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许嘉璐:应该创立“注释学”
【时间:2012/6/10 】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 】 【作者: 许嘉璐】 【已经浏览4865 次】

    本站注:原题为《中学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续)——兼论注释学的研究》,节选第三节,《应该创立“注释学”》是第三节小标题。

    通读中学《课本》文言文的注释,不由得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我们的古籍注释工作做得更好?怎样使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一代能够更快地成长?我觉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注释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的、广泛的研究与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起一门注释学,是必要的。

    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自汉迄今注释工作延绵未断,代有名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成功经验与失误的教训,这同样是我们的骄傲。具有两千年的具体实践而始终没有一门独立的注释学,这固然与注释工作通常被当作经学、史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的附庸有关,同时也跟古代注释家的工作条件分不开。古人很少“多产”,历史上不乏皓首穷一经的事例;古人重家学、师承,这等于是两代人或几代人共注一书,他们没有感到建立注释学的必要。今人没有他们那样多的时间,就个人来说,文化与经验的积累往往也不如古人。特别是近年来古籍整理注释工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其势方兴未艾,颇感人力不足,这就迫使我们要把自古以来分散的、师徒或父子相传的知识和经验改用更科学、更有效、更迅捷的方法加以传播。创立注释学的急迫性莫过于今。

    在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中有训诂学一科,“用语言解释语言”是它的任务。但是训诂学不能代替注释学。这是因为,训诂学研究的内容广泛,而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古代的训诂专著上(如《尔雅》、《说文》、《方言》等);它也研究文献古籍的全面解释,但对词义演变的描述才是其中心任务,至于在今天的条件下注释工作应该怎样进行,训诂学就更难以顾到了。注释学的应用性更强。它可以而且必须借用训诂学的成果,但二者相辅而行则可,合二者为一则难。这与训诂学跟词典学有重合交叉又有异,因而并行不悖的道理是一样的。

    为此而着手研究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对从《毛传》(甚至还可以再提前些)到《周礼正义》的注释经验加以系统的总结与介绍。诸如以下的课题都是很有意义的:注释书的发展史;古代注释家、注释书的研究与评价;注释工作与各个时代政治、文化、思想状况的关系;注释与校勘;词语训释与章旨分析的结合;词语训释与串讲、翻译的结合;古人修辞表达方式的揭示;书面含义与言外之意的分析,注释书各种类型的比较;歧解的原因与评议;等等。

    注释的体例也是个重要问题。古代的注释家大多各有自己的条例,因而能够做到全书和谐浑然一体。古代的许多注释书本身就成为有名的学术著作、“经典”,也是跟他们有严密细致的条例分不开的。当前的许多注本对此注意得不够,甚至读者根本无法悟出其中有什么条例,特别是多人合编者此病尤甚。

    注释的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原书内容、注释目的、读者水平的制约,应该对各类体例、风格进行探讨。各种注释书的体例虽不要求划一,但不同类型的注释还是以各有个大体规范为好。为此,以下这些问题似乎是值得研究的:对词语的解释何时列本义,何时谈引申,何时只标出在此处的具体所指;何时翻译全句,什么情况下用直译,什么情况下意译,词语的严格训释如何与之配合;何时列“一说”,何时批驳前人误训;要不要对注释之“所以然”和“所本”稍加点拨;怎样寓必要的历史知识、思想分析于注文当中;注文的文字风格,等等。

    与体例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注释的术语问题。术语的恰当运用对于提高注释的科学性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古代训释书中的术语是训诂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时至今日,在我们的注释书中要不要统一的术语?古代的术语有哪些可以借用?还需要创制哪些新术语?这里面也涉及到不少学术问题。

    注释学对于古今词汇和句法的对应关系也应该进行探讨。与训诂学、语法史等学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关心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及其阶段性,而且要追究:怎样力使注文做到古今相“合”?不能“对号入座”的如何处理?

    注释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也应给予充分注意。文字、音韵、训诂、语法、校勘、考据诸学科对注释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此外,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以及医、法、农、工、天文、地理等学科与注释工作又何尝无涉?传统语言学所研究的内容已分化为许多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学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事物观察认识的日趋细密。但与此同时也容易忽略学科间的联系,这对学术的发展是不利的。注释学恰好是众多学科共同哺育扶植的一门带有边缘性的学科。只有注意到了它的这一特点,才能使它得到顺利而迅速的发展。

    注释工作的漫长历史和优良传统对注释学的建立既提出了迫切的必要性,同时也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完整的科学的注释学体系的出现不但是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古籍工作的重任相称的,而且也将是对人类整理古代文化著作工作的贡献。情况是否如此?注释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需要海内外专家、广大的专业与业余古籍注释工作者共同探讨的。可以预料,就此进行的讨论必将促进注释工作的空前蓬勃发展。注释学初步建立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我们期待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02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