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99级大学语文诗词单元作业
【时间:2007/7/1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339 次】

    教 学 计 划

 第一周   1.开卷测验
          2.《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周   1.《寡人之于国也》
          2.作文一《论考试》《论校园文化》夹叙夹议
 第三周   1.《秋水》
          2.《谏逐客书》
 第四周   1.模拟考试一
          2.《“今”》
 第五周   1.《灯下漫笔》
          2.作文二
 第六周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选择与安排》
 第七周   1.议论文单元模拟考试二(含作文三)
          2.《郑伯克段于鄢》
 第八周   1.《李将军列传》
          2.《张中丞后叙》
 第九周   1.《种树郭橐驼传》
          2.模拟考试三(含作文四)
 第十周   1.《香市》
          2.《爱尔克的灯光》
第十一周  1.《背影》
          2.记叙文单元模拟考试四(含作文五)
第十二周  1.《氓》《饮酒》
          2.《行路难》《兵车行》
第十三周  1.《杜陵叟》《关山月》
          2. 《炉中煤》《门槛》
第十四周  1. 《虞美人》《八声甘州》
          2. 《江城子》《摸鱼儿》《天净沙·秋思》
第十五周  1. 诗词单元模拟考试五
          2. 《前赤壁赋》
第十六周  1. 《风波》
          2.《断魂枪》《苦恼》
第十七周  1.小说单元模拟考试六
          2.《大学语文》模拟考试七

 

一、简答题
1.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征?
2.诗中的“氓”有哪些性格特征?
3.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4.女主人公的性格在她被弃前后有什么变化?
5.造成女主人公性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本诗刻画人物性格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有何效果?
7.此诗叙事有何特点?

二、简析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指出两章诗中的比兴句。
(2)说明其比喻的喻义。
(3)从这两章诗看,造成女主人公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4)“女也不爽”的“爽”字作何解释?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真诚、善良、勤劳、忠贞。  2.虚伪、凶狠、负心薄情、反复无常。  3.当时男尊女卑,夫妻关系不平等,下层妇女处于受侮辱、受损害的卑下地位。  4.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几分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强。  5.她自身被氓遗弃的凄惨遭遇和她对氓这一人物品质的深切认识。  6.对比。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在彼此对比中形成强烈的反差。  7.一是叙述的事情不完整,多为生活片断。二是叙述时未按事情本身所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随着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而转换变化。

二、简析题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桑之未落”两句比喻女子初嫁时年轻美貌,受人怜爱,“桑之落矣”两句,比喻女子人老珠黄,遭人遗弃。  (3)氓这家伙“二三其德”,负心薄幸。  (4)差错,过失。


饮酒(其五)

    一、简答题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2.概括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涵义。

二、简析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采菊”两句的意蕴是什么?
(2)“山气”两句的意蕴是什么?
(3)为什么说“悠然见南山”的“见”字用得好?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只要心志高远不受尘俗干扰,住地尽管处于闹市之中,也能像在偏僻安静之处一样,表现出诗人的心性高洁。

二、简析题
(1)显示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羁缚以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2)使人联想到诗人辞官归隐的举动,和对回归自然的生活颇感满足的心情。  (3)它把诗人“悠然”的视线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传神地呈现了出来。


行路难(其一)

    一、简答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此诗所写内容是否扣合题目?为什么?
3.此诗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中“行路难,行路难”两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5.此诗用了哪几个典故?
6.诗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明作者有着怎样的心态?
7.诗中的哪几句用了象征手法?

