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方有林: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论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0/2/19 】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第5期 】 【作者: 方有林(上海商学院,上海200235)】 【已经浏览2697 次】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扫描

    概而言之,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即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倾向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情况参差不齐:有开设必修课的、有开设选修课的、有不开课的,开课的课时有多有少,从国家规定的108学时到实际开出的只有30课时不等。

    二是大学语文师资力量相差悬殊:不设中文系的高校一般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去教大学语文,年轻教师也仅仅把这门课程当做过渡。由于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学科,教师在科研上很难找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难以在学术上获得地位,这样的师资现状,更加速了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

    三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准确,突出地表现为:一方面过分夸大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诸如期望大学语文承担起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给大学语文附加了难以实现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完全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目的,因为大学语文教学难以立竿见影,从而否定大学语文课开设的价值。

    四是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成材需求。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分度小,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形成上述事实,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课程理念模糊所致。因此,我们从课程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将大学语文课程由单一的必修课开设拓展为必修、选修、活动三类课先后开设,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多元建设的格局,在课程规划、教材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得到了师生们的首肯。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建设审视

    目前,大学语文在比较多的高校还是孤零零的一门课,而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建设的不多。因此,出现上述边缘化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教学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的高等院校,孤孤单单的一门大学语文课,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比较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困难相当大。尤其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更甚。除了特别爱好、兴趣比较浓厚、或是对其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的少数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语文普遍重视不够。加上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学语文与专业学习相比,难以凸显其较强的实用价值。

    大学语文不仅要作为一门“课”来建设,更要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这不仅有助于开发与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接轨高中语文课改;更有助于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习惯。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有助于开发与整合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更重要的语文课堂之外的广阔时空拓展。大学语文教学紧紧抓住课堂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固守一隅,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这是已经被证明的事实。

    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比较多的是一门课的学习。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不少学生课外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意识难以养成,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益难以在其他课程学习中发挥作用,无形中弱化了大学语文的基础工具功能。同时,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期冀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一讲一听就能够提高语文能力,这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因为本来大学语文学习的课时就相当有限,特别是在课堂上得到的语文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假如在课后不借助语文活动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巩固,语文能力难以得到切实的提高。久而久之,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动力难以持续,甚至有可能逐渐丧失。很显然,这不利于语文学习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既然大学生有学习诸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等课程的需求,与其持消极的态度来看待大学生实用性课程的学习,还不如采用积极的姿态来主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实用性课程。用选修课等诸多形式开出若干受大学生欢迎的实用性课程,既可以有效缓解大学语文课时量少的矛盾,又能够同时在实用性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大学语文的诸多元素,在训练、实践中将两者有机融合。

    用课程建设的思路来整合大学语文教学的资源: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统一,“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和“中国文化”课等的统一,课内和课外的统一,可以有效地构建起多元的大学语文学习平台。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纳入到一个系统进行整体建设,大学语文的课时量更多了,可以覆盖大学生在校四年的时间,增加了大学语文能力训练的机会;将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等诸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大学语文课程的“超市化”,容易满足大学生语文学习的多元需求,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拓宽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大学语文学习的频率,强化了大学语文学习的效果。

    总之,用课程论建设理论指导大学语文改革,可以将与大学语文直接关联的若干门课整合在一起,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和时间。很显然,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有助于接轨高中语文课改

    大学语文的系列课程开发,是应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的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在全国陆续推开,如何接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将是大学语文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必修课的课时比例大幅度下降,而选修课的课时比例大幅度上升。新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多至近50个门类、占高中语文总课时量的一半。与此同时,高考命题已经开始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对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新的规定。这一系列的调整与变化,意味着即将进入高等院校的大一新生,语文知识面更宽,学生之间的语文能力的差异更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启动,如果不能与高中课程改革接轨,势必遭遇更为剧烈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希冀用一本教材,几十节课(多则上百节),显然难以满足学生成材的需求。

    大学语文的系列课程开发,进一步增加必修、选修和活动的课程门类和种类供学生选择,成为应对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否则大学语文还是老面孔,也就难怪学生不喜欢,贬之为“高四语文”了,进而“弃”之、“远”之。

    (三)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有助于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习惯

    大学语文因为课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定位于通过一或两个学期的学习要补上中学落下来的语文课,甚至寄希望大学语文课完成人文修养的重任,显然是不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首要定位于,要把学生在中学阶段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胃口”重新调整过来,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使他们自己找书来看、来读。将大学语文进行系列课程设计,增加大学生亲近语文的机会和频率,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语文学习的“随机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定向兴趣和情趣。

