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章文:《大学语文》(修订本三版)注释中的一些问题
【时间:2014/12/25 】 【来源:山西学大学报 1987年第2期 】 【作者: 章文】 【已经浏览3547 次】

    由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已经过两次修订,但现在发行的修订本三版的部分选文的注释中,有些地方还值得研究,提出来供编者再次修订时参考。

    1.原文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篙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注释  飞之至:飞翔的最高限度。
    按  从上下文意看,“至”当“最高限度”讲不妥,应解为极致,亦即飞翔的最自由、最快乐的境界。

    2.原文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逍遥游》)
    注释  藐:遥远。姑射:传说中仙山名。汾水之阳:汾水的北面。指今山西临汾西南一带。
    按  对“藐姑射”与“汾水之阳”的解释发生矛盾,一为传说中的虚构,一为实际存在地理位置,明显不合理。从上下文看,姑射之山”与“汾水之阳”显然属同一地区,是尧往见四子的地方。我以为,“汾水之阳”也是庄子虚构的地方,而不能按实在的地理位置来解释。

    3.原文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措之。(《逍遥游》)
    注释  剖:破开。瓢:作为舀水等用的工具。剖:破开。
    按  “剖(pǒu)”的意思是击破,打击。把“剖”解为“剖开”不正确。从上下文意看,“剖”在这里明显应为“击破”讲。正因为“剖之以为瓢”仍无用处,所以才把它击破。

    4.原文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湘夫人》)
    注释  捐:抛弃。袂:衣袖。
    按  “袂”字单解为“衣袖”是对的,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就令人莫名其妙:莫非湘夫人只送给湘君一对衣袖?亦或湘君把湘夫人送的衣服的袖子扯下来扔到江中?均与情理不合。按:《方言》:“複襦……或作袂。”《字林》:“袂,複襦也、”可见在楚地方言中,“袂”作“複襦”讲,即所谓的外衣,有裹。而下句中的“襟”,正是“单衣”,无裹,指贴身穿的衣服。把“袂”解为“複襦”,是比较准确的。

    5.原文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陌上桑》)
    注释  冉冉:从容地。趋:小步疾走。
    按  “冉冉”与“趋”分别讲,均不错,但二者连为一句,却前后矛盾。既从容,则不必疾走;既疾走,必不从容:二者必居其一。闻一多说:“古礼尊贵者行迟,卑贱者行速。……太守位尊,自当举趾舒泰,节度迟缓。此所谓‘公府步’、‘府中趋’者,犹今人言官步矣。”由此可见,“府中趋”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解为在府中从容地小步疾走。实际上,“公府步”与“府中趋”相同,都可解为“官步”。

    6.原文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注释  蹈:意即令人在苏背上轻踩几下。
    按  用“踩”来解释“蹈”不太合理。因为苏武已自刺重伤,如果用踩,就不是救他而是要他的命。虽加上“轻”以限制,仍勉强。杨树达说:“背不可蹈,况在刺时耶!‘蹈’当读为‘搯’。《国语·鲁语》云:‘无搯鹰’。韦注云:‘搯,叩也。”……‘搯鹰’,谓叩胸也。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其出血也,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显然,杨的看法是令人信服的。所以,“蹈”当为“搯”的假借,应解释为“叩”。

    7.原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
    注释  凋朱颜:红颜失色,比喻衰老。
    按  “比喻衰老”,讲不通,“使人听此凋朱颜”,是说使人听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介绍之后,大惊失色,红润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毫无血色。这不是比喻衰老,而是极力形容惊恐的程度。

    原文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注释  砯,水击岩石声。
    按  单讲“砯”字很好,但诗句中的“砯”字却不是形容声音,而是作“冲击”讲。“万壑雷”才是比喻水流“砯崖转石”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8.原文  “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长亭送别》)
    注释  奈时间:长期忍受。奈,通“耐”。
    按  把“时间”解释为“长期”,缺乏根据。“时间”本是当时口头俗语,指“一时”、“眼下”。张相《诗词曲语汇释》中解释说:“时间,与时下同,亦犹云目下或一时也。”“时间”应作“一时”或“眼下”解,正与前句“久后”对称。

    原文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送别》)
    注释  一递一句:这句说,(红娘)每递一盏酒,(莺莺和张生)就长叹一声。”
    按  这种解释不妥。联系上文,张生坐在一边,莺莺坐在另一边,四目相对,因为马上就耍被迫分别,愁绪满怀,又因母亲、长老在旁,无法倾吐心曲,故有“一递一声长吁气”的形容。“一递一声”,指你一声我一声,张生在那边长叹一声,莺莺在这边也长叹一声。如此方能把当时情状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至今某些地方的口语中仍有“一递一声”的说法。

    原文  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长亭送别》)
    注释  “一鞭”句:形容夕阳余晖之景色。一鞭:指落月下山相距仅有一鞭之长了。
    按  把“一鞭”解释为太阳与山的距离,实在太死板。既有残照,何须再用一鞭来形容?“一鞭”,当指莺莺所坐之车,在鞭声的催动下,不得不与张生分手返家。因此,“一鞭残照里”绝不仅用来形容当时的落月余晖,重点还在刻画残照中缓缓移动的车,这样才能做到情景相形,动静相生,活画出“残照里”的沉痛景象。

    9.原文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轩志》)
    注释  斑驳:色彩相杂状。
    按  这种解释显然与文意不合。这里的“斑驳”,实指月光下桂树的影子重迭交错,黑影深浅不一,何来色彩?

    原文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戅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席方平》)
    注释  戅拙,憨直朴实。
    按  “憨”(hān),乃“傻气”或“娇痴”之意。而“戅(zhuàng)”是“刚直而愚”的意思。正因为席廉性格刚直而愚,不会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才会与富室羊姓有仇。所以,用“憨直朴实”解释不尽恰当。

    原文  席受笞,喊曰:“受笞允当,谁叫我无钱耶!(《席方平》)
    注释  允当:犹如说“合该”,这里是愤激不平的反话。
    按    “允当”乃“公允恰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公正,很恰当。这才见出是愤激的反语。

    以上注释中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就词解词,忽略了此词在上下文中的用意。就词解词,说明它的本意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联系文意,指明它在句中的确凿含义,这对读者才有更多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264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