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江英刘海燕:文化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17/7/12 】 【来源:作者赐稿 】 【作者: 陈江英 刘海燕】 【已经浏览2614 次】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甘肃成县 742500)

    摘要:文化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避免死记硬背,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主、教师辅助教学为原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视野 趣味性 情感性 创造思维 效果

大学语文教育随着国学的升温和汉语教学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务院和教育部接连出台政策对大学语文给予更大的机遇和空间。2006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不仅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要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而且为大学语文确立了长期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肩负的重任,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探索势在必行。

对于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而言,这将是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把大学语文置身于文化视野下进行学习、探索。

“文化”是中国语言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最初的意思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

“文”由此又产生了若干引申义:一,由作为语言象征符号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文修养之义。《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礼记·乐记》所谓“礼减两进,以进为文”就有了“美、善、德行”之义。

“化”的本义是变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曰:“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因此,“化”,指事物形态性质的变化,同时,化又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而“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则在西汉以后。《说苑·指武》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在汉语系统中,其本意就是“以文教化”,它代表的是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品德、教养的培养,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

文化视野,指人们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分析和总结现实中的各类问题所涉及到的认知范围。通常表示思考问题的某种出发点和角度。

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文化”一词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无论内涵多么丰富,其最根本的意思还是体现在“人化”方面,最终的要落脚在“文学”上。

何为“文学”?《辞海》是这样定义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文学具有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其发展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因此,新时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要使大学语文文学化,要使其真正体现出语文的文学特征。

首先,应该把大学语文从公式化的记忆中解救出来。

对于背诵篇目,尽量减少死记硬背,避免公式化的死记。通过寻找异同点,做到速记巧记。比如《蒹葭》,虽然有三章,但每章仅仅只是换了个别的字词而已。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道阻“且长”,道阻“且济”,道阻“且右”;水中“央”,水中“趾”,水中“坻”。简简单单记住变换的几个字,要不了几分钟即可以完整背诵这首诗。再比如背诵苏轼《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五首词虽然初看似乎各据一方,实际上,它们是按照作者视野所及的先后顺序来写的。“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刚到徐门石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潭清澈神幽的潭水、池中自由快乐游弋的鱼群、四周葱茏的碧绿和隐藏在绿茵深处只闻其声的乌鸦。静动结合,紧接着通过“黄童白叟聚睢盱”突显出天降甘霖丰收后老老少少喜悦的情景,在锣鼓喧天的笑声闹声中,才有了“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的拟人化的对比写照。这样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创造力。

生机和创造力是课堂的灵魂,无论是哪门学科都离不了,大学语文更是如此。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直接关系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适当辅助教学。

结合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条件,学生分组备课自己讲课。比如张洁的《捡麦穗》,同学们通过学习张洁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激发了他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同学们一扫刚上讲台的拘谨,结合课文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有的同学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有的同学回忆小学时给自己关怀和帮助的老师;有的同学回忆的是儿时的伙伴。大家建议还以“童年趣事”为主体,要求写一篇作文。课后大家写出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文章,一个藏族同学以“高原上,那一抹耀眼的格桑花”为题,回忆和自己相依为命的爷爷度过的童年时光;“永远的桑树情节”记述的是作者童年时和姥姥在乡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的同学以“又见桃花”怀念已经离世的亲人……无论“夕阳下那耀眼的格桑花似乎是爷爷的笑颜”,还是“世人都爱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我独爱默默庇护路人的桑树,因为那株高大的桑树,就是姥姥的象征”,都饱含感情,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同学们儿时的岁月,一点程度上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以情感教育贯穿大学语文教学,充分体现大学语文的特征。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根据布鲁姆教育整体目标理念,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者中可以说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积极的情感在探索知识与技能方法的过程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因为大学语文不单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延续,还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大学语文既能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性,又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品味语言之美、人文之美,培养他们对母语文化的亲近感,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精神,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充分体现大学语文的特征。而大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钱理群教授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所选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是作家情感的结晶,作品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本身,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厚重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使得学生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自我完善。比如唐诗的经典名篇《春江花月夜》,是丰富和积淀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佳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升的壮美景色;“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借月所揭示的幽深哲理,以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千古难遣的游子思妇间的相思之情,我们感受到的不光是情感的震撼,还有心灵的激荡和情操的陶冶。这篇融美景、哲理、真情于一体的美文,我们不但欣赏美景,感悟人间的真情,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深沉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融入了情感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第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上成高三语文课的延续,要在高三语文课的基础上突显文化性和趣味性。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知识网上都能搜到理想答案,包括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等等,这是个大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不能上成高三语文课的延续,因为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网上阅览到任何知识。而且学生在网上学到的知识可能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还要精准还要深刻。那么学生都无师自通了,老师还将什么?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以引导辅助为主,以讲解灌输为辅。

