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培训

赵志英:“大学语文”师资培训班学习小结
【时间:2012/3/14 】 【来源:不详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160 次】

    2010年7月12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上海)举办的“大学语文”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在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的今天,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暑期培训,足可见我院领导对语文课程的重视。
                       
    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紧凑,共有六位专家为学员授课,上海商学院院长乔刚为师资培训班举行了开学典礼,并作了学术报告。乔刚院长从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程的定位;适应公共文化课程定位的执教者问题;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寄语;改革公共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个方面有点有面地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大学语文为例列举了公共课应该如何为专业课服务的实例,使人受益匪浅。冯伟国院长则从澳大利亚职业TAFE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相比较,应该吸取的经验。该讲座事例生动,语言幽默,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整个过程充满了愉快和享受。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谢海泉以自己学院语文课程改革为例,生动地诠释了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的变革,到教材的创生,以“艺术人文”+“实用写作”的课程框架,顺利开启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之旅。其他几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诗词欣赏、对偶欣赏、散文欣赏等)作了专题讲座,让学员们充分领略了专家讲课的风采,特别是华师大的方智范教授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诗词领域,用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来论述了欣赏古代诗词的技巧,令人耳目一新,备受感染。总之,这次培训收获甚丰,主要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当下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存在的理由
                      
    1、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育人为本仍然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仍然是我们的培养目标。现代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果一个学校不把人文精神放在首位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因为专业技能是工厂同样可以给予的。
                       
    2、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提出是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这一反叛无疑是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然而,人们在界定“能力本位”理念时,却模糊了它的内涵与外延,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这是一种误解与偏颇,它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且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蜕变为一种职业工具,将科学的职业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岗前培训。从而在这种“实用主义”学习的影响下导致学生人格构建不健全。众所周知,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不健全。目前,有些学生除了上网其他都不感兴趣,不知道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对需要帮助的人报以冷漠;有些常常感到精神的空虚、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有些学生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不够;有些学生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没有远大的理想;有些学生追求美,但难以把握美丑的标准,甚至以丑为美;有些学生崇尚实现自我,但没有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等等这些都是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只有让学生回到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够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才能促进学生对社会、自然、人类自身和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终极任务是使人在与自然社会和睦相处的文化背景中,领略生命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幸福,达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人可能都很脆弱,但能丰富自己心灵情感上的塑造。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大学语文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是实现通才教育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最有利的载体。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人类塑造自身、完善自身的轨迹。语文就应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探求文学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文学,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使我们的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职大学语文为专业课服务的要领

    1、首先必须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

    (1)高职的大学语文与中职相比,应富有文化性,弱化格式;与普教相比,应强化其应用性。
                      
    (2)教学设计要善打“组合拳”,任务引领,课业推进。不能按部就班:什么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章分析(内容、写作特色),而是要看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哪些课文来作“药引”,每篇文章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当然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2、必须具有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特点
                      
    (1)教材的变革。这次培训给我感触较大的一点是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谢海泉的教材改革。他的《高职语文》(艺术类专业)教材针对当前国内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缺少较为适用的语文教材的现状而编写,从内容到结构,都进行了全新策划,调整了以往教材按“文体、文选”编排的样式,改为按照艺术创造的一般过程和艺术创造者的必要素质来建构。例如,他选编了铁凝的《罗丹之约》和冯骥才的《傲徕峰的启示》,让学生感知调整观察角度的重要;选编吴冠中的《且说黄山》和赵丽宏《流水和高山》,以调动学生对自然以及文学和音乐的想象力;选编陈从周的《说园》和张抗抗的《诗意的触摸》,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造型的感悟力;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同宗白华先生论“意境”的名篇汇编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对意境能有深切的体会。编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要学生能“把诗情读出来”;选朱自清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引导学生能“把画意说出来”;选编贝聿铭的谈话录,重在启发学生“把设计意图讲明白”;这个单元结束时,要求学生能按照豪放或婉约的风格,对苏轼和李清照戏曲人物海报设计作文字说明。他还像编杂志似地编了个具有“书中刊”性质的《博览》,用作家、艺术家的作品和文章传达他们各自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展现具体进行创造性表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积累,学生由此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年轻的学子在学习艺术设计时,通过学语用文与艺术亲密接触,既能领略“艺之魅”,又会加深感受“文之美”、“文之助”,丰富人文修养。可见,为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首先是从改革教材入手,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使学生有本可依,有据可寻。
                       
    (2)讲法的变革。以《大学语文》中的《郑伯克段于鄢》为例,教学对象为商贸类专业的学生。《郑伯克段于鄢》可以设计为:①本文写作材料的剪裁特点是什么?(写作、概括能力); ②本文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是什么?(与人打交道要善于观察各色人等);③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④《左传》善于写战争,试归纳其写作特点。(概括、总结的能力)。

    在本科院校讲更多的是人文类的东西以及写作方面的东西,而高职的不一样,首先由语文入手,必须具有课程特点,此外所讲的四点与未来学生的岗位、学生的发展是有关系的,这就是“融入了专业元素”——即作为商贸类的学生重点考虑的专业元素有:写作艺术、处事艺术、说话艺术。当然,《应用文写作》可以采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方法,如调查报告课以调查提纲——问卷——采访——撰文——交流为任务,其重点考虑的专业元素有:思维策划能力、项目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种“融入专业元素”的教学法需要教师自身一定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三、高职大学语文的传授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次培训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智范教授。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分析角度、张池有度、精辟优美的语言表达使我深深折服于名家风范。这样的讲课我相信任何层次的学生都会欢迎的。特别是他讲“语文要重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不能堆砌文学史、背景、前人评价。要教出自己的品味、特色和理解。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决定了这门课能不能吸引学生”,这段话我非常赞同也深有体会。我们有的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时都是按部就班:先讲文学史、背景、作品分析(而且大都是别人的感受),底气不足,语言苍白、观点平淡,连自己都没有感染的东西如何能感染学生?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人文精神,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有人文精神的教师。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首先,所有教师尤其是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哲学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宗教知识。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当然,充实自己人文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是一个教师尤其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并给人以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以丰富的人生体验。此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地抚慰生命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拒绝经典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为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情感育人”的教学理念。人文主义强调情感的重要性。教育过程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心灵的相遇和思想的沟通。因此,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人文素养主要内涵之一是人文情感或人文情怀,拥有真诚的情感并使之自然地流露而产生理想的情感教育效果。如果一位教师不具备人文情怀,在教育过程中只表现出理性和冷漠,教育就会演变为机械的“说教”和缺乏人情味的“管教”,从而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教师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崇高的品德、美好的心灵,具有对学生的未来命运及人生幸福负责的教育责任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播撒爱心、真情关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只有牢牢树立“情感育人”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去理解他、引导他、关爱他、教育他,那么这样的老师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以上是我这次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上海)暑期“大学语文”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小结,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及领导批评指正!

    社会科学部人文教研室
    2010年8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039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