目伤怀”,“不能自己”,并非对儿子不满。  (3)主要是由于“大去之期不远”,生涯绝望,放不下儿孙,“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这更体现出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4)主要是通过外在行为来显示父亲晚年的心境,这叫做“以外显内”的心理刻画方式。  (5)烘托父亲晚年的凄凉心境令人心酸,烘托父亲挂念子孙感情的深挚动人。  (6)与父亲开头点到“背影”相呼应,与中间特写父亲背影相照应,形成全文的中心线索,突出主旋律;显示出“背影”已在儿子的心坎上刻下不可磨灭的爱痕和痛点,反托父爱的真挚和力量;前呼后应,结构严谨;给读者留下悠长而难忘的回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8827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