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徐梅屠锦红: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时间:2010/2/19 】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第29卷第1期 2009年3月20日 】 【作者: 徐梅,屠锦红(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223800)】 【已经浏览3938 次】

    摘要: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应该考察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是大学语文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它们从学理上规定了大学语文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积累”模式、“操练——习得”模式、“对话——体悟”模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要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个关于“怎么教学”的问题,是个方法取向的问题,而“方法”从根本上讲主要决定于“内容”。脱离了“内容”,“方法”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因此,“怎么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学什么”。据上述可见,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考察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无疑,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视角去追寻、阐释,从学理上科学地建构起全面而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其为“课程要素”。所谓“课程要素”,指的是特定形态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而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则是课程目标。因此,要追寻大学语文的课程要素,从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这一视角出发,应该是一条适宜的路径。

    关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研究,目前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有两家观点:一是加涅,一是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把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以及态度。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了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这两种教学目标分类学说虽然使用的术语不一样,但事实上是共通的,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属于布卢姆的三个目标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1](P101)综合加氏的观点和卢氏的观点,这里我们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事实上,加氏和卢氏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主要表达的就是这三方面。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定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存有三类基本的课程目标,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课程要素的择定主要的依凭乃课程目标,根据大学语文三类基本课程目标,我们可以确认大学语文教育的三类基本课程要素,可以用这样三个概念来分别表达,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下面我们深入到大学语文学科内部,具体阐释这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

    语文知识,简而言之是指语文学科关于语言以及言语(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知识。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语文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语文陈述性知识与语文程序性知识。具体到大学语文课程中,语文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抽象的理论性知识和具体的语料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关于“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的理论知识;后者主要包括常用字、常用词、常用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惯用语)、古今名句等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操作中如何运用语言的知识,它主要包括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以及语文学习的方法、策略的知识等。由此可见,语文陈述性知识中的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与语文程序性知识事实上都是理论性的语文规律法则性的知识。我们借用魏国良先生在其专著《现代语文学》中的“语则”[2](P167-182)这一概念来统称这块知识。论及至此,上述若干类语文知识,从大学语文课程内部来看事实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即语则类和语料类。和“语文技能”相比,语文学科理论界用的更多是“语文能力”这一概念。语文能力,它反映的是个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语言运用这一专门能力为主,以智力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综合能力。从言语主体对信息的处理这一角度来看,言语交际活动事实上有两个基本维度,即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入包括读和听,信息的输出包括写和说。因此,语文能力事实上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和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能力又有两个维度,即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语言运用能力。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语文能力就是由上述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组成的。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均为语文学科的专业理论术语,而“语文情感”则是我们此处为了论述方便起见而造用的一个概念。对于大学语文而言,所谓语文情感,它指的就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要教学的情感。在我国心理学界,较多人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反映。由于个体的需要有生理性(物质性)的,有社会性(精神性)的。因此,有些学者所说的“情感”,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也包括情境性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感受。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情感”仅指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显然,这里我们所讲的“语文情感”应该是社会性的、精神性层面的比较稳定的情感。具体到大学语文课程中,要培养的语文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高尚的政治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态度情思。其中,前三个方面分别指向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第四个则主要指向的是大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方面。

    综上所述,这里我们给出大学语文课程要素的一个结构图(图略):

    从根本上讲,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其最深层的学理是基于上述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要素的性质。课程要素性质有别,教学路径自然有异,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就各不相同。从逻辑上讲,大学语文所存在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情感,规定着大学语文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下文将从大学语文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来具体探讨一下大学语文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对于语文知识中的“语则”而言,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事实上主要定位于“语则”中语文程序性知识而不是语文陈述性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到语文学习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与具体的语料性的语文知识相比,这块知识往往比较抽象而复杂,因此,这块知识最适宜的教学方式是讲解。讲解的方式重点在“解”,即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阐释、推论等,把抽象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讲解的方式,大学语文教师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述要做到清楚明晰、浅显易懂,要抓住实质、多举实例,并力求做到语言生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制,保证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能通畅无阻,有效高效。对于语文知识中的“语料”而言,则主要依靠学生的积累。运用积累法,大学语文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其实际操作主要靠学生自己,对此,大学语文教师要防止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局外人。关于这一块语文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具体规划;二是对学生的积累要给予方法指导;三是对学生的积累要有检测制度。因此,我们不妨把语文知识的教学模式归结为“讲解——积累”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说语文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那么语文能力则不然,这是无法“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可以“教”的,能力是“教”不出来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形成首先得通过技能的训练,也就是说技能的高度综合化、稳定化后方能最终形成能力。因此,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借助于技能的训练,语文能力也概莫能外。获得语文技能、形成语文能力虽然要靠一定的语文知识,但“教”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自然获得、形成语文技能和语文能力。语文技能、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形成,必须依靠训练。一言以蔽之,语文知识是“教”出的,语文能力是“练”出的,通过操练,包括读、写、听、说在内的语文能力方能真正习得。值得注意的是,“操练”不只囿于做些习题,它的样式是很广泛的,譬如诵读、背诵、抄写、习作、复述、对话、演讲、辩论、研讨、评论、专题报告等等。根据上述内容,这里我们把语文能力的教学模式归结为“操练——习得”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情感的教学价值指向为人文情思的熏陶与感染,即旨在一种“精神家园”的培育,而这种“精神家园”的培育与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大不一样的。它必须以一方言语主体与另一方言语主体视界的重合和心神的际遇为前提,而要达成这一前提,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它“以灵魂的相互转向、精神的相互回应为基本特征,不拘时空、不拘形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是多维存在的,它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而最终要走向的便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就是“体悟”。学生借助于种种“对话”,在别人的言语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之间游历着、反思着、体验着,通过不断地“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生成起新的情感态度。上述所有的过程都得靠学生用心去感受、感悟,只有他从良心深处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方能真正实现“灵魂的相互转向、精神的相互回应”。也就是说,对于语文情感而言,“教”和“练”是很难奏效的,它必须靠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感悟。根据上述内容,这里我们把语文情感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对话—体悟”式。

    综上所述,对应着大学语文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大学语文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理上就被抽绎出来了,如图所示:

      讲解——积累————语文知识
      操练——习得————语文能力
      对话——体悟————语文情感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要素
                     (图2)

    总而言之,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其科学的学理路径应是从探寻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出发。大学语文所存有的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它们从逻辑上规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应存有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即“讲解——积累”模式、“操练——习得”模式、“对话——体悟”模式。认清大学语文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领会大学语文三种基本的教学模式,是科学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魏国良.现代语文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朱锋)

    作者简介:徐梅(1979-),女(汉族),江苏泗阳人,江苏宿迁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32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