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艳: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经典文化诵读
【时间:2014/11/19 】 【来源:无 】 【作者: 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刘艳】 【已经浏览3136 次】

    内容提要:近年来,经典文化诵读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像火种一样点燃,但是却忽略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现状等进行分析,认为在大学语文课堂,仍然应该大力倡导经典文化诵读。通过诵读经典,让大学生明白应该给民族文化的“后花园”点上一盏暖暖的相思的“灯”;通过诵读经典,让大学生明了民族文化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托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
    关键词:大学语文 经典文化 诵读 暖暖的灯 
 

    董桥先生《给后花园点灯》一文中流露出来的文化忧思让人感伤,其文字让人心动:“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和聊天的后花园。”董桥虽生活在港台,但文章的指向是整个现代社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如机器般高速运转、现代人日渐聪明的同时,情感上的钝化和文化上的贫瘠亦如影随形。而大学语文正肩负着这样的文化传承——给民族文化的后花园点上一盏暖暖的灯,相思的灯。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经典文化诵读尤其必要。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经过匡亚明先生的倡导在高校开课已三十余年了,值得欣慰的是,大学语文在跌跌撞撞中,毕竟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大多数高校占有了一席之地,尽管这是多么渺小的一席之地,尽管这一席之地随时都有被侵占的危险。虽然,全国的大学语文老师都在努力地经营着这片后花园,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仍然在边缘上跳舞,其结果就更令人担忧了。

    1、我国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现状令人担忧。在“现代文盲”(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英语)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传统文盲”(不能正确读写、不懂中外文化、缺乏人文素质)正重返大学校园,且人数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语文能力、人文素质低,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集中表现为普通话不规范,缺乏表达技巧和口才,文章不通顺,不能简洁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

    2、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令人担忧。我们的大学大多是教学功能型,主要定位在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没有把大学当作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非但未引起学校的重视,相反,它的地位被专业课挤得越来越低,课程被砍得越来越少,它已被抛向了边缘和角落!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却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精神家园荒芜的现象相当严重:精神沙漠化,信仰缺失,理想迷茫,并因此导致心理失衡,发展失调,出现诸多成长问题,甚至带来生命危机。对此,许多高校一方面颇感忧虑,另一方面却不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是一味急功近利地抓招生、抓专业教育、抓考研、抓分配,忽视了最该关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因为,大学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可言!现在的问题是把价值观、思想观教育仅仅理解成政治教育。在大人文学科中没有充分重视爱、善、美的教育;没有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没有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没有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没有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没有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从大学语文教改上找突破口——应帮助大学生在获取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诵读,进行审美熏陶,提升修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经典文化诵读的可行性分析
 
    何为“经典”, 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这是词典上的解释。那何为典范?何为权威?实际上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概念。笔者认为那浓缩着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浇灌着民族灵魂的作品,就是经典。

    1、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诵读经典文化的深远意义

    首先,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果、精神之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在大学生中倡导诵读经典,能够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经典,在热爱中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我们薪火相传、万世一系的历史使命。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同是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也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经典文化不仅能够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汇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所有的一切,学生们都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陶冶和精神上得到铸炼,于潜移默化中终身受益。

    其次,在大学语文课堂重拾那久违的朗朗读书声,将会给民族文化的后花园点上一盏暖暖的灯,相思的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着人生,感受着快乐。大学语文教师利用经典诵读引导学生人文的情怀。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灵。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平和,释家的慈善,法家的尊严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空间;用秦汉的厚重,大唐的庄严,两宋的美丽与哀婉来充满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说,大学语文为学生进入这样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留传下来的优美的篇章,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论语》、《孟子》诸子散文到《左传》《史记》等传记散文,从古代神话故事到唐传奇明清小说,无不浸润着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的大学生之所以在心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美好的东西来净化他们的心灵。大学语文课程则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文化来引导他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深有感慨,“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经典文化诵读,可以让学生明了民族文化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托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通过诵读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学会真、善、美,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生命;通过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胸襟,塑造他们完美和谐的人格和人性。