二、简析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
(2)划分层次的依据是什么?
(3)诗中哪几句用了象征手法?
(4)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5)能概括此诗主旨的是哪句诗?
(6)诗中描写诗人自身举动的有哪些语句?
(7)诗中哪些语句属于细节描写?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表现了诗人既对现实极度失望、又对理想满怀希望的矛盾思想和复杂心情。  2.扣合。诗的内容主要反映作者在人生道路上行走艰难及其进退失据的痛苦,与诗题吻合一致。  3.对偶。  4.复叠。或称反复。  5.吕尚垂钓渭滨、伊尹乘舟梦日、以及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语典。  6.一是志向远大,一是对前途充满信心。  7.第五、六两句。

二、简析题
(1)五层。开头四句为第一层,五、六两句为第二层,七、八两句为第三层,九至十二句为第四层,末两句为第五层。  (2)划分的依据是作者的感情起伏和心理变化。  (3)第五、六两句。  (4)“渡黄河”、“登太行”象征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诗人在人生路途中四处受阻。  (5)“行路难”。  (6)“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7)“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兵车行

    一、简答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信知生男恶”四句对深化这首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数句强化了诗的主旨?
4.这首诗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抒情方法?

二、简析题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1)这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这属于什么描写?
(3)这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夫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找出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并对其涵义作出概括说明。
(2)划分这段的叙事层次。
(3)简要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


杜陵叟

    一、简答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诗开头关于灾情严重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诗中叙述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4.本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5.诗的末八句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二、简析题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1)这几句诗揭露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2)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的抒写为什么要由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


关山月

    一、简答题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2.这首诗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概括诗中每个场景的旨意。
4.诗中三个场景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简析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1)概括这四句诗的旨意。
(2)诗人选取了什么典型事物构成这一生活场景?
(3)“和戎诏下”和后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炉中煤

五四新诗,放在文学史地位上来评价(何:考古者对待一只碗的态度)。
象征的写法,诗歌的形象思维。作者在《创造十年》中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以“年青的女郎”象征祖国,很别致,我们不敢,我们只敢说“母亲”,假如说“兄弟”就不行(我与新中国同龄),其实爱情是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感情,用来象征对祖国的感情非常恰当。(小芳)(七子之歌)
当时的诗风是反对朦胧要求明白的,所以用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点明主题,否则很可能被读成一首普通的情诗。(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爱情,但因朦胧,历来被读作爱情诗。)
全诗四段,第一段直抒对祖国的爱情,体现了郭沫若的诗风,火山爆发式的。
第二段借喻体的特征,把“我”比作“黑奴”,体现了诗歌的人民性。否则只看第一段,也可误解成资产阶级公子哥的爱情。
第三段运用矿物学的知识,借煤形成的过程,写这种“眷念”情绪是一种几千年的凝聚。
第四段点出作者独特的身份,一位远离祖国的思乡的游子。每一段本体与喻体之间都扣得非常贴切。


虞美人

李后主的词,非常有名,非常熟悉,也就难讲,因为文学是要有陌生感距离感的,所以叶嘉莹说很难讲。
这首词最大优点是自然简洁,高度口语化,又能这样美,令人惊讶口语能有这样的美,是一种美的重新发现。比较下一首柳永的《八声甘州》,就有汉赋铺排臃肿的感觉。
另一个特点是有悲剧感,文学史上评价作品,历来是悲剧比喜剧好的,哲人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无论中国的佛教或外国的尼采,都这样认为的。现在歌词改为“春花秋月最美丽”,从悲剧变成喜剧,甚至是闹剧了,从雅文化变成了俗文化。


八声甘州
    生平遭遇,穷而后工。奉旨填词。
前面讲过,这首词与虞美人相比较繁,题解也指出柳永风格是以铺叙见长。其实上阕也不乏佳句,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意境很大,“对”是词的“领字”,要读得铿锵,一气贯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前人论词以为不减唐人;“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宇宙感悟;后面苏轼《前赤壁赋》专讲这种宇宙感悟,更加透彻。
但里面还夹上“红衰翠减”之类,便感繁复。“红衰翠减”,字面上是讲花,其实可能是讲女子,还很可能专指妓女,(《鹤冲天》“且任偎红翠”,1.36.6.240)“当楼”之“楼”亦非平常之楼,是青楼。妓女是不幸的一群,以色事人,更怕岁月无情,青春不再。柳永对她们是很理解很同情的。(死后为妓女所葬)
上阕写景,下阕写情。登高,思乡,都是古代最典型的抒情模式。“不忍”即“忍”,“忍”即“不忍”。不忍登高临远,还是登了;忍看朋辈成新鬼,却是不忍看到。这是一种最曲折的感情。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对人生不由自主的感叹。曾写《凤归云》“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接下来写他与家人相隔千里,凭栏相望。说明并非象传说的那样留连青楼勾栏,乐而忘返,而是为了生计,辛苦奔波,有家难归。

