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建武:《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的“现代教法”新探
【时间:2017/7/21 】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 10期11月 】 【作者: 李建武】 【已经浏览2714 次】
    摘  要:“现代教法”是一种融汇现代思想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探索。这一教法融入大学语文写作中的基本要求和做法是:凸显语文写作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将思想理论的知识点教学、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前沿思想武器进行思辩的能力,让他们进行发散式思维,学会以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等视角与唯物辩证法等方法进行语文写作,加速提升论辩水平和写作能力。简单说,即每学期设置出3个写作选题。每个选题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写作;实践;教学;现代教法;新探;现代;后现代
 
    一、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与人文性、核心价值观、现代思想、后现代思想教育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大学语文课需要作为公共必修课,进入到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的课堂。于是诞生了不少大学语文的优质教材,如徐中玉主编的[1]、陈洪主编的[2]、朱万曙主编的[3]、王步高主编的[4]等等,不一而足。这是非常令人可喜的现象。对于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意见不相统一。笔者曾在6年前提出过大学语文课的“因课施教”的现代教法[5](P130-132),在此,笔者继续初探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的新教法,以提供一种新思路。当然,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一)人文性为大学语文的首要特性
 
    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的特性定位,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
 
    学界有几种看法,如重人文性,或工具性,或审美性等。在这几种特性里面,各家主张不一样。笔者觉得大学语文课要兼顾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不能缺乏其中任何一性。只是相对来说,我们还是以人文性为首要位置,而把工具性和审美性放在第二重要位置。
 
    为何这样放置呢?因为考虑到环境与时代。我们身处现代社会的和平建构时代,自然我们须培养有思想、有理想、懂技术的青年一代。而“有思想”这一条,虽然也会适当考虑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和美丽诗词的赏析,但我们主要是培养有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的新青年。传统和现代在我们看来,是辩证统一的,但也要坚持“现代是主要的”的观念,若只是培养传统思想,那就回到了旧时代。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的思想教育首先应以现代思想[6]的熏陶多一点,譬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思想就是现代思想的重要成分[7];其次是兼有后现代思想[8],譬如:质疑或批判的眼光;再次是辅之以传统思想,譬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夫妻和睦、爱护小孩、和为贵等。
 
    但大学培养的是知识分子、技术人才,会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学讲的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9](P246)(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尤其一流重点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人文性体现了思想性,故大学语文须以人文性为基本的指引方向。人文思想是大学语文之魂,而写作是带着思想跳舞的文字艺术,自然大学语文的写作教学的成就与大学语文重人文性的定位息息相关。
 
    尽管大学语文课不是思想课,不是社会思潮课,其不能取代这些课程,但因为很多非中文专业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设计没有安排思想课,或者设计了思想课但没有安排以这些思想进行专文写作的环节,所以,思想课变成空洞的说教,没有学生的实际运用。笔者则根据大学语文重人文性这一点,选择将人文思想的熏陶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的写作实践中。
 
    (二)大学语文写作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当然,笔者以为:除了这已被确定的24字外,还可加上“爱党”和“创新”,因为只有爱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爱社会主义的这个特色,因为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积极改变社会,创造有利于各行各业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势。不管怎样,这些价值观都是涉及人文性方面的培育问题。我们的大学语文课自然要积极配合这一培育要求,切实把人文教育渗透其中,而不能抛弃人文性。因为人文思想是大学语文的航向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不妨在大学语文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这也是积极践行其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回到大学语文课设置的初衷上来说,也是因为许多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语文作文水平普遍较差,所以,才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既然如此,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尽量让多数学生写出较漂亮的文章,就成了大学语文课必备的主要培养目标。而各种文章写作中,议论文写作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最有指导意义。因为一个人学会了正确的思辩,那他(她,以下省略)在未来就不会自杀(或许因年老多病或身体完全衰竭而自杀尚可被人理解),也不会杀他(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博士江绪林自杀与2013年复旦大学硕士生林森浩投毒案均强烈地警示:知识分子也会走极端,十分欠缺正确的思辩能力,此问题在现状层面已开始变得突出。文科毕业的江绪林由困惑滑向了宗教的深度偏激和抑郁症,林森浩作为理工科学生,则欠缺必要的辩证统一观);既不会狂进、随心所欲,也不会消沉、气馁,他会增强理性认识的水平。学好了议论文写作,他就会多视角、辩证地看问题。
 
