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心得

张立勇:我教大学语文
【时间:2015/7/30 】 【来源:无 】 【作者: 张立勇】 【已经浏览2486 次】

    偶然与必然

    我从艺术学院毕业后经过双向选择来到这所师范院校,学校根据我的专业主干课程美学、艺术教育学、艺术学等把我放在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我上的第一门课不是美学,不是艺术教育学、不是艺术学,而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事业管理》,因为新专业师资不足,我的本科专业是经济管理,所以被抓来上课。那时候,我根本没想过我和大学语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两年后的2008年,学校要在所有的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限定选修课,所谓限定就是虽然选修,但如果没有这两个学分,就无法毕业。中文系承担的任务是每学期要开出1500人的大学语文课。任务艰巨,领导果断决策,成立大学语文教研室,我成为大学语文教研室两位专任教师中的一员。记得那次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教大学语文。我不敢对抗领导,嘴上说:“听领导安排”,心里却说:为什么是我呢?但是很快自己就给出了答案:文艺理论教研室承担中文系的美学、文艺学、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由于中文专业就业市场的疲软,规模正在压缩。而文艺理论教研室现有博士教授2名,博士3名,副教授2名,和惟一的硕士、讲师我。课是很少的,我在过去的四个学期中的教学工作量平均是每周4节,还包括新闻专业的课。让我教大学语文一方面精简了文艺理论教研室,另一方面算是给了我新的出路。

    困惑与突围

    大学语文作为限定选修课,因为限定,每学期有固定的1500学生上课,所以保证了大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每位教师四个班,每个班125人,这样教师就每周有8节(每班每周1次课)。因为选修,工作量计算系数是专业必修课的一半,所以尽管上课是8节,实际上计算工作量的时候还是4节。也因为如此,当我们请专业课老师来帮忙上大学语文课的时候(两个人实在做不了1500人的教学工作),别人不愿意。大语教研室的另外一位教师是从语文教学论教研室调整过来的,她以前主要从事的是中教法研究,现在来上大学语文也有些水土不服,毕竟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差别很大。在专业与待遇的双重困扰下,我们筚路蓝缕,摸索前进。

    大学语文不好讲。首先,知识积累的不足,造成讲解的深刻性不够,自然生动不起来。虽然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加了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学生仍然不买账。睡觉、看别的书、玩手机、说话等现象总是出现,维持秩序本身就已经筋疲力尽,更难上好课。其次,每周连续四次的讲同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讲是新的,对教师来讲就是重复工作。即使体力上没有问题,心理上的抗拒也使得最后一次课如同上刑场。如果长此以往,对学生,对教师,对大学语文都将是致命的伤害,必须突围出去。为此我总结了自己的问题,表现在: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打不开思路;缺乏必要的教学法知识和技能;将问题归因于学生和学校,不能反身自省;主观性太强。

    针对问题,我采取了几种应对措施。第一,主动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本以为自己的年纪不大,与学生没有代沟,可了解之后才发现,学生的许多想法和自己差别甚大,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如何上课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努力在教学法方面补课,掌握教学技巧。第三,围绕课文广泛收集资料,尽量讲得深刻。第四,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多从自身找问题,减少对学生的抱怨。这样,经过两个学期的调整,课堂秩序明显好转,越来越多的学生拿开课外书,取出语文课本;越来越少的学生聊天、玩手机;我基本上不再维持课堂秩序,有的时候不用话筒也可以保证大教室里的每个人听得清楚;课下也开始有学生跟我讨论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和观点了。我慢慢地感受到一点儿上大学语文课的乐趣。

    收获与探索

    上课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必要时候用一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毕竟“尽意莫若象”。但绝大部分课文不用多媒体的效果反而更好,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思考,并且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不能做别的事情。学生选大学语文课程,功利性是很强的,因为限定选修,为了学分不得不选,如果让他们完全自愿,很可能他们没有时间来选这门课程。这其中有课程太多的原因,学生更多的关注那些能够及时见效的课程,如计算机、英语等,也有对大学语文不了解的原因。我曾在始业课的时候做调查,问学生:“你认为大学语文课能学到什么?”答案有“帮助写作文”“得学分”“分析文章”“读文章”“喜欢语文所以就学了”“不知道”……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并不清楚。《礼记?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如果不明白自己上课目的,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告诉他们,大学语文是母语的高等教育,用好母语是新时期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也是年轻人有教养的直接体现。看学生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我进一步结合现实生活中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滑的状况,讲解提高母语水平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让学生明白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课文,让他们掌握一些先见的知识,从而对我的讲解不至于感到过于陌生。而具体课文的教学,我尽量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剖析,增加课堂讲解内容的深度,始终在前面带领学生思考,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一百多人的大班上课别指望可以形成互动。我把备课当做对文本的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美学专业背景,使课文的讲解变成审美体验。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我有时还进行实地考察。如在讲一篇本土作家作品之前,我亲自到作家的家乡即文中描绘的小镇上走访,拍来实景照片投影给学生看,增加他们的现实感;在讲创世纪之前,我到市里的天主教堂与传教士聊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课上给学生介绍传教士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我把每次上课当做一次对科研成果的检验,尽管一周上四次同样的课文,争取每次课讲得都有所不同。我还将自己对课文理解写成博客文章与学生交流,讲完《贾谊论》我写了《贾谊死得其所》;讲完《我与弘一法师》我写了《无所为而为之新解》;讲完《寂静与芬芳》我写了《边远居民的自卑》;讲完《创世纪》我写了《创世纪的启示》在学生中反响很大。这样学生学有所获,教师也取得进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当一个人感觉得到自己进步的时候,学习和工作才真的变成了爱好。在刚刚结束的一学期中,有学生将自己的诗作发给我,有学生也把自己的听课体会写成日志,有的学生把找来的学习资料与我共享,还有几次下课时课堂上掌声响起来,我把自己的授课体会也整理成论文在刊物上发表等等,这些让我看到了希望,学生成才的希望,大学语文的希望,更有自己职业发展的希望。

    学期末最后一次课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每天上同一门课,烦不烦?”我回答她:“你们不烦就行了。对老师来讲,每一次课都是新的。”是的,每一次课都是新的。商汤铭盘上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创新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机会,也只有创新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教大学语文是一个偶然,其中有困惑和迷茫,但偶然中又有必然存在,只有突出重围才能取得成功,发展不能等、靠、要,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2011-12-24平安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16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