练习
炉中煤

一、简答题
    1.写出这首诗的副标题。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借炉中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叫做什么表现方法?
4.为什么说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
5.写出诗中的两个主要比喻及比喻意义。
6.“啊,我年青的女郎”在诗中出现四次,这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7.诗中的“燃”字,表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精神?

二、简析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1)写出“年青的女郎”的喻义。
(2)写出“我”的双重身份。
(3)写出“重见天光”的三层寓意。


虞  美  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简答题
    1.这首词的情感内容可以用哪八个字来概括?
2.李煜的“亡国之痛”有哪些内蕴?
3.“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二、简析题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雕栏玉砌”指代什么?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生动贴切?


八 声 甘 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简答题
    1、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2、这首词以哪一句贯串全篇,把写景和抒情打通?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简析题
    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吴河泠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这段写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红衰翠减”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3)“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有什么内涵?
(4)划分写景层次,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
(5)从上片看,这首词语言有什么特点?
2.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1)将上、下片联系起来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2)从下片看,最能体现抒情委婉曲折特点的是哪几句?为什么?
(3)“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内容?


江  城  子

    作者介绍见111页,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北宋文艺成就最全面的一人,散文诗词书画,词方面,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我们都熟悉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婉约之作同样出色,如本课,所以说是最全面的。
乙卯,古时用干支记年,即天干地支,天干即甲乙丙丁……,地支即子丑寅卯……,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分上下阕,上阕思念之情,下阕梦中之景,颠倒情景次序,唯大手笔能如此。
    “十年生死两茫茫”,参《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参余光中《乡愁》诗“乡愁是一座坟,母亲在里面,我在外面”。
以下通篇白描,与柳永《八声甘州》比,觉后者夹杂金屑。白描不等于直白议论,所有议论都在形象中,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出相思之苦;“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出仕途坎坷,相思煎熬,催人衰老;“小轩窗,正梳妆”,写出对当年夫妻恩爱生活的回顾;“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出那种超越言语的痛楚;“明月夜,短松冈”,成为永远的伤心之处。


摸  鱼  儿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经历,有志者不遂其志,乃最大之不幸。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苏轼豪放,乃性情,可不必知人论世;辛弃疾豪放,乃经历,必知人论世。
淳熙,帝王纪年;己亥,干支纪年。题记说自己因迁官与接任饮酒赋诗,此“赋”为动词非名词。漕运使已属与军事无干的琐屑之职,好不容易盼到调动,仍是从湖北漕运到湖南漕运,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而要想作为的大好时光就在这样无聊的调动之中一年年过去了,所以词劈头就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然而春天终究难以挽留,作为对他这番殷勤的回答,只有画檐蛛网上网住些飞絮,算是留住些春的影子。
下阕用典,倾诉不平之气。“长门事”,是汉朝陈皇后之事,那回她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挽回了皇帝的恩宠,可是现在连这一点也难以做到了,所面临的事实是,那些奸臣小人专宠朝中,手舞足蹈。于是作者发出愤怒的诅咒:你们没有看见当年专宠后宫不可一世的杨玉环赵飞燕结果怎么样了呢?然而诅咒归诅咒,终究不能挽回眼前的事实,春天终究无可奈何地归去了,最后只有一轮斜阳可以照应作者的心绪。
按,书上说“斜阳”喻南宋衰微的国势,比较牵强,真有此意,当时便会杀头的,既然当时想害他的奸臣都没能从中找出这个意思,我们也是不牵强附会的好。