    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虽然在校期间虽然学有所成,学到了技术技能,可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却在思想上误入歧途,如宣扬迷信、宿命论或信奉宗教的某些糟粕思想,有的甚至加入到灰色组织,如法■功,或与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完全对立的势力。笔者以为,这都与大学生没有较好的思辩能力有关。他们为何没有什么思辩呢?因为缺乏训练,缺乏练笔实践,在其他课程的作业中他们只会说些空洞的大道理,没有思想、思维、逻辑方面的实践,没有经历实实在在的议论文美文训练,因而容易走火入魔,误入偏门左道。
 
    也许有人会说,教育大学生不反对社会主义、不反对中国共产党、不反对中央人民政府(强调“三不反”原则),那是思政课的任务,不是大学语文课的任务。其实不然。大学语文课的写作课渗透思想教育,不是抢思政课老师的饭碗,而是发挥各自优长,互相补短。那目前思政课有什么“短”呢?
 
    当前的大学生虽有思想政治道德建设课程,可是据笔者了解,许多这方面的课上成了空洞的说教,思想与现实相当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学生在这种课考核时也只是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题型中作答。包括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在内,学生作答前都是死记硬背,硬背一些答案的条纲和要点。所以,写出来的文字缺乏文采和文学性,不是美文。而大学语文课的写作实践就刚好可以弥补思政课作答的缺陷与不足,让大学生在行文篇章结构、排比修辞、语言词藻方面得到锻炼,写出像样的思想纵横驰骋的议论文美文。
 
    (三)运用各种前沿思想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有利于合力创新
 
    在大学语文写作中适当渗透一些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或思维,以及传统思想文化,有利于合力培育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思想文化会保持较强的稳定性,思想变革没有技术革新那么日新月异,但我们的大学生有必要接受当前思想界的前沿的或最新的思想理论,尤其是有益的思想成果来进行思维启蒙、思维训练,以适应头脑中的思想向新、向好、向优质方向转变。譬如:当前中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介绍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性思想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程[10],对其消化、吸收和利用[11]也应反映到我们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上来。教师用这些最新思想成果介入到大学语文写作课中,就能形成高屋建瓴式的指引,就能引领大学生在认识上、思维水平上达到世界当前最新高度。
 
    笔者发现,结合大学语文课以及写作实践,渗入现代思想和后现代思想的思维方法,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能最大化地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培育现代思想本身相对传统思想视角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所以,通过大学语文课和写作实践,培育大学生的各种现代思想,有利于他们在校期间具有创新思维。其次,后现代思想的核心是启发人们学会质疑与批判前人的成果。虽然前人的成果需要继承,但对于推陈出新来说,适当地具有一些后现代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循序渐进的节奏上加快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步伐。当然,适当的时候,我们也需融入一些传统思维,即将现代、后现代与传统思维紧密结合,或许又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为其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思维基础。
 
    总之,“现代教法”下的大学语文课写作实践教学主要是介入现代思想与后现代思想视野与视角,其次辅之以传统文化视角,融入到语文写作中。
 
    二、“现代教法”下的大学语文写作实践课教学示例
 
    思想是大学语文课的灵魂和统帅,语言工具性是大学语文的道具与手段,审美性是大学语文的艺术气质和美感。从事这三方面的写作都可以是大学语文课写作实践的基本内容。但既然大学语文课程要注重人文性,自然其考核也要加大人文性考核题量的比重。我们制定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中的卷面成绩100分中,写作占30至40分,有时甚至是50分。以这样的办法来考核自然会引起大学语文课各任课教师对写作实践的重视,也势必引起学生对语文写作的重视。可以说,加强写作训练与实践,是将大学语文偏重人文性的理念落到实处,而不是空对空,停留在夸夸其谈的说教上,因为对学生来说,与其让他们听得再多,还不如让他们实践实践,弄点思维与写作的实操。
 
    我们大学语文占3学分,每周3节课,开设一学期,共写3篇作文,均为议论文。因为要考虑到人文性,所以,3次写作就要精选题目,强调精练精写。又因目前网络文章很多可被复制,所以,不能由学生自选题目。我们结合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十版的课文篇目,给学生提供了3道作文题:《论经济与道德》《论民主与稳定》《读<像山那样思考>有感》,每次为命题作文,完成其中一道。这3篇文章是按照先易后难再易的顺序来排布的。每篇文章写800字以上,均在课堂上完成。当堂检查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为了防止学生课后抄袭。
 
