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墨池记》教案
【时间:2008/9/2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4929 次】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其少时就工于作文,深得欧阳修的赏识,38岁时中进士,担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等地方官职,后被召回朝廷整理古籍。积极参加欧阳修领导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主张先道而后文,文章写得古雅平正,但文采不足。

链接:宋史·曾巩传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讲解

    仁宗庆历八年(1048,时曾巩29岁)九月,曾巩到临川(县名,宋江西抚州治所。),应当时的州学教授(教授,宋时学官名)王盛之请,写作此文。

    资料:曾巩生而警敏,读书过目辄诵。十二岁能文,援笔立就。二十三岁入太学,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名闻四方,故虽尚未中进士(9年后38岁时才高中进士),但已是名人,故能被邀作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荀伯子,南朝宋人,著《临川记》六卷,其中记载了墨池故迹。

    张芝,东汉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据说当年张芝在水池旁练习书法,到池中洗砚把池水都染黑了,王羲之以之为榜样,他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耽:酷嗜)

    资料: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山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可能是后人的附会,故曾巩曰“岂信然邪”。

温州鹿城墨池

绍兴墨池(待考)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当年王羲之不愿意勉强做官。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为此不愿在他的管辖之下做官。永和十一年,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

    资料: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至终。(《世说新语》)

    ……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东游至极(海),泛舟沧海。

    徜徉肆恣(cháng yáng sì zì),徘徊,自由自在地往来。肆恣,纵情。一般写作恣肆。

    此处曾巩设问,是不是王羲之那时也来过这里(临川)从而留下了这一墨池故迹呢?

    资料: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资料:与王羲之同时的书法家瘐翼、郗愔都声名卓著,王羲之自谦还赶不上他俩。传说瘐亮曾向王羲之求书,羲之回答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瘐翼在荆州时,见人们竟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曾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但后来瘐翼见到王羲之答瘐亮的章草,才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南朝宋书论家虞和《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末有奇,殊不胜庾翼(东晋书法家),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书十纸,过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链接:王羲之书风“五期”说

    但是曾巩据此便结论说“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立论未免简单。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从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到宋代欧阳修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一个中心的主题,就是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恢复中国故有的道统。但是韩愈欧阳修们是文道并重的,曾巩虽出自欧阳修门下,却并没有真正领悟文与道的关系,常常扬道抑文,把文道割裂开来。难怪在八大家中,他的文采是最差的。这里他用一个“况”字来抬高道德而贬低书法,其实书法中亦有道,中国的文字从开始就是取法乎道,从天地的仰观俯察中得来,兰亭集序的议论正是把握了书法的这一最高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由技进乎道,因此日本人创造出“书道”一词真是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

    资料:曾巩谈古文,常以西汉扬雄为标准,扬雄说,诗赋小道,壮夫不为也。难怪曾巩会轻视书法。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宋代各州官府设置教授儒经的官学,称为州学。

    章,通彰。楹,楹柱,楹间,便是楹柱之间,当为牌匾。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此处曾巩继续贬低书法,称之为“一能”,且为“一能”之“迹”。认为王君只是希望学生发扬刻苦的精神来宏扬道德。又用“尚”“况”之关联,抬高道德的价值,认为那才是“被于来世者”的大业。

    庄士,端庄严肃的人士,这里的仁人庄士当然不是指王羲之。遗风余思,遗留给后人的高风亮节与有价值的思想。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庆历八年即1048年。


评:《墨池记》一文的可取之处与可疑之处

何 二 元

    曾巩作为一个学者,有比较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前人记载(临川墨池)持质疑态度,用“曰”(相当于“人道是”)、“岂信然邪”等语表示了这种质疑态度。但是曾巩作为一个被邀作记的名人,又不失待人接物的必要礼节,并不把这一质疑态度扩大开来(设想假如真的扩大开来,那将是一件多么扫主人兴的事呀!),而是仅仅用略带疑问的语气点到即止、轻轻带过,然后采取了姑妄信之的态度。曾巩在这里要做的并不是一篇考证文章(如苏轼的《石钟山记》),而是一篇鼓励学生努力读书的应景文章,所以何不借题发挥,好好的谈一谈“道”的问题呢?(如苏轼之于赤壁)这也正是曾巩本色所在呀。所以我们说,在这篇文章里,曾巩很好处理了学者的严谨和社交的随和两者的关系,这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但是本文的立论大有可疑。全文以“书法—学问—道德”形成层层递进结构,又用两个“况”字来强调这种递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书法处于最初级,只是“一能”而已,学问亦为其次,“深造道德”和“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才是最高层次,这暴露了他对于书法的轻视,说到底,是“书法小道”的传统观念作怪,同时也显示他对于“文”“道”关系的僵化理解,不懂得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即使屠牛,也可以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的。他对天才(天成)的理解也很有问题,以为天才就是小时了了,却不知道天才本有小时了了与大器晚成的不同类型,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推论:“凡天才就是小时了了→王羲之不是小时了了→王羲之不是天才”,这是不能说服人的。他又从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推论后人不如王羲之的原因就是不如他刻苦,这也会推导出很荒谬的结论。

 

 


相关链接:
·
墨池记(视频)
·《墨池记》课文与资料 

《墨池记》教案 
《墨池记》教案二 
《墨池记》教案三    
曾巩生平   
《曾巩诗文选注》前言 

宋史·曾巩传  
  
与郦一平等先生继续讨论"书内外"    
书外与书内(缩写本) 
书法不是一种专业   
   

下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624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