    所谓“随机意识”和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在课堂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想到语文,将听到、看到、读到的语言和文字材料与语文学习挂钩,自觉养成吸收、转化的语文动机和习惯,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举一”)迁移到其他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语文学习(“反三”),在加深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带来的乐趣。

    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在校期间形成“随机意识”的概率。大学语文的系列课程设置,有效地保证了在校四年内“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吕叔湘语)。大学语文系列课程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同行,增加了学生逐步具备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超越自己而不懈学习语文的习惯的概率。这样,大学语文的课堂变大了,大学语文课本变丰富了。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随机意识”后,电视、电影是“语文”,通知、假条、书信、海报是“语文”,一则广告是“语文”,一个招牌是“语文”,一幅画里包含“语文”,一首歌中隐含着“语文”,等等。这样的潜移默化,对于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习惯大有裨益。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建设探索与尝试

    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课程论层面的思考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雏形。目前,大学语文系列课程开发、拓展和延伸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变等、靠、要课上的被动局面为寻找机会、策划性开发、主动出击;变一门课为多门课;变必修课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衔接、拓展与延伸;变局限于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为服务学生在校四年的立体学习;变局限一本教材为以教材为主、拓展课外阅读、语文课外活动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大学语文教学对专业学习的有效支持,使学生感到大学语文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大学语文学习与他们的终身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推进了一步。

    (一)巩固必修课阵地,创设选修课平台,整合课程建设与教师科研首先,完善大学语文必修课系列课程的阵地建设。必修课作为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借助重点课程建设的契机来巩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两门全校必修课的地位。“应用文写作”强调语文的实用性特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现在,“应用文写作”网络课程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大学语文”强调语文的基础工具性特点,兼顾人文精神的培育,实现了相关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学语文”贯彻大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将课内精讲篇目、泛读篇目与第二课堂的阅读拓展篇目视作有机整体中的三个部分。课堂教学以基本篇目为原点,进行专题教学,以点带面进行泛读篇目的阅读指导,通过拓展篇目的阅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专题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课件模块化,在保证基本要求实现的前提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完善和拓展语文能力的需求。通过“大学语文”网页建设,将课程资源与网上海量语文学习资源链接、整合。

    其次,选修课程开设将学生深层次学习需求与教师科研主攻方向有机统一。保证大学语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大学语文教师仅仅定位于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提高难以保证,学生的多元、多层次学习需求也难以满足。创设教学和科研互动提高的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注意引导教师开设凸显自身特长的选修课,将教师的专长、爱好与科研、教学相结合。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保证了适应学生层次丰富、能力各异的大学语文学习需求。科研有机会、教学有保障,教师投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热情和智慧得到了保护,教师队伍容易稳定、教学质量容易提升。目前,我校已开出近10门大学语文选修课,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对大学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化和延续。

    (二)教学侧重能力培养,活动渗透语文设计,拓展应用的多元途径

    围绕四年的时间进行大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明确了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除了“应用文写作”外,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基础写作能力主线。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水平和应用能力,写作语文小论文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小论文写作训练侧重语文学科小问题选题,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形成论文的全过程,在规范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感悟成功。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起来,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而且规范了课外指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标清晰、效果明显。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专题调查报告都有较高的质量,这样的引导和督促,受到学生和专业教师的肯定。

    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渗透语文设计,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我们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策划和参与全校性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语文元素。如,指导演讲、辩论、朗诵、文学社团的活动,与相关部门一起策划、组织“明日商界之星”、创业设计等大型综合性活动,参与策划全校读书节并进行具体指导,将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活动衔接起来。如,每学期定期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系列人文讲座,特别是请名人演讲进校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连接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互为呼应,既拓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又提升了学生课外关注的品位。此外,还有全校性的大型语文主题活动,如,读书节、作文大赛、学生DV大赛、文学沙龙等,也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A];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叶圣陶.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A];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J].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黎锦熙.大学课程“中国语文概论”的一个教学总结[A].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匡亚明,徐中玉等.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A];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6]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第11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7]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2006,(1).
    [8]杨昆丽.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3).
    [9]施常州.大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8).
    [10]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1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12]王晓炜.对大学语文教改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3).
    [13]黄志刚等.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4).
    [14]潘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李爱华]

    [作者简介]方有林(1966—),男,江西遂川人,上海商学院基础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2007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大学语文”[沪教委高2007-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31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