    每次写作实践课为3节,第1节课(写作提示在第1篇作文时约花1节课讲完,在第2篇或第3篇作文时则可只花半节课时间)由教师适当提示,开启学生思路与思维,以切实保证每次学生作业的成效;如果缺乏提示这个环节,那很多学生可能尽管做了写作练习与实践,但不能普遍提升自身思维水平,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最佳效果,也会让每次写作实践的基本目标流产。
 
   每次写作实践课开始时,教师把拟定的作文命题通过ppt展示告诉学生,请学生先带着如何构思本篇文章的问题自由地思考5分钟,进行发散式思维;然后任意抽选3名学生站起来或到讲台上来给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写作构思。教师对已讲解构思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之后,向全班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提示。当然,由于学大学语文的大学生都是非中文专业的,且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又学过语文写作,有一定基础,所以,对于写作技巧不必讲得那么精细、复杂、深奥,而力求简单、明了、直奔重点。譬如:提示学生写议论文最好以总分总的思路,第1段总说全文的中心论点,即总论点。后面的几个部分设置一些小标题或者分论点。然后根据这些小标题或分论点举例论证,以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也会让学生所写文字不会与他人雷同,因为抽象的道理很可能表达出来都是相同的,但事例却不会一样,陈述事例的文字也会不尽相同,事例的组合排列也多样化。这样,可尽量避免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雷同,而保持各自的原创性。最后一段可总结全篇,再次强调总论点,也可自然结尾。
 
    第2节和第3节课是学生亲自动笔写作文的时间。他们必须在2节课内完成800字以上的议论文写作,并在第3节课下课时交给任课教师。
 
    以下笔者主要介绍3次写作实践课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一)写作《论经济与道德》
 
    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等话语涉及经济发展问题与尊老爱幼等道德观念,故可结合此篇目,让学生写《论经济与道德》一文。在学生正式动笔前,提示他们:“经济”可从核心价值观的“富强”角度去谈;“道德”可从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爱国、爱党、敬业、诚信、友善”等角度去选取事例进行举例论证。向学生强调:至少要有举例论证;如果有更好的写作能力,则可运用正反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当然,举例论证之外,还可有适当的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指逻辑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等;通过逻辑分析,提炼出简洁的论点或分论点,引用名人名言则是某人或某书曾说过某某等等。逻辑分析常用到“因为”“所以”“假如”“即使”“如果”等关联词。
 
    结合到标题“论经济与道德”上来说,要启发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经济”这一词语可指很多含义,如:1.“经济利益(钱)”;2.“经济水平(经济状况)”;3.“经济建设”。相应地,“道德”这一词语也有很多意义,如“道德标准”“道德水平(道德状况)”“道德建设”“伦理”等。引导学生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去思索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提醒学生举完例子后,要适当地进行分析论证,用表“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句子分析。这样举例论证才算完整。举例子算“叙”,分析论证才是“议”,有叙有议就可实现夹叙夹议,点化所举事例凝含的道理意义(事理、哲理等),叙后再议,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提示后,学生们一般会感到豁然开朗,写起作文来也十分顺手。
 
    他们中一些写得不错,形成了如下一些论点和事例论据:1.从长远看,追求经济利益,损害(抛弃)道德标准会造成对自己的更大不利,如三鹿奶粉减少生产环节,偷工减料,松抓管理,节省成本,追逐经济利益,以致造成三聚氰胺严重超标,2008年婴儿吃了该奶粉得结石等。2.有时可抛弃经济利益而选择道德标准,如唐山大地震中受灾的孤儿、钢铁大王张祥青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捐款1亿元,显示了“舍利保义”。3.既追求经济利益,又兼顾道德标准。4.有的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程度高,但其道德状况不一定好。如沙特阿拉伯人均富裕,但存有一夫多妻制等旧道德制度;英国、日本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还尊崇国王、效忠国王,有忠君的旧式道德观;新加坡虽是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但还有很多人不齿的“鞭刑”。当然,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道德水平也相对落后的,如马来西亚、印尼和非洲许多国家,是比中国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也存有“一夫多妻制”。5.有的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但其道德水平却很高。如解放前的延安被誉为“红色首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治安很好,人们精神境界高。
 
    通过此题写作,学生辩证思维、多向思维得到了训练,因为经济与道德就是对立又统一的两个事物,经济与道德各自又有多重含义,会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抱着建设国家的积极心态去思考如何建构现代型社会,传播道德正能量,这就有运用现代思想中某些成分的意味。
 
