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张彩丽:论电视剧《甄嬛传》对诗词曲赋的运用
【时间:2015/9/19 】 【来源:电影评介 2012年22期 】 【作者: 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张彩丽】 【已经浏览3792 次】

    [摘要]电视剧《甄嬛传》运用诗词歌赋的方式多种多样,以简单的引用法最多,其它三种方式稍少,这说明了在现代社会诗词歌赋被电视剧传承方式的特征更多的是吉光片羽式的引用法和简单的截用法、套用法,比较高级的化用法和创新法则比较少。因为电视媒介的特殊原因,我们在电视剧中引用诗词歌赋时,要注意发扬它可以可以和声画结合的生动形象性的优势,同时要避免它的劣势,即不能引用太生僻和太烂俗的诗词歌赋,要注重古典文化修养的积淀。
    [关键词]《甄嬛传》 诗词曲赋 运用方式 优劣势

    电视剧《甄嬛传》从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最近安徽卫视举行的综艺亚洲偶像盛典上,该剧被评为最受欢迎剧集之一,在2012年10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乐视影视盛典,《甄嬛传》一举获得最佳编剧、最佳电视剧、最佳导演三项奖。电视剧《甄嬛传》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自然与本剧精湛的制作和演员出色的演绎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该剧本身的故事文化底蕴深厚,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里面融入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和诗词曲赋。所以,网络上为之竟然掀起一阵“古诗词”热,还出现了“甄嬛古诗词大全”、“甄嬛古诗词解析”等专业文章;微博上自动发起了“看《甄嬛传》学古诗词”的活动。本文中出现的诗词曲赋是指广义的古诗概念,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韵文学。本文主要探讨电视剧《甄嬛传》运用诗词曲赋的方式以及优劣势。

    一、电视剧《甄嬛传》运用诗词曲赋的方式

    (一)引用法

    引用法指的是电视剧基本上原封不动引用了诗词曲赋,(有的在字句上略有出入,意思一样)有的是直接点其名,有的是引用部分诗词曲赋的正文,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它至少引用一句或者一句以上,保持了诗词曲赋形式上的特征,并且延续了其基本意蕴。

    经统计,在76集电视剧中(注括号的数字表示该诗词曲赋出现的集数)引用的戏曲名字有9个,分别是《游园惊梦》(6)、《完璧归赵》(6)、《窦娥冤》(17)、《鼎峙春秋》(22)、《薛丁山佂西》(22)、《劝善金科》(22)、《瑶台》(22)、《南柯记》(22)、《娘子关》(37)。引用了部分原文的戏曲有2部,分别是《牡丹亭》的曲辞“良辰美景奈何天”(19)和题记(19、22)。《思凡》的曲辞“火烧眉毛,且顾当(眼)下”(49)。

    引用了部分原文的赋有3篇,分别是三国·魏·曹植《洛神赋》(13)、唐·梅妃《楼东赋》(14)、晋·张华《咏怀赋》(66)。

    引用的诗词共73首,(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其中《诗经》8首,汉代诗歌5首,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歌5首,唐诗34首,宋代诗词17首,元代词2首,清诗1首,今人诗1首。电视剧引用了包括了从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清代的诗,甚至还有个别今人作的仿古诗,被引用最多的是唐诗宋词,其次是《诗经》。引用的篇幅几乎都是一句、两句,极个别的引用了全篇,如杜秋娘《金缕衣》、南华帝子《采莲歌》、温庭筠《菩萨蛮》、李白《长相思》和古诗十九首《可从远方来》。

    (二)截用法

    截用法指的是对电视剧人物的台词对一句诗词曲赋截取了部分词句,或者两句诗词歌赋截取部分再重新组合,为己所用。

    第一种情况相对较多,如:有的截用2个字,如“良人”是对《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截用(6);“莫愁”是梁代萧衍《莫愁歌》“洛阳女儿名莫愁”的截用(46);“灵犀”是对李商隐的诗《无题》其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截用。(61)

    有的截用4个字,如“暗香浮动”是对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截用;“梨花带雨”是对白居易《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截用(6、18);“案牍劳形”是对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截用(14);“红袖添香”是对席佩兰《寿简斋先生》“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截用(14);“昆山玉碎,香兰泣露”是对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截用(16、69);“寂寞空庭”是对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的截用(32)。“庄生晓梦”是对李商隐《锦瑟》“庄
生晓梦迷蝴蝶”的截用(60)。

    个别截用5个字,如“春闺梦里人”是对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截用(17)。

    第二种情况相对较少,如:“秋来百花杀尽”是对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两句的紧缩截用(20);“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高楼塌”就是对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离亭宴带歇指煞】老艺人苏昆生唱词“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前后两句的截用,词句稍有出入,但意思完全一样(22);“螽斯羽,宜尔子孙”是对《诗经·周南·螽斯》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的截用(44);“妾心如古井,不起波澜。”是对唐代诗人孟郊《烈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截用后变换顺序使用(48)。

