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云䎝:闻一多论唐诗
【时间:2011/9/14 】 【来源:网络 】 【作者: 云 翥】 【已经浏览5035 次】

闻一多论唐诗(云翥)

《闻一多论唐诗》为万卷名家讲谈辑粹丛书之一,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

  内容简介
  
  《闻一多论唐诗》讲述了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所以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这边老年的孟郊,正哼着他那沙涩而带芒刺感的五古,恶毒的咒骂世道人心,夹在咒骂声中的,是卢全、刘叉的“插科打浑”和韩愈的洪亮的嗓音,向佛老挑衅。那边元稹、张籍、王建等,在白居易的改良社会的大蠹下,用律动的乐府调子,对社会泣诉着他们那各阶层中病态的小悲剧……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民主斗士。曾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和文学。先是入新月社,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后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中,作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出版说明
  朱自清序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孟浩然
  贾岛
  杜甫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英译李太白诗

  序言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历史环境的激荡,中西文化之碰撞,使传统的学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学者。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为我们留下许多足以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大师们的开拓性成果,依然是多门学科研究的起点。年青一代研读到大师们的著作,受益是多方面的。
  闻一多(1899-1946)先生正是这一时期一位重要的大师。在今天的青年人眼中,闻一多首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事实上,他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早年,闻一多留学美国,学习美术和文学,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加入新月社,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诗集《红烛》、《死水》。他的诗风在形式上求格律化,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后来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领域中,作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闻先生的研究工作:“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就闻先生的学术成就而言,这种评价绝非溢美之辞,是对闻先生治学最为准确的概括。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书中内容涉及类书与诗的优劣、宫体诗的堕落与自赎、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以及诗歌的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故名之曰杂论。这本小书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对唐朝一些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分析。文章论述精辟,引用的诗歌皆具有代表性;语言生动形象,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引人入胜,读来颇为惬意。与传统的学术研究相比,本书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因此能够多所创见。作为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在今天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一经典作品以新的形式提供给年轻的读者已成为必要。为此,我们将本书纳入“万卷名家讲谈辑粹”丛书中予以重新整理出版,以飨读者。相信对于青年读者了解唐诗发展的一些基本脉络,促进唐诗研究都会大有裨益。
  本书所选内容,参校了已经出版过的多种版本,凡作者行文有见疑之处,一仍其旧,除个别明显错讹之处作了修改外,一些符号习惯原则不作改动,以存原貌。同时,近代学者著作,在引用书证时,有或略或减,或略去出处之习惯,闻先生著作中亦有此种现象,限于本书体例和宗旨,未做专门校补,望读者明察。为了便于专业之外的普通青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工作:随原著的文字附上了相应的评论文字及唐人诗句,以帮助读者扩展相关的知识;删去了《岑嘉州系年考证》一篇纯考证且与其他篇目联系不大的文章;为原著配上大量的图片,使得读者能够获得更好的阅读感受。
  愿这辑小书能使闻一多先生的学术成果流布到普通读者手中,增进更多的朋友对唐诗的兴趣与了解。  
  
  文摘
  
  将卢骆与王杨对照着看,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我在旁处曾说明过从卢骆到刘(希夷)张(若虚)是一贯的发展,现在还要点醒,王杨与沈宋也是一脉相承。李商隐早无意地道着了秘密:
  
  沈宋裁辞矜变律,王杨落笔得良朋。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属对能。(《漫成章》)
  
  以沈宋与王杨并举,实在是最自然,最合理的看法。“律”之“变”,本来在王杨手里已经完成了,而沈宋也是“落笔得良朋”的妙手,并且我们已经提过,杨炯和宋之问是好朋友。如果我们再知道他们是好到如之问《祭杨盈川文》所说的那程度,我们便更能了然于王杨与沈宋所以是一脉相承之故。老实说,就奠定五律基础的观点看,王杨与沈宋未尝不可视为一个集团,因此也有资格承受“四杰”的徽号,而卢骆与刘张也同样有理由,在改良宫体诗的观点下,被称为另一组“四杰”。一定要墨守着先入为主的传统观点,只看见“王杨卢骆”之为四杰,而抹煞了一切其他的观点,那只是拘泥,顽冥,甘心上传统名词的当罢了。
  将卢骆与王杨分别地划归了刘张与沈宋两个集团后。再比较一下刘张与沈宋在唐诗中的地位,便也更能了解卢骆与王杨的地位了。五律无疑是唐诗最主要的形式,在那时人心目中,五律才是诗的正宗。沈宋之被人推重,理由便在此。按时人安排的顺序,王杨的名字列在卢骆之上,也正因他们的贡献在五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54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