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张万仪: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时间:2012/10/8 】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 】 【作者: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张万仪】 【已经浏览3667 次】

    【论文提要】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倡导大语文教学观。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实现大语文观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比传统教学明显的优势,它拓宽了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带来了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主题词:网络环境 大学语文 多种媒体 人的发展

    当今,计算机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将整个世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在一起,营造着一个浩如烟海的网络环境,这一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大学语文》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不仅成为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它又是学生自我发现,探究人生、认识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工具。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什么是语文?

    语文的定义五花八门,据说有数十种之多。现在,关于语文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休,不过,大致可分为两大派:1.语文为语言和文字;2.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就是这两派主张的集合。

    尽管学者对“语文”的定义莫衷一是,但“语文”必须包涵语言,甚至语言在语文中应处于首要位置,却是没有分歧并一致赞同的。

    那么,语言又是什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最重要的载体。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其他载体而言。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正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也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就越高。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汉语,就不能不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我们要学好外语,就不能不学习外国的历史、民俗等,我们要学好与语言为首要内涵的语文,就不能不涉猎“文化”所包容的精神财富。

    这,也就是目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些专家所倡导的大语文。

    由此可见,大语文,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也不仅仅包括课堂上、语文课本的内容,还应涵盖新闻、影视、科普、艺术,以及政治、经济、金融、历史、美学、哲学,甚至军事、外交、心理学、体育、甚至体育中的足球  ,一句话,语文教科书是小语文,而人生是大语文;语文课堂是小语文,而大自然、社会生活是大语文。

    倡导大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汪洋浩瀚。且不说语文教材中的马列著作,也不说教材中的科普读物,这里只谈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恩格斯说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所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无独有偶,毛泽东在评价《红楼梦》时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就是最传统的古文教材《古文观止》,不也包涵了历史、哲学、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知识吗?

    倡导大语文,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的能力。而要培养这种能力,就不能囿于课本知识。当今现实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在多种传媒中,在计算机网络上铺天盖地而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极大地扩展。

    《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的一种延伸,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其分析鉴赏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大语文。

    大学语文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互连网作为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以超出人类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目前,它已成为具有巨大包容力的全球性的综合计算机网络。人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媒体的知识传承功能,即科学和教育的功能,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第三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从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网络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我们实行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根据重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初步构建了由三个教学系统组成的网络环境:即 Ku 波段卫星接收天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音像资源库、闭路电视设施、学生视听阅览室等设施等音像教学系统;学校互联网站、校园网、视频点播系统、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以及分校、工作站的教学管理微机、计算机教室等设施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直播课堂、传输系统连接个分校的终端教室的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在这一网络环境中,我们尝试采用了运用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补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有效地整和运用各种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活动。

    教学媒体:包括文字印刷教材、音像教材和 VCD 光盘及网页教材。在学校网站中。通过“在线学习”软件,设立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网页。

    教学辅导手段:包括双向视频直播课堂辅导、音像辅导、网上辅导、面授辅导、电话辅导等形式。其中,很重要的是利用双向视频直播课堂进行教学辅导。教师在多种媒体组合教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电子投影仪、电子白板和大屏幕及传输系统,将教学辅导内容及教学情景传送到远端(分校)多媒体听课室,学生可以在远端听课室现场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向教师提问,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看到和听到听课教室的全貌,实行实时远程交互式学习。

    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过程的一般规律,在双向视频直播课堂,我们运用了计算机Microsoft PowerPoint 软件技术,选用了彩晕型和笔记本模板,以表现大学语文的人文学科特点。同时用文字、影像、声音等动画形式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素材。计算机 Microsoft PowerPoint 软件技术、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黑板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便给学生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和灵活的使用方法,增大了教学的容量,扩展了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双向视频交互功能,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远程教学师生分离的弊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学语文直播课堂的教学活动,可在几分钟内刻录成光盘,同时挂上学校主页,纳入互联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拥有了更多的媒体资源,为学生非实时的学习提供了 VCD 光盘,同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点播进行学习。

    媒体服务:媒体服务中的的“音像阅览”指的是为实现大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提供的电子阅览室。除了一般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以外,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有关提供音像制品及VCD光盘,作为文字印刷媒体的补充。同时,学校开通了“书生之家”电子图书馆和“电子期刊”,还有互联网上的图书检索和网上图书资料 ,为学生拓展阅读提供了更宽广的渠道。

    网上教学交流:网络技术为我们学习大学语文提供了网上交流的空间,师生之间除了在双向视频交互学习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上通过 BBS 公告板系统、E—mail 及在线聊天系统等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广泛的教学交流。