    (二)写作《论民主与稳定》
 
    结合黄宗羲《原君》和胡适《容忍与自由》,学生可写《论民主与稳定》。也许有教师会认为写《论民主与稳定》这样的大题目,非大学生能力所能为之事,其实不然。
 
    第一,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早就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12]的话,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在本科学习阶段对此论题有接触,获得议论的机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其实“民主与稳定”这个论题对于工作后就不再回到大学校园系统读书的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来说,尤为必要。
 
    第二,大题目也可写成小文章。大学生完全可以不必像学者那样复杂地引经据典,考辨“民主”和“稳定”两词两现象的历史源流与发展状况。他们可以只借用这两词的通用含义,论述一般现象。对于大学生来说,接触大题目也可让他们有“举重若轻”的锻炼机会。当然,写这道题目,少不了跟学生交流与解释。譬如:解释“论民主与稳定”的标题跟“论容忍与自由”的文字结构类似,结论推导方式差不多;民主常和自由挂钩,稳定多与容忍相连。《容忍与自由》的观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那我们可依此推导出“民主当然是我们极为需要的,但以破坏社会稳定、造成国家大局动荡的后果来实现民主其实并不可取,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宁愿舍弃民主,而选择稳定”之类的话语。
 
    也可提示大学生:“民主”可从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角度或侧面去谈;“稳定”可从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法治、爱国、爱党、敬业”等角度去选取事例进行举例论证。
 
    在此次作文中,有外语系2010级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班的黄政玲同学写得别具一格,有独到眼光,富于新意。首先,她加的副标题“民主是因、稳定是果”就给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在第1段先说“民主是世界发展潮流”,“民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马上话锋一转,说:“但是,追求民主的历程又是个让国家变得不稳定、使社会动荡的过程”。应该说首段这样的总论是令人惊讶而富有新意的。接着,在第2段集中论述第1个分论点“一、追求民主会造成社会动荡不稳定”。作者先逐一举例,列举历史上英国、法国、中国晚清因为努力追求民主而变得社会不稳定的事例,一路排比过来,极具气势与感染力。接着又合并一起说:“放眼国际,日本、俄国、德国等国,在追寻民主的道路上无一例外都是在不稳定中走着。再放眼今天,利比亚动乱,源于卡扎菲的独裁统治,源于利比亚人民对民主的追求。”再通过关联词“所以”进行逻辑分析,引出“追寻民主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每个追求民主发展的国家的道路都铺着不稳定的荆棘”这一小结性的结论。语言简洁,张合适当,又收束有力,懂得嘎然而止。在第3段,其又从辩证统一的角度论证第2个分论点:“二、民主的发展又促进和维持社会的稳定”。在这一段中,她善用排比句式,写道:“如果不是为了使社会更稳定,美国又何必废除种族隔离制,让黑人参政,又何必提高妇女的地位让妇女参政!如果不是为了使社会更稳定,中国又何必大搞基层民主建设,又何必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当今国家在不断地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方式等民主权利,不就是为了让社会更稳定吗?”然后分析一句,说“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处在觉得自己拥有足够或者相对足够的民主权利的阶段,这个国家就不会因民主政治而引起革命,出现革命、暴动等影响国家稳定的现象”,再次强调第2个分论点。其第4段文字不多,虽只是“故而,民主是因、稳定是果。人民因为追求民主,既会导致社会暂时的不稳定,也会带来社会长期的稳定”,但这一段总括前文,首尾呼应,扼要得出总论点,精练有力。第5段,作者又将笔锋指向21世纪的现实,强调:“为了促进国家的稳定,民主国家需要更加努力地进行民主建设,把握好民主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把握好足够民主的尺度和份量。因为一旦整个社会觉得民主权利被侵犯或民主发展得不够充分,必然又会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民主建设又是国家建设中必然重要的内容。国家有了足够的民主,社会就会减少因不民主而引起反社会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国家的稳定。”
 
    整篇文章虽是短文,但却精悍,言简意赅,有排比举例、正反对比、总论点、分论点,夹叙夹议,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富含逻辑性,语言丽雅,气势充沛,是一篇优质小文。
 
    通过此题写作,再次让学生锻炼了辩证统一思维,加深了对政治民主与政局稳定的话题了解;他们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更加形成对民主的清醒而理性的认识。而民主思想作为现代型社会的基本思想要求,故论述此题涉及到现代思想人格的培育、塑造等内涵,学生为了写好此题文,需迫使自己了解有关民主等现代思想。
 
    (三)写作《读<像山那样思考>有感》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奥尔多·利奥波德所写的环保文章。可结合此篇目,让学生写《读<像山那样思考>有感》一文。显然,本文又比前两个选题更有灵活性,学生有更多自由度发挥多向思维。
 
