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采写回眸:第一次网上采访
【时间:2011/8/18 】 【来源:《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通讯卷》 】 【作者: 于卓】 【已经浏览3345 次】

    本站按:后面那篇附文《孔庆东:我的初恋》应该是抄袭此文的,也可能是做网页的人张冠李戴,最恶心的是当我想留言指出时,却必须先注册和密码什么的。网上风景无限,网上垃圾也很多,而且当宝贝保护起来,不让帮忙打扫。 看来孔大虾只好把这个黑锅背下去。

    这一辈子,做一个记者,你可以留下多少能被称为是作品的东西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开始比较认真地想这个问题,那时刚30多岁,得过一些大奖,心劲很高,也不知道累,很想积累一些作品,就像国际象棋棋手积累等级分;特别是在不断地阅读到一些国外优秀新闻作品时,更激起创作欲望,我甚至奢想,哪怕我能有一篇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行!

    那些令人激赏的作品,其事件的重要性可以是一个成功因素,但又不完全是。有些精品倒是比较日常的新闻要素不很强的题材。在这里,事件只是一个载体,作者将事件中人(有时是人群)的特别的境遇、情感、思想,做出新鲜的表达,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构思,是惟他所独有,你从未见过的。你能感到,这些独特的表达,是早在采访发掘过程中就已经确立了的。

    我曾经有意地试验过。一个酷热的三伏天,骑着自行车(当时还没有“打的”的水平)专门去积水潭医院采访急救中心,想在“急与快”上作些特别的报道,但后来一个字也没有写。企图别出心裁的构思没有产生一次无效的劳动。

    记者的日常工作很多,有自己选择,有领导布置,后一种居多。在90年代,我有6年是做机动记者。1997年3月,报社总编辑布置机动记者每人写一篇《电器与社会》的栏目稿件,意在表达现代化推动社会前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主旨,我领了一个,最初好像是健身用品,但一时想不出从哪下手,同事们也都觉得这活儿不太好做。这中间,突然读到一则新闻——《山东农民在网上种花》,当即我就申请改向网络方面,正巧没人做,得到应允。

    网络是什么?1997年初春,上网的人还很有限。我那时认识模糊,还不会上网,知道中关村有一些网络公司,就顺着白石桥路往前摸索。先去的SUN公司,公关小姐介绍了公司概况和近来业务要点,一时听不出感觉,再往前行。在魏公村,走进瀛海威时空,厅里摆放着几排电脑,有几个人正在上网。好啦,这回不再找“官方”,就以一个顾客身份进入该领地吧。

    在瀛海威时空,当我体验到,不同地点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对话的一刹那,心中一亮——可以用网络采访呀!一篇报道完全以网上采访的方式,在纸质媒体还没有过!当即决定今晚就“练”。这也许是第一个?这应该是第一个!

    整个下午,都在做采访准备。上网采访,访什么?要点是什么?你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怎样设问才有兴味?“网上风景如何”是事先想好的一问,我得到了“网上风景无限”的回答,后来这话很自然地就成了标题。

    那一天傍晚,从家里奔向工作点,我真的是一个“激动记者”,为这个构思有些兴奋,以至于在公共汽车上坐过了站。当晚在瀛海威一位网员的帮助下,我在网上特意选择了上海和北京两地各采访一小时。我的提问以追索方式,利用网络采访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时性,抓住实质要害,连连发问,步步进逼。

    我的问题一个个跳上显示屏,网络速度牵引着大脑高速运转。

    我是真实的,自报了家门,“我是北京的一个记者”;我是真诚的,提问透着兴味,但决不调侃和贫嘴;我的“出现”是新鲜的,我将以网上采访的特点,在报纸上再现网络交流的实质和意义。

