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谭帆:徐中玉教授与中国大学语文教育
【时间:2018/12/6 】 【来源:《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 】 【作者: 谭帆】 【已经浏览2445 次】
    注:本文收录于程学兰,赖兰香主编《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一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4-17页。
 
    在当今的教育界,要做一个真正为学生所敬重的教师已然不易,要做一个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也很难,而既是好教师、名学者,又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在现今的大学圈中可说不多。而徐中玉先生肯定是其中的一位。在我看来,教育家与一般好教师、名学者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能从教育的本质看待各种人和事,并且直道而行,执著追求,终于达到事业成功的彼岸。在对待大学语文这一工作上,徐先生正是集名师、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二十余年来为中国的大学语文教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徐先生对中国大学语文教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01 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现在已是一门尽人皆知的大学本专科和自学考试的公共基础课,解放前曾名为“大一国文”。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也“苏化”,“大一国文”被取消,从此中断近三十年。“文革”后百废俱兴,大学教育也开始活跃起来,时任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先生和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联合发起倡议,于1980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决心把“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推向全国。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国高校的普遍认同和周培源、臧克家、苏步青等著名学者的支持。至今,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蔚然成风,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文理渗透融合、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今当人们在纷纷谈论加强大中小学的母语教育,在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在呼唤着人文传统的回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候,回溯以往,我们怎能不感佩徐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呢?对此,徐先生有开创之功,更是发扬光大了这一事业。作为一个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著名学者,徐先生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真正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业来对待,将这一课程的建设提高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他曾经说过:
 
    “在目前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防止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到大学里来。民族文化素质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就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是‘科教兴国’的后备队。‘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而他们乃是我们民族整个知识群体的主要力量,是我们国家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之所在。”①
 
    正是据于这样的认识高度,徐先生不计名利,锐意创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位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数十年来殚精竭虑,从事这一课程的建设,我想在当今的学术界和教育界可谓第一人,也是贡献最为卓著的一个。这既体现了徐先生作为一个学者高瞻远瞩的气度,又体现了一个教育家脚踏实地的风范,更在徐先生身上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02 教材建设
 
    一门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教材的建设。二十余年来,徐先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投入最多的大概就是教材的建设了。他前后总共主编各类《大学语文》教材5种,这5种教材覆盖了全日制普通高校、自学考试本科、自学考试专科和应用专科等各个领域。如果将各种教材的“修订本”加在一起,则总计达13种之多。二十余年来,由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累计发行总量达1700余万册。而其中大量的盗版和翻印还不在其数。可以说,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已成为国内同类教材中最有权威性、影响最大的教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徐先生主编的各类《大学语文》,其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确立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性。“大学语文”课程主要面对中文专业以外的各种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中文专业的文学史、作品选等专业课程,也不能以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通过古今中外美文的学习赏读,获取优秀的文化和思想,以凸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性质,从而起到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情感陶冶、审美修养、阅读鉴赏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学效果。徐先生的这一思想是贯穿始终的,而在主持编写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全日制高校通用《大学语文》教材时,徐先生从理论上定下了这样的宗旨:
 
    1.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
    2.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
    3.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4.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为此,徐先生决定打破此前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或按文学史线索、或按文体编写的惯常体例,改为提炼若干人文专题进行编排,所选又多为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名篇。突出人文教育这根主线后,教材的面貌焕然一新,更有时代特点,《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又跨上一个新台阶。这一指导思想现在已成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共识,从而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了一门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
 
    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还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而所谓“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处处为学生着想,心中永远装着学生。比如1992年全国自考委下达文件,要求对各种自学考试课程的大纲进行修订,以进一步体现考试的标准化和公正性,“大学语文”考试大纲是中文课程中首先修订的一种。对此事徐先生十分重视,亲自主持召开了各种会议,反复研究讨论。在修订中,徐先生处处为考生着想,要求我们做到:删除教材中不符合课程性质任务的过难过偏的知识内容;改正不够确切的课文注释;对课文的提示要力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更适合自学者阅读;思考练习题尽量做到具体切实,有启发性,便于考生复习。经过在先生指导下的仔细修订,这本自考教材明显提高了质量,对引领广大青年扩大视野,走近经典,接受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熏沐,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二是因材施教,因需设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类型,制定相应的教材体系。最为典型的是“大学语文”的高职教材。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对这一新的教育类型的出现,徐先生有着高度的敏感。本着“科教兴国”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当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先生再为高职学生编一本《大学语文》教材时,先生欣然同意。
 
    关于这本教材,我觉得有两点特别值得说一说。首先,在总体设想上,徐先生提出教材内容虽少不了选择优秀文学作品,但也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学习文史哲甚至自然科学的方法要有所指引,强化“通才”教育的思想。为此,徐先生亲自选定了如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茅盾《谈独立思考》、茅以升《学习研究“十六字诀”》、朱光潜《精进的程序》、邓拓《共通的门径》和施蛰存《纪念傅雷》等文章,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谈为人,谈读书,谈方法,谈研究。同时,徐先生还自己动笔,为多篇课文撰写注释、评析和思考题。徐先生所写文字的特点是,不是就事论事地为词语作注释,也不是光从文章法度方面给学生指点门径,而是更多着眼于文之大处,常常在文章义理方面进行精彩的发挥,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由于上述这两点,构成了这本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的特色,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03 队伍建设
 
    教材建设固然花费了徐先生大量心血,队伍建设也是徐先生长期以来关注的大事。这里说的队伍,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师资力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不断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为此,徐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发起成立了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这是一个语文界的全国性一级学会。徐先生被推为学会会长,这一职务他一直担任了20年,到几年前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为止。其间,他主持召开了全国性年会8次,现拥有团体会员三百五十余个,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徐先生在广大学会会员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人们或许会认为,这是因为徐先生早就是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教授之故。其实,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徐先生从来不做挂名的会长,他领导学会,采取的是十分务实的工作方针,事必躬亲,细致踏实,使学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具有实质内容的学术年会,出版研究论文集和学会会刊,进行教师培训活动。由于徐先生对学会的有力领导,调动了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力量,这对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徐先生素来赞赏《红楼梦》中的两句格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对待大学语文教育这一工作上,徐先生正是以其学识、才华、睿智和经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参考了方智范教授的文章《我所认识的徐中玉先生》,特予致谢。)
 
    注释:①徐中玉:《大学语文编写说明》(2001年修订本)。
 
    本文作者:谭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戏曲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777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