    提示大学生写本文时可从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和谐、友善、公正”角度或侧面去选取事例进行举例论证。
 
    还可启发学生学会从平衡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不仅自然界有平衡现象与规律,而且人类社会也有平衡现象与规律。
 
    这是一种会合了建构与解构思想的思辨,融汇了现代性思想与后现代性思想的思考。如它是后现代思想的思维演绎,它带着对前人成果质疑的眼光。前人对狼虎豹鼠等眼光是杀戮的态度,而《像山那样思考》启发我们要善于从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也就是从平衡物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的话,狼虎豹鼠作为一个物种需要我们关爱与保护,并建立一套可实际操作的保护措施。
 
    结合这篇课文,我们可适当地启迪学生,其实人类社会也需要一定的平衡,如对于不同意见与声音,不同学术见解,不同风格的穿着打扮等。让学生发散思考,受到更多启迪。教师还结合“中心平衡说”[13](P16-18),启迪学生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思想,同时视儒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或准宗教思想为平衡思想,注意吸收和保护这些平衡思想的合理成分,发挥他们对于安定国家、融洽社会的积极作用。这符合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要求,也是一种建构社会的思想表现。
 
    有的同学还结合前两次作文题目,在本次作文中写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道德建设为平衡”“以稳定为中心,以民主为平衡”,甚至有的还分辨出了“在动乱和军阀混战年代,以追求民主为中心,以追求稳定为平衡”“在和平建设年代,以稳定为中心,以民主为平衡”等话语。这让教师兴奋不已,说明一些学生的认识真的开始深入了。它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理解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为什么要激进变革,以追求民主与自由、取得民族解放与独立为大任,而在国家和平建设年代,要以稳定为第一要务,循序渐进推动民主和取得民主,实现祖国富强梦和民族复兴梦为第二要务。学生通过写作,知道了时代不同,相应的目标、策略与措施也不同。
 
    通过第3次写作,学生们确实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性思维高度。这样的3篇作文,前后承接,逐步深入,让学生的多向思维得到了扎实的锻炼、实践与运用。
 
    当然,每学期拟定的作文题目还可有稍微的变化。譬如:可写《论“苹果”》《论容忍与不容忍》等题文,让学生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因为“苹果”至少有3种含义:一是苹果的本义,即植物水果,富含各种维生素的苹果;二是基督教《圣经》里所讲到的亚当与夏娃故事中起诱惑作用的“苹果”;三是美国“苹果公司”及其创始人乔布斯的发迹故事所凝聚的精神和内涵。写《论容忍与不容忍》则可启迪学生除了学习《容忍与自由》《谏逐客书》等课文,知道要容忍之外,也要有不容忍或零容忍的态度,譬如对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所暴露的人心冷漠现象零容忍。
 
    三、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写作实践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较快,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上网查到相关作文内容,减少他们抄袭、复制的可能性,教师就有必要想出更多精当的写作选题。“现代教法”是一种融汇现代思想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探索。这一教法融入大学语文写作中的基本要求和做法是:凸显语文写作课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运用前沿思想武器进行思辩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以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等视角与唯物辩证法等方法进行语文写作,加速提升他们的论辩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需学习和熟悉现代以来各主要思想,尤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修为[14];在技术上,制作、播放图文并茂的多媒体ppt课件。结合《大学语文》教材课文,每学期设置出3个写作选题。每个选题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思维、视角,或综合之,或兼顾传统文化,请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发散式思维写作,尤其注重对学生议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激励。对切入现代性或后现代性思想角度写得较好的学生作文,精选评析,编订成册,以备未来推广。在具体教学中,以启发开导为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注意将思想理论的知识点教学、思维训练与写作实践教学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 大学语文(第十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洪. 大学语文(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朱万曙,吴怀东. 大学语文(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王步高. 大学语文:全编本(第5版)[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李建武,孙之卓.简论《大学语文》教材与“因课施教”的“现代”教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匈)阿格尼丝·赫勒. 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 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 张志斌,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三联书店,2001.
    [10]郭丹.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1]朱立元,等.关于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对杰姆逊2002年沪上演讲的讨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1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李建武.关于“中心平衡说”的创建与阐释[J].晋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朱和双)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类2016年度项目“‘现代型思想’视野下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广东培正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大学语文的写作实践课教学新探”,项目编号:PZ07201415;项目“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项目编号:PZ07201316。
 
    作者简介:李建武(1975—),男,湖南常德人,广东培正学院人文系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39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