    再者,经典文化的诵读,实际上也是对民族母语的守望。母语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基本语言能力。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于十几年前发表的《通才教育的基础》一文,就曾指出:“实现通才教育都有公认的基础,即首先必须要求一个大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学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熟练地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如果连本国语文都不能运用得较好,怎么能谈得上是一个通才呢?”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也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

    2、古往今来的著名学者都在经典文化诵读中受益非浅

    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一生学问,既博大精深又善于把深奥的学问通俗化。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先生坦言,“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古书的效果。”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那风采嫣然的语言尤其让人回味无穷,好多作品的篇章题目连起来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词。在谈到传统诗文的作用时,金庸先生说:“背诵古诗文不是要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即使文章差一些也没有关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巴金、臧克家、鲁迅、朱自清、郭沫若、钱钟书等。假如没有昔日足够的诵读积累,又怎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文学业绩?当然诵读积累不只用来培养文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扬振宁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还在小学的时候,父亲发现了儿子身上的数学天赋,却反而让他补习《孟子》,用一年的时间让杨振宁把《孟子》从头至尾背出来。杨振宁认为,这是他父亲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使他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3、经典文化对西方学者的影响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人发现了如能被全世界人采用就会使整个世界幸福的人类生活方式,如果西方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是很少的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就只能是人类彻底灭亡。”同时,享誉世界的学者李约瑟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和作用。他指出:“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1988年,7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多年前孔子学说中吸智慧。”于是,1994年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上,将孔子提出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为世界的共同价值观写进宣言。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后,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已遍布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儒家经典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是惊人的。

    同时,《道德经》在世界上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托尔斯泰、李约瑟等著名人物,都对《道德经》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前总统里根于1987在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谈论治国的重要法则。除此之外,新日本制铁公司总经理武田丰也在同年,与发达国家五国财长会议期间也借用老子的这句名言。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也给予西方学者以启迪,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的大师叔本华其精神源头中就有着老子的影子。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4、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经典文化诵读的尝试 

    “八零后”、“九零后”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个性鲜明,具有创新意识,应该说主流是很不错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可塑性很强,所以应该特别重视那些培养人们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因此,笔者已在八个教学班试点,学生们对诵读经典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据统计,4.2%的学生渴望在大学语文课堂学到语言文学知识,23.8%的学生渴望学会爱、学会善待他人、感受一种向上的精神,66.4%的学生渴望二者兼备,只有2.8%的学生无所谓。比如,音乐系08级2班李雨庭说:“每节课之前让我们读两则论语,并且背下来,刚开始我就觉得这与我的性格相悖。理解了不就好了吗?不过通过一学期的诵读与感受,我明白了背论语的真正意义。在每一次的诵读中,会不由地被儒家精神所感染,对每一则论语,也许刚开始不理解里面的意思,但多读几遍之后就知道了。因此一向不爱背书的我变得对这些精神感兴趣了。这是大学语文赠与我的礼物。”08级美术系6班杨丹说:“告别了那个只为考试而学习的岁月,我想大学语文带给我的更多的是自由。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习惯了日常背诵一段《论语》来陶冶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感觉着《王风?黍离》的爱国忧国之情;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体会到《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感动于《长恨歌》轰轰烈烈的爱情……太多的感动汇集在了胸中,让自己充实而快乐着。”经管系08级1班刘梅同学:“大学语文就是这样淡淡的,但是足以让人为之心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认识了睿智的老子,还认识了仁义的孔子;我们不仅品味了悠远宁静的诗歌,还尝遍了激扬振奋的唐诗宋词。”音乐系08级2班王芳说:“我真的很喜欢上语文课的感觉,那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很投入,很满足,很开心。”经管系08级11班古巧凤同学谈及到:“课堂上,不仅有此起彼伏的诵读声,还有师生互动交流。生动的讲解,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同学们涌跃答问的激烈表现。大学语文课堂里充满了生气。”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主张在大学语文课堂重拾那久违的朗朗读书声。让大学生能够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和古代先贤们对话。因为,在古代先贤的智慧里,跳动着他们美好的心灵,展现着他们崇高的风范,这样快乐便会在学生心底涌现。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老子他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2月
    3、丹明子,《道德经的智慧》[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4、胡作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5、谢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探索,
http://www.zhdxyw.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65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