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郭春满:从实用与管用角度出发构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时间:2010/2/19 】 【来源: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第29卷第4期2009年7月 】 【作者: 郭春满(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已经浏览2806 次】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随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材内容编排的局限性日趋显现。要从学以致用角度出发,适量增加逻辑、汉语知识,突出其工具性;适度增加应用文写作知识,突出其实用性;适时增加口语交际内容,突出其交际性;按文学经典标准选文,突出其人文性。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改革;大学语文;内容构建;工具性;实用性;交际性;人文性

    近些年来,加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高等教育就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以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对知识和技术的整合、重组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涉及多方面内容,而宏观战略与目标、中观体制与政策、微观管理与教学三个层面,无论是哪个层面最终都可从课程改革入手。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经常被看做是高等教育的“黑匣子”[1]226。而作为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构建就要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其根本目的是在大学生原有中学语文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语文的知识层次,培养其较强的语文实用能力。应该说,这个目的是由现代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的。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然而,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成基本上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毋庸讳言,学生们的确是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认识了人生。大学语文在这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可抹杀,也不能低估。可是,由于过去赋予了大学语文太多的政治、道德教育的使命,使得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知识方面的学习以及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差、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强的问题日渐突出。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所构成的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就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语文素质来看,存在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有些大学生连一张请假条也写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通知也写不清楚,一封信的格式书写都不正确,更有甚者,甚至连毕业论文都词不达意,错字连篇。在日常学习、交际中说起话来更是语无伦次。而有的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写不出像样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考公务员又不会写申论等等。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们还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原来的范畴,而忽略了它的实用的、实在的、实际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服务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创新人才需要掌握广博与专精的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更要具有开放性,应该从单一的学科取向到学科、经验取向的融合[2]。

    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应按照以下思路构建开放性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一、适量增加逻辑、汉语知识,突出工具性

    作为负有培养大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大学语文,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应适量增加逻辑和汉语方面的知识。学习好逻辑,可以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做到概念清晰,判断准确,推理有逻辑性,论证有说服力。掌握好语法,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有层次,有条理,文从字顺,词义畅达。运用好修辞,可以使自己撰写的文章生动,语言形象,特色鲜明。逻辑、语法和修辞,三者关系非常密切,逻辑是前提,语法是基础,修辞则是在此前提和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既要注意形象思维、修辞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也要重视逻辑思维和汉语知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知识)。在校大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普遍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建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时,要适当、适量地加强一点有关逻辑知识、汉语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实在是大有必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逻辑知识、汉语知识零零散散、不够系统,且很肤浅,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们补上这一课。所以,把逻辑、汉语知识加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条理化,以便于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原有的高中语文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由于逻辑和汉语知识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基础,所以,人们称语文是工具学科。在英语大行其道、母语阵地不断缩小的今天,更要旗帜鲜明地保护好我们的汉语。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珍视母语才会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会看书读报,网上阅览,也不只是会写写请假条之类,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要求,这是对大学语文作用的贬低。学好大学语文,更重要的是恰当准确的表达,是一种用母语对客观世界理解的阐述,是要求对符合母语表达逻辑的完全掌握,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首要条件。

    二、适度增加应用文写作知识,突出实用性

    将应用写作内容列入大学语文中去,这样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大学语文经典阅读与应用写作原本就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如果说语文阅读注重的是意,那么应用写作注重的则是形,只有意与形的结合、可读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学生只有大量阅读经典文章,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写作能力,才能在学习掌握应用写作格式与要求后,写出条理清晰、意义明确的应用文来。所以说,将应用写作内容纳入到大学语文中去已势在必行。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是不可置疑的。叶圣陶先生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可见,应用文的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写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表达思维的能力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工具和手段,任何科学真理的阐述,任何观念和感情的传达,都得通过文章这一形式。良好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存技能。因为应用文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工具。在现实社会中,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写计划、总结、调查报告、通知、申请等,这方面内容由于高考涉及较少,所以未能引起中学教育的重视,致使学生上大学后应用写作能力严重欠缺。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学会写现代社会常用到的多种文体,是要经过训练的,学生在学校里就应该接受这种训练。从未受到这种训练,到工作中才去从头摸索,这在时间上是一种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资讯还是信息网络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应用文正是这种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社会的分工也越发细致,应用文在各领域的应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说,将应用文写作纳入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试想,上了十几年学的大学生连一份简单的计划或申请都不会写,那么高等教育将怎样去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呢?

