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师 > 教师研究

任为新: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师范语文教学
【时间:2010/4/10 】 【来源: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2002年3月 】 【作者: 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任为新】 【已经浏览3546 次】

    摘要:在具体课题实验的基础上,对几年来的师范语文”四结合”实验做了总结,肯定了“四结合”给语文教改带来的活力,也指出了前期“四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现代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对师范语文教改实验的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研究性教学;网络;搜索;阅读;写作


    一 引言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基本是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知识与价值的垄断者。早期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计算机作为文字、数据的处理工具,忽视作为认知、交流、合作工具的作用。后发展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动画、图片、资料、交互方式等搬进课堂,虽然较以前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耗费大,共享性不足,利用率低,资料面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语文“四结合”课题组一直在从事“运用电脑、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四结合研究,随着e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与普及,我们越来越觉得该项目研究的滞后性。因此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作了新的探索。当今网络发展迅速,Java、Flash等有助于增强互动功能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版面配置与层级安排方面较以前更简洁、易读,页面分割技术、帧技术已经普遍地应用于网页设计中,在互动栏目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结合网络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设想,也进行了部分的实验——针对上述问题,凭借信息时代的科技优势,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创造自己的课题研究特色。

    二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研究性学习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课程理论。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在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二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以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与人协作,以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具体可以叙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进行知识的“外化”——协助学生实现自我反馈(根据行动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如果能够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与局域网、Internet进一步融合,就能够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长处,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网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协商”、“辩论”、“会话”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这样就能够使学习环境更加广阔,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也愈显突出。

    三 实验的实施

    (一)实验对象

    目前我们实验的对象为大专五年级文科的三个班级和四年级的一个艺术班,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般的电脑网络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

    (二)实验方法

    概括起来说,此实验基本程式为:设置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确定目标→网上阅读,摄取信息→信息重组,网上交流→师生评价,分析总结。其中初级为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与搜集的学习活动,高级为通过建立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平台上实现基于丰富资源的交互式学习。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三点: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将知识“外化”(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三是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反馈(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限于目前硬件设施及其它条件,我们还不能做到每堂课都能够进行网络教学,而是在一个学期中有重点、有准备地分几次进行实验,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提出要求,介绍步骤,指明途径和方法,利用学校已有的条件,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网吧和家中的电脑上网练习。

    (三)阶段性安排

    第一阶段(第1-10周):了解一般的因特网知识,掌握上网技能及中文输入技能,重在信息的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

    第二阶段(第10-19周):教师指导下的网上阅读与写作,重在信息的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找和信息评价。

    第三阶段(第20-30周):独立的网上阅读与写作,重在信息的加工——包括信息的重组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重在师生、生生以及和社会的交流。

    第四阶段(第31-40周后):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来完成自己的作文,进行作品的交流——可以在校内和教师同学交流,也可以拿到网络上去发表,或者进行社会投稿,有条件的可以制作个人网页展示,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巩固内化,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就感。如果有条件并且学生基础较好,可以建立学习网站,以达到资源共享和交流讨论的目的。一般设计五个区域即可:

    1.问题展示区域。
    2.教师辅导区域(也可由学生中的高手来完成)。
    3.信息资源区域(已经整合处理的导航式网络信息)。
    4.交流讨论区域(用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5.成果展示区域(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研究报告、体会等)。

    (四)实验重点

    1·重新确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任务

    在实验课中,教师角色已经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评估者。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主学习的设计问题。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课堂主题建立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需在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和推理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规划,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如果是随机性教学,则以创设多种情境为主,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其宗旨都离不开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掌握新的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具体任务可以归纳为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应用于新的语文教学活动。

    2·设计新的单元目标和教学准备

    设计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师来说十分熟悉,但现在的要求是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网页上相关资源的分布情况,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指导学生迅速地找到信息源。否则,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会觉得无从下手,结果是浪费时间,降低效率。(2)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各次训练的目标。就某一堂课而言,网上阅读与写作虽然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但教师必须选择重点,有详有略。(3)考虑课堂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声音、图像等媒介,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4)对整个训练程序作出预测,诸如时间的灵活分配、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可能出现的障碍、具体操作方面可能出现的故障等等,备有应急方案。(5)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使是大专生,也仍然有自己的学习成果被人承认的需要,因此开辟一个超链接式的学生成果作品展示区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很有必要。一般的,初级学生还不能做到自动上传,需要教师的指点,但到了高级能够自己完成。