    (三)套用法

    套用法指的是在保留诗词曲赋形式特征的前提下,套入了新的词句,使其产生了新的诗意。

    1.“一入宫门深似海”套用崔郊《赠去婢》“侯门一入深如海”(2、37)。

    2.“缥色玉纤纤”套用了李煜《菩萨蛮》)“缥色玉柔擎”(13)。

    3.“琴瑟在御,岁月静好”和温实初女儿静和名字得来“温和从容,岁月静好”,套用了《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51、64)。

    4.“郎情似酒热,妾意如丝柔;酒热有时冷,丝柔无断绝。”是对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君当如磐石,妄当如芦苇。芦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套用(61)。

    5.“修成玉颜色,卖与帝王家”,是对元无名氏杂剧《马陵道》“修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套用(73)。

    (四)化用法

    化用是指借用原有的诗词曲赋的意境或者句、段,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的是正面化用,只需将引用的诗词曲赋加以概括、深化,意思基本不变。在电视剧中,这类化用较多,如第8集甄嬛对着海棠花说:“不枉我夜夜红烛高照,总算是催得花开了”是对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化用,两者都是用红烛高照海棠花,不让其睡去而使其盛开之意。再如,第37集甄嬛感叹宫中女人的命运时说:“红颜弹指老,恩宠先已断。到时候能陪我斜倚熏笼坐到天明的也只有你和梅姐姐了。”她的话化用了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的诗意,都是讲皇上对后妃的恩宠消失得很快,后妃只能在深宫里寂寞度日的苦楚,只不过电视剧中的“红颜弹指老”又增加了女人老得快的意境,比原诗多了一层忧虑之感。其它的如第16集中安陵容建议甄嬛刺绣图案时说:“凌容觉得与其绣一只带着昭阳日影的寒鸦,”是化用王昌龄《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的诗意。甄嬛说的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妹妹自然是宜室宜家”化用了《诗经·周南·桃夭》的庆贺新嫁娘出嫁的诗意。第61集中“君恩如流水,匆匆过”,化用了李商隐《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的诗意。第75集中皇上对宁嫔说:折子永远看不完,有时也想人生苦短,何必如此勤政?宁嫔说:我也这样觉得,人生苦短,须尽欢才是。两人的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和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意。

    有的是反面化用,指的是对引用的诗词曲赋的词语略加变动,使用的是其反面的意境。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如第14集甄嬛把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最后一句改成“终于有枝可依”,就表达了与原诗相反的意思,原诗是找不到归宿,引诗表明找到了皇后这个归宿。再如第51集甄嬛对王爷说的话:“陌上虽然花开,但请你务必急急归来”反义化用了吴越王写给他王妃的诗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二、电视剧《甄嬛传》运用诗词歌赋的优劣势

    (一)优势

    电视剧可以把诗词歌赋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音乐、舞蹈、画面结合,艺术感染力更强。

    首先,电视还可以把诗词歌赋描述的场景形象化地呈现出来,更直观地打动人心。如安陵容唱《采莲歌》的时候,剧中对安陵容出现的季节、场景及服饰的精心营造,使这首词的魅力达到了极限。盛夏季节,皇上和一群嫔妃在有绿水环绕的亭台宴乐,湖面上红莲盛放。从远处飘来美妙的《采莲曲》,紧接着,一条木兰舟缓缓驶来,上面坐着一位娇羞的古典美人,身着艳红服饰,轻纱遮面,手持一支有绿叶掩映的娇艳欲滴的红莲,向皇上款款地唱着情歌。围观的皇上和嫔妃你一言我一语,评论着服饰、美人及歌声的动人之处。耳能闻目能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视听欲求,令人心旷神怡,又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意蕴,极具优美的艺术享受。

    其次,诗词歌赋本来是节奏鲜明比较有音乐感的艺术形式,在电视媒介上呈现出来时,如果是抑扬顿挫地朗诵出来,或者配上乐唱出来,就使它的感染力增强,特别是配乐的诗词,看过的观众几乎都耳熟能详,感觉沁人心脾。

    在本剧中跟音乐的结合的有插曲——惊鸿舞、配乐——长相思、配乐——湘妃怨(古琴)、配乐——杏花天影、片头曲——红颜劫、片尾曲——凤凰于飞、插曲——采莲曲(伴奏)、插曲——采莲曲、插曲——菩萨蛮、插曲——金缕衣。

    诗歌、音乐、舞蹈的一体化,再加上电视画面的生动形象的呈现,最后再跟故事情节的紧密结合,使诗词歌赋的艺术魅力扩展到了极致,致使许多人迷上了这些古色古香的古诗词,去寻觅、阅读和赏析探讨。个人认为,在这些配乐的诗词歌赋中,属插曲《菩萨蛮》(温庭筠)最成功,最令人潸然泪下。原因在于:首先,它短小精悍,比李白的《长相思》要短,容易记忆;其次,它意蕴深厚,描写的深闺贵妇人对相偎相依的爱情的深切渴望却只能在那慵懒的意态、孤芳自赏的情态中体现出来,这些情感又和深宫女人虽然锦衣玉食却不得一心上人相伴的刻骨寂寞结合在一起,不能不令人伤情。