    三、适时增加口语交际内容,突出交际性

    从一种智能结构的完整性和语文学科的特性来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成仅有书面表达方面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就“语文”作为在中国教育体系里居独特地位的一门课程的名称来说,更是如此。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27

    由此观之,口头表达的知识和能力与书面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高交际化、高效率化和高信息化为其特征的现代社会的需要。诚然,一个思想空虚、学识浅陋、技艺低下的人,他的讲话是乏味的、缺少魅力的。但是,一个理论高深、学识渊博、技艺高超的人,如果“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也同样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建设人才,毕业后,他们要借助口头语言疏通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完成瞬息万变的社交活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口才不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因此,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许多人不敢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的信息量,有准备的连贯性说话能力和无准备的连贯性说话能力都比较差,一开口不是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张口结舌,就是词不达意、废话连篇不知所云。还有的同学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既不会迅速地把握对方的谈话意图和重点并予以敏捷而从容的应答,也不会根据不同的说话场合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来充分妥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达到取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的目的。一些大学生甚至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说话的时候,不能使用较为标准的母语——普通话与人交流。尽管口头表达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从书面表达的学习中获益不少,但后者却不能代替前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包括实用口语训练。因为,说话是人类最平常的交际活动,用话语进行交际,协调关系,交际的效果因话语表达的好坏大不一样,尤其在当今这个高科技、高交际、高信息和高效率的现代社会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理应成为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

    事实上,尽管中学教材里也涉及口语训练,但那是浅层次的。大学阶段口语训练的这一教学内容无论在知识、技能、修养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系统化学习和训练。根据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最新大纲的规定,普通话的达标内容是一个系统化的口头表达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构成。它包括从字音字调的规范标准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停顿断句与语义的传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能力各方面的要求。通过这个系统化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较好地达到口头表达能力的学习培养目标。由国务院、国家教委、语委制定的政策中,已规定从1995年起将普通话作为全国窗口行业的工作和职业用语。如今许多院校都已在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普通话训练课。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更具有义不容辞地将其纳入自身的责任。

    四、按文学经典标准选文,突出人文性

    文学经典就是人文思想的宝库,大学人文精神的传导应该通过感性思维和文学经典来进行。大学语文内容的构建应重在感性层面,重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假如在每篇经典文章的学习中学生能透过文字所塑造的意境或形象得出一些很有思想价值的理性结论,那样的结论很可能是会内化为学生的灵魂和血肉的,渗透其生命过程的,而不是知识的或概念的。由于文学本身巨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深入解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往往可以在人文修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因如此,大学文学阅读篇目的选择,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让学生“在那里可以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可以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大学人文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作为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和社会,感悟世界和历史,培养这种综合能力,是其他课程所做不到的。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虽然包括了大量的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会凭空形成,正如《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应以反复筛选的精美动人的作品为实体来编写《大学语文》教材,以教材为中介,通过诵读、讲授、思索、讨论,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审美陶冶、艺术感染、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通过对经典文章等进行学习和思索,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大学语文应以典范的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可是,目前一些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只编有中国作品,没有外国作品,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眼界。有的教材只选用了中国古代、现代作品,而忽略了当代时文。其实,大学语文更应摸准当代文化的发展脉搏,不断为其注入鲜活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总之,21世纪,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基本学习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4]199-200。而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母语建设的大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基于此,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一定要从实用、管用的角度出发,服从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只有这样,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才能做到知识系统,内容完整,结构科学。

    [参考文献]

    [1]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崔军.中国大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G]//中华函授学校.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金颖男]

    作者简介:郭春满(1965-),男,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写作、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9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