    以上几点较为困难的是信息资源设计,即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3·实施新的教学活动流程

    教师充分利用监控平台,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行评价与总结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通过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出训练目标,指示获取信息的途径。学生进入阅读写作阶段,教师应随时检查,了解情况,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进入评价阶段,可先由学生互评,教师讲清互评的要求,如果要进行网上讨论,教师课前应帮助学生开辟讨论园地——如在电子公告栏上公布或询问有关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张贴文章,加强互动,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可在聊天室,以教师或助教为主导的方式,与学生相约特定时间上网作意见交流;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学生、师生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大部分作业的主要传送。

    4·课后评估

    教师利用网络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然后在网上作出评价分析。继而,构思下一轮训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网络特别适合于形成性评估——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或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目的是了解动态过程中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或方案不断完善,以达到预期目的。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四 实验体会

    结合网络进行的语文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实验课以下的优点:

    (一)知识面广博 网络资源丰富——即使是一些很专业、很具体的问题,也能够找到相关信息。因此,学习者可以通过它来有选择地阅读,扩大视野,积累资料。其中应该强调的是其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与图像压缩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活动画面信息,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具体例子如我们在搞的毕业文科班的新型外国文学实验课,学生结合教材的讲解以及网络查询的介绍,可以阅览更多更新的相关资料,为自己的作业、论文做准备。

    (二)方便快捷 通过网络,凡是有价值的信息,学习者都可以便捷地存储和利用。现在知识更新加快,传统的印刷资料往往显得陈旧,而利用网络就可以得到最新的前沿信息。例如我们可以直接第一手地得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某一著名作家今年的创作和研究者的相关信息资料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外国文学的最新动态。而在此前,这些都是无法想象的。

    (三)新鲜有趣 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都能够在咫尺荧屏刹那间显示。其中不光有传统式样的文字资料,也有各种相关的图片、录像资料,这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根据心理学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单用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

    (四)交流协作 国际教科文组织对现代青少年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协作精神。传统师生之间交流有限,更不用说跨出校门和学者专家的交流了,但是网络使我们实现了这一梦想。本实验的重点之一即为其强大的交互性能。与一般的CAI系统相比,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信息的处理,实现人机交互。利用网络,学习者可以和任何人讨论争辩,交流体会,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实验课中,学生的作业都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教师,教师也通过网络进行批复,它的好处是反馈及时,可以进行二度甚至三度批复,师生之间也可以即刻进行讨论,随时引用新的资料互相印证,也可以和校外的专家进行探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五)能力培养 作为学习者,学习方法的掌握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学生上网学习,面对繁杂的信息,对于每一个材料的取舍判断都得由自己作出,而不能依靠教师。学习者必须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材阅读时的被动局面,采取主动姿态进行创造性阅读,从阅读中发现并摄取“于我有用”的信息。

    (六)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二是不同的个体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个性差异,学生被抽象为一个同质的群体。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不强求个体与他人的“统一”。本课程实验尽量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权利和个性化需要。这也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跨出校门,他们照样可以通过网络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无法实施的问题。

    五 结论

    因为本课题实验还在进行之中,尚未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估,我们自己内部的、小范围的检测结果如下:

              样品数N    总分∑xi    平均分    标准差S
    实验班      80         6256       78.2       4.2
    非实验班    80         6008       75.1       5.3

  其中,从总分和平均分上看,虽然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检测结果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考试成绩本身也不能说明综合素质等等问题,但学生对这一教学改革的浓厚兴趣以及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也比书面的检测结果更让我们有信心。

    当然,我们的实验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课堂中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个流派理论或者某一种操作流程,而应该整合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提出综合性的课堂教学规划框架,将传统与现代的学习模式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如何融汇传统教学因素,避免机器对教学中人文影响的削弱、师生直接情感交流的阻碍等等,都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但明确的是,要使学生有创造性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他们的获取、处理、传递各种信息的能力和素质,这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丁证霖,等.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桑新民.当代s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
    [4]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5]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D].98内地与香港教育技术学术研讨会,1998.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7]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沈松华)

    作者简介:任为新(196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语文教师,教育部师范司“四结合”课题组实验成员,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结合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4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