    我得到了超乎我事前想象的生动和丰富。

    这些被采访者,比我这个记者高明,他们妙语连珠,提升了我对网络的认识,他们不拘一格的种种表演,为我的报道增辉。当然,我这个不速之客的介入,使他们也感到新鲜,激发了他们。有人应答,“我想尝试被采访的乐趣”;有人排斥,大叫“不好”!还有人在接受采访中仍有逆反心理,“在网上,没有采访与被采访”。因为我打字慢,立即遭到痛斥“你确实有点傻”(我很珍惜地把这句话写在文稿里,却在夜班校检一道工序,被爱护地改成“你确实有点慢”)。网上采访得来的就是不一样,相互间极其平等,对话直来直去,速度飞快,简洁,口语,生动。

    上网采访,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fishman,渔夫,很男性化,结果使得一位网员却连连叫我:“大哥,你真的是记者吗?”我说:“是的。”有生以来,一直是当姐,这当儿有人叫我哥,那感觉真是很好玩儿。他说:“你是如何想到在网上进行采访的,佩服,中国第一人!”此刻,网上采访是不是中国第一人,我不清楚,但今晚的他们是第一次在网上遭遇记者。后来,瀛海威时空总裁助理对我说,报界以网上采访的形式进行报道的,你们《科技日报》是第一个!这家网络公司特意把这次网上采访的原始记录收进公司档案。

    《网上风景无限》登在《科技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是当时的总编辑张飙亲自拍板。这种东西,这种写法,能登在头版头条吗?反应不一。首都新闻界几位同行说,《科技日报》把这样的东西放在头条,就是创新。

    后来,此文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荣获通讯类作品二等奖。当时的《解放军报》总编辑、《经济日报》总编辑等名流权威曾给此文以好评。《1997年中国新闻奖作品》一书中,新闻界前辈、中国记协副主席郑梦熊在序中特别指出,这届评奖特点之一为:贵在创新。他指出:“不要总是老主题,总是老写法,要提倡创新。《科技日报》一位记者在网上采访,就写出《网上风景无限》的报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胜林主编的《中外优秀新闻作品》一书中,《网上风景无限》一文入选,并以专文《新闻“新”在何处》进行分析介绍。该文认为:“《科技日报》的通讯《网上风景无限》从报道内容到采写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后来夺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知识性、可读性、新颖性的完美结合,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利用网络获取新闻素材已为少数得风气之先者所采用的话,完全运用网络进行采访,却是《网》文第一家。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普及,《网》文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不再显得新奇,但记者的创新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的。”

    5年过去了,于今回顾,这是一次愉快的劳动,一次尽兴之作如果说有灵感乍现,是多年的一种企望创新的心愿得到的补偿,并且抓住了机会。做记者要用心,只有蠢蠢欲动,才能敏于发现;只有多年积累,才能一气呵成。

    我一直认为,一个记者遇到一些重要选题,一定要舍得花力气,这就是机遇,必须抓住,狠狠抓住,在这期间拓展你自己,提升你自己,照亮你自己。

    《网上风景无限》的主体部分是在采访过程中形成的,文中出现的记者提问,是一条清晰的主线,是事先充分设想和设计,然后从两个小时、16页纸的网络采访记录中筛选出来的。在这些提问中,我尽量避免空、大和虚,尽量抓住对手的特点切入,不停追问,快速挖掘,使主题深化。

    写作过程,十分愉快,享受和消化自己的劳动果实,从素材中提升思想,精选细节,编织成文,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在《网》文写作中,以网络对话为主题贯穿全文,容易松散,容易产生平行感。在这里,对于对话的使用是节制的,亮出来的对话应该都是亮点。所以,在行文中必须紧扣主题,高度概括,必须简练,力避拖沓停滞,必须产生层次和递进,让中心思想不断向前展示,形成于题材本身对称的快速行进的风格。

    关于语言,我感到持有真诚与真情至关重要,在此前提下,力求朴素、生动、简洁,最好是字字言之有物,句句落在实处,因为我们做的是新闻。

    (何二元 输入)

 

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  http://book.ewen.cc/qikan/bkview.asp?bkid=81652&cid=83357
       