天  净  沙
本篇为曲。词是宋代的,曲是元代的,时代不同;词有词牌,曲有曲调,音乐不同;词比诗俗,曲比词俗,语言不同。但这首《天净沙》语言高雅,类诗词。
最大特点是意象并置,中间没有任何表示时态方位的连接词,这就产生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美感。为西方意象派诗人最为崇尚。不但句与句之间是一种意象并置,一句之中词与词之间也如此,正如课后提示所说三句并举九个意象。但说五句有四句写景,不对,五句皆写景。“断肠人在天涯”,亦是一景。卞之琳《断章》诗云“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中国山水画很注重点缀人物,把它作为整幅风景的点睛之笔。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简答题
1.《江城子》一词的贯串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说《江城子》词中渗透着苏轼的身世之感?
3.作者在写景、记事、抒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二、简析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写出词中运用白描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语句。
(3)“尘满面,鬓如霜”这一细节中渗透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4)“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影像中包蕴着怎样的情意?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细节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6)“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场景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7)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摸  鱼  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一、简答题
    1.后人为何将“苏辛”并称?
2.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3.词中的“闲愁”实际意蕴是什么?
4.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春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5.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6.这首词的风格有何特点?

二、简析题
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1)此词上片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
(2)各个层次的中心语是什么?
(3)词中所写的“春”有何象征意义?
(4)“匆匆春又归去”象征什么?
(5)“怨春不语”的实际意旨指什么?
(6)“蛛网”喻指哪种人?
2.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此片明写“闲愁”,暗寓何意?
(2)“玉环、飞燕”喻指哪种人?
(3)“蛾眉”喻指什么?
(4)“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象征什么?
(5)“闲愁最苦”是否可以看成一篇之眼?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一、简答题
    1.曲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哪一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2.这支曲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概括这支曲的情感内容。
二、简析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致?
(2)“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3)“古道西风瘦马”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前三句在对偶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5)“小桥流水人家”与其他几句写景句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

 

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苏轼先后做了两篇赤壁赋,故第一篇俗称“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第二篇俗称“后赤壁赋”。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文之间而实为诗,故曰“赋者,古诗之流也”。介于诗文而更近于文的,又称“文赋”,苏轼这篇赤壁赋即为文赋。文赋接近于现代的散文诗,又不尽相同,如押韵,骈散交错,主客对话。

赤壁赋,顾名思义是因三国赤壁而赋,然苏轼所游其实并非三国赤壁,后人多有考证批评,其实苏轼未尝不知,这正是苏轼的超脱之处,其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其《江城子》,上下片情景颠倒,其赋赤壁,亦借抒胸中之意矣,外景是非,何必计较。

苏轼,前《江城子》,曰不必知人论世,悼亡之情,何世何人不可有?真所谓永恒之人性,苏轼独胜,此乃才情,所以只须说才情,不必论世事。《前赤壁赋》不然,其因乌台诗案贬于此地,赋中又多议论,不如诗之专门抒情,所以不可不知人论世。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御史所在机关。御史,朝廷监察官,专司罹人罪名。

● 第一段
平易入手:时间,地点,人物,事由,重点写赤壁月夜景物。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后赤壁赋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集以为一联。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即《诗经》《月出》诗中第一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窈纠音与窈窕近,故取人们更为熟悉者,此亦可证苏轼的不拘泥。
斗牛,是二十八星宿的斗和牛,不是北斗星的“斗”。
白露横江,诗经《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故后面很自然地引出“望美人兮天一方”。
纵一苇之所如,水大船小,曰一苇。联系到苏轼的佛学素养,令人联想佛教中一苇渡江的故事。与下面羽化登仙之意相联。

● 第二段
写唱歌吹箫,饮酒乐甚,乐极生悲。提示:本文以情绪变换为线索。
歌词有楚辞风格,兰桂是楚辞常用的意象。洞箫声悲,然词已先悲,当被贬谪黄州远离朝廷时歌“天一方”必有所寓,即使原先无寓唱出后也很容易会触动此意。注:此处写箫声极为传神,成千古名句,为后人典范,如吴伯箫《歌声》。