    网上教学资源:大学语文的大语文观念的提倡,其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主教材的内容范围和传统的课堂,网络环境为我们实现大语文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点击相关的网站,检索和处理大学语文所涉及的新闻、影视、科普、艺术,以及政治、经济、金融、历史、美学、哲学,甚至军事、外交、心理学的知识,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扩展知识。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构建的这种语文教学模式,我们不仅将网络技术作为传播语文教学信息、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层面上已经大大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涵义也远远超出了语文教科书和传统的语文课堂,扩展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空间和内涵。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运用多种媒体,使语文教学换了一个面孔,多彩的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呈现的方式形象、直观、具体、生动,抽象的变成形象的,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枯燥的变成趣味的,这就多方面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比如,我们在双向视频直播课堂讲授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展示二千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绿色、流动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岷江水进入都江堰,通过宝瓶口自动自动地流入大大小小的渠道,浸润着成千上万亩土地的情景,同时,又展示长城苍凉、悠远、沉郁的图像,通过两组画面的对比,强化了学生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强烈感受到“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不如长城宏大,但它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为我们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 在这个过程中,再展示李冰的画像和水中的那尊石像,配合主教材,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维克多·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时,我们展示了圆明园的废墟,——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世界瑰宝圆明园进行了丧心病狂的抢掠和焚烧。再展示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圆明园是东方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并将圆明园和希腊的巴黛农、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图像并列展示,让学生形象而深刻地认识到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伟大算得了雨果跳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藩篱,站在人类文明的至高点,以一个伟大的灵魂痛斥了英法侵略军的强盗行径。同时,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领略雨果热情和生动流畅的语言、恢弘的气度和雄辩的文风。由此,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猛然惊醒,去作出更深更远思考。

    2.组织学习情景,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双向视频直播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在于内课堂里能有效地组织学习情景,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我们在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展示莫斯科以南波里亚纳托尔斯泰墓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和流浪汉、士兵一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形象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坟墓超凡脱俗的俭朴,还运用多种媒体,用图像、文字组织学习情景,显示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包括托尔斯泰童年生活的波里亚纳庄园,青年时代在高加索服役,他与《现代人》作家的交往,他的创作,他重要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手迹,《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晚年思想的变化,致力与“平民化”,抛弃特权,理智地做个普通劳动者,他的行动与家人产生矛盾,82 岁高龄离家出走,途中感冒,病逝于阿斯波沃火车站等。这些图像形象、直观、生动,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空洞、枯燥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创设学习情景。大量感性的材料,展示托尔斯泰一生不断的精神探索和文学探索。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和他俭朴的墓地形成鲜明的对照,让学生更深刻、更强烈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和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以及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同时,加大了教学密度,多媒体制作的软件,运用鼠标轻轻一点,屏幕内容自动地更换,从而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就分运用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拓展了交流的渠道

    双向视频直播课堂交互式学习、面授辅导、语音信箱及网上教学信息的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特别是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交流是以笔谈为基本形式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有价值的实用交流方式。笔谈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恰恰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传统语文教学所提供的实用书面语言的机会最多的是训练(包括作文训练)和考试,而这又太带强制性,容易抑制学生自由的天性。笔谈的方式是双方不见面,缺少拘谨和尴尬,反而更能敞开心扉,自如地谈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因此,网上笔谈成为大学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有效地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渠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促进了开放教育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技术和大学语文教学的多种媒体,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特色,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延伸到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语文的教学思想。文字教材、直播课堂、VCD 光盘、视频点播等多种教学资源,扩展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媒体,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比如,当学生不能实时聆听老师的直播课堂或面授辅导时,他可以非实时地通过网上视频点播和 VCD 光盘、音像教材学习。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学习讨论。比如,我们安排作文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外活动,获取素材,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互相启发,为作文开拓思路;学习小组的作品讨论会、作品朗诵会,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与灌输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的学习顾问。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5.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通过网上阅览和电子阅览室等,尤其是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尝试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和创新素质。比如,我们在学习余秋雨的《都江堰》时,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学生从中发现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的创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渠道,引导学生查阅对其散文的讨论和评价,让学生尝试去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在学习《孙武》时,引导学生查阅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收集民间野史,终成《史记》等资料,同时让学生了解《史记》的内容,认识司马迁史家风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史记》。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和人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开展教学,在语文教学界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的情况是,理论的研究滞后于教学实践,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化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上、在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求上,是很明确和具体的,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示。

    英国 1995 年《国家课程中的英语》体现了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扩大了传统观念中阅读的范围:“引导学生阅读各种信息,包括印刷的和屏幕上的,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如词典、电子参考资料、百科全书以及虚构作品中的信息。”在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要求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寻找和处理信息等。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阅读与写作的学术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尤其是利用其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查找信息,进行类似专家学者一样的专业研究。

    法国 1998 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把计算机应用扩大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单独设立了“对图像的阅读”,规定可使用图片性资料作为立论的论据“使用视听手段呈示论据,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在阅读“资料性作品”时,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其他各种资料、辅助手段,如电脑、CD-ROM 等:在“书写”教学中要求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处理作品;在“口头表达:听和说”教学中要求“倾听并分析戏剧等对话录音”,“倾听、研究录音故事、电影、访问和其他声音资料”。

    这些国家在强调语文教育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其语文课的涵义也远远超出了语文教科书和传统的语文课堂,扩展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空间和内涵。它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硬件的一种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等层面上已经大大拓展,在学习方式上也大大地进行变革。

    相比较而言,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信息化,它无疑代表着未来课程改革的新方向。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必不可少的动力,它能有效拓展大学语文的学科视野,实现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能够向学生提供新的多媒体教材,新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大学语文的效率;在实现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社会化、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个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网络环境下,以多媒体为外在形式的大学语文课程信息化改革的基本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健康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得以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 者 :张万仪 女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授
    联系电话:023—68612678(办)
    023—65318543(宅)
    通信地址:400039 重庆石桥埔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3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