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张跃: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时间:2010/2/19 】 【来源: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第11卷第1期 2009年1月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628 次】

    摘 要: 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产生这样的状况,与其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语文课不能只简单地当成一种工具来学,应把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来对待。
    关键词: 大学语文;人文精神;课程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所谓通向未来的三张pass即英语、计算机、驾照。中文被排除在外,英语成了第一位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与英语玩命,而“大学语文”却被冷落,甚至从教学计划中删除了,就是在一些重点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成了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教与学都面临着一些困难,甚至有些高校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使然,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与这门课程的定位有关。

    大学语文培养什么?现在有些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其目的就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特别是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中学阶段可能偏科,读写能力欠缺,就想通过“大学语文”来解决这一问题,只把它定位在工具这一层面上。读写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把大学语文仅仅当成一门解决字词句的工具课来上。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主要的应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
美,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从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二、大学语文要致力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近年发生在高校的一些现象中进行深入思考,某著名大学的一位高材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竟以硫酸做饮料,拿动物园的狗熊进行实验;某大学的两名学生给一条宠物狗洗澡后,放入微波炉烘干;这些“社会的精英”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缺乏宽容、同情、理解这些最根本的人文精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该如何相处,他们的专业成绩很优异,但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即孟子讲的“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与我们的大学教育长期侧重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由于缺少了人文精神教育,许多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不足,让用人单位颇感不适。在大学校园里,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均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至上,行文失范,缺乏批判性思考、整体观与想象力,知识面窄。中国去外国的一些留学生只懂ABC、美元、英镑,却不了解长城、黄河、屈原、文天祥,只懂得方程式、原子、电子,却从不了解“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如何对民族、国家有所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并去为她献身呢?

    大学语文应是人文精神培养与实现的主阵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应是对人的尊重、平等、独立、自由、宽容,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关系,“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应从“知”“学”“悟”“体”“行”几个方面来进行。

   “知”就是知晓,就是通达,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使我们应知晓什么是人文精神,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并努力去学习它,实践它。

    “学”就是指学习、阅读、欣赏。人文精神离不开人文科学,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勤学习,多欣赏。语言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枢纽,是文明的承载,大浪淘沙,几千年的文明留存在众多的典籍当中。我们应通过学习古代、现代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熟悉我们民族的历史文明,在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鲁迅、巴金等的小说散文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活跃自己的思维,陶冶自己的情感在这样一个物质横流的时代,寻找一个精神家园,体现终极关怀的价值。

    “悟”就是“领悟”,要求在学习中善于思考,不断深入挖掘所学知识的精神内涵,透过表面的语言文字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人文思想。

    “体”是指体验、观察、就是将我们书本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化作我们的行动,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身体力行,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就应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就应体谅他人,关心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庄子讲“齐物”我们就应在实践中力争“天人合一”。“行”就是在前面的四点基础上,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处处按人文精神去行动,将学到的人文知识运用到实践,真正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内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才是大学语文培养的最终目标,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所面临的问题,关键是课程的准确定位问题。我认为大学语文不是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也不是纠正错字、错句的工具课程,它应是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首先要让大学生一进校门就懂得,要有一个人文修养上的跨越,要让大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思考、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王宁.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文史知识,2005,(1).
    [2]温儒敏.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J].文史知识,2005,(2).

    作者简介:张跃(1966-)男,天津市人,天津市南开社区学院,讲师,督导科研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5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