    (二)劣势

    1.瞬时艺术,不利于慢慢体会欣赏诗词歌赋

    电视毕竟是一种依靠画面和声音来呈现的瞬时艺术,许多意蕴深厚的诗词歌赋必须靠反复阅读涵咏才能体会其深味,而这些诗词如果被引用在电视屏幕上是稍纵即逝,很多不能仔细体会。所以,《甄嬛传》搬上电视荧屏时,诗词歌赋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二。另外,电视剧即使引用诗词歌赋,,也只是吉光片羽,很少长篇大论。

    2.通俗艺术,不利于比较生僻但经典精辟的诗词歌赋的引用

    电视剧是一种大众通俗艺术,所以多引用一些大众化的诗词歌赋,结果很多被引用到熟烂的程度,令观众生厌。《甄嬛传》所引用的大部分诗词歌赋因为和情节融合无间,这方面的毛病较少,但也不是没有。

    首先,少数大众化的诗词歌赋被重复引用,导致熟烂,令人顿生千篇一律之感。如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的引用,虽然不能引起人的新奇之感,但因为引用得当,也不算什么大的毛病。只是本剧中,总有一些诗词歌赋,被两个不同的人各引用一次,如果不是他们心有灵犀,只能解释作者有些江郎才尽,才会给人重复之感。如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引用,皇帝拿来评价甄嬛的装束,甄嬛拿来评价安陵容的装束;“昆山玉碎,香兰泣露”,皇帝拿来评价安陵容的歌声,三阿哥拿来评价瑛贵人的筝声;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在第17集允礼与甄嬛谈话时引用,在第22集中又被甄嬛提起为安陵容辩护。

    其次,比较生僻的诗词引用,使一般的观众不明所以,对剧情不理解。如对南宋朱敦儒《鹧鸪天》词句的引用“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剧中皇帝以为找到了意中人,才得意地引用了这一句,表现得到美人之后的志得意满。而果郡王一脸正经地对余莺儿说是李白的诗歌,皇帝最喜欢李白的诗歌,这本来是果郡王试探余莺儿的文学修养,想知道她是否是冒名顶替,是一个伏笔,但观众如果不知道是朱敦儒写的话,就体会不到这句词的妙处和作用。还有对“良人”的引用,观众如果没有对《诗经·唐风·绸缪》的了解,怎么会理解“良人”是丈夫之意,又怎么会体会甄嬛春情的萌动?再如果郡王允礼看见甄嬛的玉足后说:“李后主曾云缥色玉柔擎来称赞佳人的皮肤白皙,所言果然不虚。可是我看不如用缥色玉纤纤更见玉足的雪白纤细之妙。”“缥色玉柔擎”本意是美人用洁白如玉的纤手,高举着淡青色的酒的酒杯向我敬酒,所引之词只解释了“玉柔”之意,没有解释“缥色”之意,对词句的理解不甚准确。

    3.容易暴露演员和编剧文学修养的不足

    如把生僻的字音读错,一些文史常识搞错,贻笑大方。

    字音读错的,有以下四例。南京语言文字研究者朱启丰指出了三例皇上读错的字音,分别是“嬛嬛一袅楚宫腰”中“嬛”应念“xuān”,而不是huán;“甄宓”的“宓”应该念fú,而不是mì;玉娆弹琴弹的曲子《淇奥》中的“奥”应念yù,而不是ào。[1]

    本人找出的甄嬛读错的一个字音是“腰中双绮带”中的“绮”,应该念qi,而不是yǐ。

    文学术语搞错的有一例。雍正皇帝命甄嬛弹奏半阕《山居吟》中的“阙”字使用错误。考证“阙”字的历史会发现,“阙”在先秦,它是“完毕”的含义,秦汉时期,它成为歌曲的单位名词。汉魏以来,没见到称一支歌曲或者一首乐府诗为一阕的文献。晚唐这词开始复活,宋代被普遍用作词的单位名词。完整的一首词称为一阕,比如林逋《点绛唇》中有“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分上下遍的词,可以成为上下阙或者前后阙。[2]实际上琴曲以“阕”来论者鲜见,且自词兴起以来,“阕”便几乎成为其专属。所以说,曲子不论“阙”,“半阕”没法界定,没法弹起。

    综上所述,电视剧《甄嬛传》运用这些诗词歌赋的方式多种多样,以简单的引用法最多,其他三种方式稍少,这说明了在现代社会诗词歌赋被电视剧传承方式的特征更多的是,吉光片羽式的引用法和简单的截用法、套用法,比较高级的化用法和创新法则比较少。因为电视媒介的特殊原因,我们在电视剧中引用诗词歌赋时,要注意发扬它可以可以和声画结合的生动形象性的优势,同时要避免它的劣势,即不能引用太生僻和太烂俗的诗词歌赋,要注重古典文化修养的积淀。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甄嬛传中皇上屡读错字甄宓的宓应念“福”》,金陵晚报2012年5月6日。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2556页。

    作者简介  张彩丽,女,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河南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57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