● 第三段
主客问答,客答箫声悲抑的原因。
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根据眼前之景写历史悲剧,后一部分由此及彼写“吾身”之悲剧。
眼前月夜之景扣合曹操诗句,四望当下之景想当年赤壁战场,如此壮观的历史故事如今安在?由此及彼,我们这些人现在如此潇洒,又岂能长久?
按:历史感永恒感从来就会达成两个结果,一是想到人生短暂,要抓紧做一番事业,一是想到人生如寄一切都失却意义。

● 第四段
苏轼答客。客着眼于人生短暂,苏轼着眼于人生永恒。“物与我皆无尽”,是一种道家思想,天地万物皆道,人与万物便在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了,人之生死只不过是无中生有,有复归于无,形式上变化了,本质(道)上是一样的。这种认识暗合能量守衡,物质不灭思想。
本段苏轼正是用这种认识排遣了人生短暂的悲哀思想,得出人生在世应尽情享乐的结论。但是这种享受不是侧重于物欲的犬马声色,而是自然间清风明月的高雅享受,所以又不沦于颓废。

● 第五段
苏轼的议论说服了客,于是皆大欢喜。

 

前赤壁赋

    一、简答题
    1.苏轼在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本文中的作者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作者在文中用什么样的哲理来解脱身处逆境的苦闷?
4.在主客问答中,主与客分别代表作者思想的哪个侧面?
5.本文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二、简析题
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洞箫声?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叟,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手遗响于悲风。
(1)这段文字表现了怎样的人生观?
(2)这段文字是怎样结合自然景物来说理的?
(3)其中哪一句点明了客的议论的情感基调?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荀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这段文字可分为几个层次?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观点。
(2)这里是用什么方法来说理?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要阐发这个道理?

 

门  槛

知人论世。作者歌颂的是资产阶级革命者,当时俄国已有资产阶级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民粹派的革命,这些革命是可歌可泣的,没有这些革命就不会有后来的十月革命。《门槛》反映的就是这种性质的革命中的一位义无返顾的革命志士。


简答题
课文副标题“——梦”有什么含义?
课文的基本表现方法是什么?
课文主要赞扬了“一位姑娘”的什么精神?
写出文中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
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展开?
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的思想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摹写
门  槛
──一位以身护法者的梦

    他在剧痛中昏昏沉沉地也不知躺了多长时间,这天,忽然坐起身来。
    眼前一片黑暗,他仿佛又回到了十一年前,那天,他刚刚在志愿表上选择了法律专业学校,晚上,也曾做过同样的梦。

    他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凝重的铅雾。他就站在高高的门槛前。
    望不透的浓雾中夹杂着寒气,随着寒气大厦里面传出来一个严肃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门槛来,想做些什么?你知道有什么在等着你?”
    “我知道,”他肃然回答。
    “辛苦、劳顿、清贫、危险,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很少跟亲人在一起,你将终日面对那些不幸的人们,那些社会渣滓。”
    “我知道,我早有准备了。”
    “你可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嘲笑、恫吓、报复、甚至于硫酸毁容──要知道你还那么年轻……”
    “我知道,我会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他略显犹豫了一下后坚定地回答。
    “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人们甚至对你算不算一个英雄表示怀疑。”
    “我知道,我不需要名声。”
    “也许你会后悔的。”
    “不会的,既然我已来到这个门槛前。”他坚定地回答。
    “进来吧!”
    他跨进了门槛。浓雾即刻散开,前面有许多声音异口同声地说:“欢迎你!”
    原来里面并不孤独。

    这样的梦,他已整整做了十一年了,梦中的一切,现在都应验了。但是,他怀着一种过来人的豁达,心境异样地平静。
    “我绝不后悔!”他在梦醒时分这样想。

                                                     根据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改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9205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