比如季羡林大师的散文《二月兰》,讲什么?讲全文的线索,讲季羡林大师的逸闻轶事,然后讲重点句子。整个文章以提纲为主。比如,二月兰的象征意义,比如文中的两个句子“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是什么意思?结合季羡林大师的遭遇和生平启发式地引导学生自己讲解、体会文章。

文言文的讲解尽量配合一些典故和趣味性的故事。

比如《谏逐客书》,先由“郑国事件”入手,引入春秋战国形势:韩国为了保存自己国家的利益,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兴修水里工程郑国渠,以借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想事情败露,惹怒了秦王,秦王于是颁布了驱逐所有客卿的《逐客书》。只要不是秦国的人,无论是谁,无论是何身份,都要被驱逐出境,李斯恰恰也在被驱逐之列。引入对作者李斯的介绍,比如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即“仓鼠论”。引入李斯当年当仓库管路员的所见:“厕鼠”与“仓鼠”的区别?为什么同样是老鼠,境况却迥然不同。李斯突然觉醒,由此发奋崛起,辞去管路员、守门员之职,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最后来到秦国,得到秦相吕不韦的赏识,虽然经吕不韦引荐得到秦王赏识,但还未坐上秦国的相位。李斯功未成名未就,就被赶出秦国,他是多么的不甘心。因此在出境前才写下了千古名篇《谏逐客书》。文学历史结合,知识趣味一体,会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兴趣。

再比如《婴宁》的学习,既是文言文,篇幅又较长,学生难免产生枯燥感。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比如王子服和婴宁在后花园说悄悄话的那一段,让学生边读边翻译,“阴捘其腕”、“我不惯与生人睡”、“背他人岂能背老母”,结合一定的表情、声音,课堂效果会更好。

第四,通过诵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尤其对于诗歌部分,若没有深情地反复诵读,就难以理解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忧”的巨大愤懑和伤痛;不反复诵读就不能感悟秋水蒹葭丰富的内涵和美感,就不能体会重章叠句、情致回环的诗句营造的烟水迷离的意境美、情感美和音乐美。秋水蒹葭,千古绝唱,这种情感只有通过吟诵方可感知。同样,不反复吟诵就不能感悟《春江花月夜》的景美、情美、哲理美。无论是“在水一方”的凄婉、惆怅和朦胧的意境,还是“春江花月夜”中景色的优美澄澈和游子思妇间极致的相思之情,都是通过吟诵才能真切感悟。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思考,不要死背”。他提倡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说“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反对“满堂灌”。

文化视野下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高三语文课的延续。要避免死板的背诵,课堂教学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正如“教育界的泰斗”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个教育理念是我们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文化视野下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M],2016年版。 


作者简介:

陈江英(1977—),女,汉族,甘肃天水人,文学硕士,甘肃陇南师专文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唐前文学文献研究、大学语文教学研究。通讯地址:甘肃省成县陇南路34号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联系电话:18993946638;邮箱:lnszcjy@163.com

刘海燕(1977—),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陇南师专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联系电话:18993930167;邮箱:278242707@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512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