孔庆东:我的初恋   

文/孔庆东  来源:中外书摘

    记者的日常工作很多,有自己选择,有领导布置,后一种居多。在90年代,我有6年是做机动记者。1997年3月,报社总编辑布置机动记者每人写一篇《电器与社会》的栏目稿件,意在表达现代化推动社会前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主旨,我领了一个,最初好像是健身用品,但一时想不出从哪下手,同事们也都觉得这活儿不太好做。这中间,突然读到一则新闻---《山东农民在网上种花》,当即我就申请改向网络方面,正巧没人做,得到应允。
       
    网络是什么?1997年初春,上网的人还很有限。我那时认识模糊,还不会上网,知道中关村有一些网络公司,就顺着白石桥路往前摸索。先去的SUN公司,公关小姐介绍了公司概况和近来业务要点,一时听不出感觉,再往前行。在魏公村,走进瀛海威时空,厅里摆放着几排电脑,有几个人正在上网。好啦,这回不再找“官方”,就以一个顾客身份进入该领地吧。
       
    在瀛海威时空,当我体验到,不同地点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对话的一刹那,心中一亮---可以用网络采访啊!一篇报道完全以网上进行采访的方式,在纸质媒体还没有过!当即决定今晚就“练”。这也许是第一个?这应该是第一个!
       
    整个下午,都在作采访准备。上网采访,访什么?要点是什么?你期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怎样设问才有兴味?“网上风景如何”是事前想好的一问,我得到了“网上风景无限”的回答,后来这话很自然地就成了标题。
       
    那一天傍晚,从家里奔向工作点,我真的是一个“激动记者”,为这个构思有些兴奋,以至于在公共汽车上坐过了站。当晚在瀛海威一位网员的帮助下,我在网上特意选择了上海和北京两地各采访一小时。我的提问以追索方式,利用网络采访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时性,抓住实质要害,连连发问,步步进逼。

    我的问题一个个跳上显示屏,网络速度牵引着大脑高速运转。
       
    我是真实的,自报了家门,“我是北京的一个记者”;我是真诚的,提问透着兴味,但决不调侃和贫嘴;我的“出现”是新鲜的,我将以网上采访的特点,在报纸上再现网络交流的实质和意义。

    我得到了超乎我事前想象的生动和丰富。
       
    这些被采访者,比我这个记者高明,他们妙语连珠,提升了我对网络的认识,他们不拘一格的种种表演,为我的报道增辉。当然,我这个不速之客的介入,使他们也感到新鲜,激发了他们。有人应答,“我想尝试被采访的乐趣”;有人排斥,大叫“不好”!还有人在接受采访中仍有逆反心理,“在网上,没有采访与被采访”。因为我打字慢,立即遭到痛斥“你确实有点傻”(我很珍惜地把这句话写在文稿里,却在夜班校检一道工序,被爱护地改成“你确实有点慢”)。网上采访得来的就是不一样,相互间极其平等,对话直来直去,速度飞快,简洁,口语,生动。
       
    上网采访,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fishman,渔夫,很男性化,结果使得一位网员却连连叫我:“大哥,你真的是记者吗?”我说:“是的。”有生以来,一直是当姐,这当儿有人叫我哥,那感觉真是很好玩儿。他说:“你是如何想到在网上进行采访的,佩服,中国第一人!”此刻,网上采访是不是中国第一人,我不清楚,但今晚的他们是第一次在网上遭遇记者。后来,瀛海威时空总裁助理对我说,报界以网上采访的形式进行报道的,你们《科技日报》是第一个!这家网络公司特意把这次网上采访的原始记录收进公司档案。
       
    《网上风景无限》登在《科技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是当时的总编辑张飙亲自拍板。这种东西,这种写法,能登在头版头条吗?反应不一。首都新闻界几位同行说,《科技日报》把这样的东西放在头条,就是创新。

    后来,此文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荣获通讯类作品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5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