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季雅群:浅谈《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时间:2009/12/8 】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3月 】 【作者: 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系 季雅群】 【已经浏览3347 次】

    [摘要]本文在梳理大学语文教材发展演变的轨迹的基础上,概括出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及某些不能满足成人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教材改革的意见以满足成人素质教育的要求,即根据作家组合单元,教材附录中简介几十部中、长篇名著并附以导读内容,教材编写以人文主题为主线、文学史发展为暗线。
    [关键词]教材改革;编写不足;改革意见

    教材引导决定着教学的主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的教材有近百种,其中徐中玉主编的几种《大学语文》教材发行最多、使用面最广、影响最大,而且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国家教委高教司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的。另外《大学语文》在编写方面不同于中、小学语文,它的使用对象已经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文学提高人的思考生活的能力,因而《大学语文》教材改革要注重人文化、生活化。下面,我们就以徐中玉的教材为参照,大体梳理一下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

    1981年,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出版发行,这是大学语文重开以来出版最早的一种教材,曾先后修订过四次。教材按时代顺序编排,每一部分都有文选、文学史概况,修订第四版,增加了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篇目。该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代表性,课后注释详细准确,学习提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编写体例较为系统完整。但中文专业性太强,没有考虑到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似乎是给学习者加了一门中文专业的必修课,体例老套陈旧、呆板僵化,古代文学选得过多,文学史概述枯燥乏味,概述与文选联系不够紧密,且很多选文与中学教材重复,难以激发学习兴趣。目前,大多数教材仍沿用这种按时代顺序的编写体例,如李珞珈编《大学语文》(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徐绍建主编《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吴振清主编《大学语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胡燕燕、韩国海主编《大学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毛信德主编《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等多套教材。

    1988年6月,徐中玉、钱谷融编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这种编写体例便于同类文体的比较学习和练习写作,着重于基础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释详细。但这种编写体例与中学语文编排方式类似,大学语文成了高四语文,不能给人新鲜感,难以搭建新的知识体系。目前,很多教材仍运用这种按文体编排的方式,主要有夏京春《大学语文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教材按文体分为诗歌、古代散文、现当代散文、小说、议论文、文学评论几部分,另有吴汉德主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教材分为诗词、散文、小说、戏剧、附录几部分,吴跃东编《大学语文新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应用文较多,强调语文的实用性,理论过多,作品太少;郜忠武主编《大学语文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等十多部教材。

    1996年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国文》。该套教材编写体例不再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的方式,而采取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共分十部分:人格精神、人生感悟、爱国情怀、道德思想、亲情友情、男女恋情、写景抒情、文艺评论、附录。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有利于提高人生境界,扩大文学表现的领域和内容;但分组有些零乱,过于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艺术性不高,有些作品不属于文学类,不利于系统地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基本沿用徐中玉的按时代顺序、文体分类、思想内容三种编排方式。

    不同的编排体例,体现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需要。按时代顺序编排强调语文学习的系统性、规律性、完整性,有利于梳理学生已有的零星的文学知识,并搭建起基本的文学框架,注重文学史的学习;按文体编排,便于自学,强调各类文体理论的学习,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用写作;按时代顺序和按文体分类分别采用文选加文学史或文选加文体知识,即文选加文学理论的方式,但文学史、文体知识部分交代过于简单,略去了大量复杂内容,泛泛而谈,不深入细致。事实上,文学史、文体知识要有一定的时间容量和知识积累才讲得清楚,与其不能透彻地理解,还不如不去接触这类话题,很难调动学习者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按思想内容编排,有利于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成人的人文素养,但又无所不包,将历史、哲学、政治、道德等多种内容都网罗到文学的门下,使文学变为非文学,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教材有以下几点不足:1.编排方式单一,缺乏活力,显得呆板、僵化、老套,不实用,成人学习更讲究应用性。2.编者只考虑学生“该学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想学什么”,以至于教材选文陈旧,古文太多,内容离生活太远,难以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3.很多教材覆盖面太广,兼顾太多,文学与实用兼顾,阅读与写作兼顾、艺术熏陶与人文思想教育兼顾,教材担负了过多、过重的内容,重点不突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应作为提高成人人文素养的切入点、窗口,由一点深入下去,由点到面,而不是一下子涌入色彩斑斓的万花世界,令他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4.教材编者没有注意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没有注意中文专业与非中文专业的差异,过于注重文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搭建,大学语文教学对象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大学语文应进一步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大学语文应充分让人感受到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文学名著,不读文学作品,文学史、文体知识的讲授从何而谈?5.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大刀阔斧,取得可喜的成果,而大学语文裹足不前,改革亦谨小慎微,没有和初中、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纳入同一个系统,走上同一条改革的轨道,致使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学习有些脱节或重复。

    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几点不足,我们提出了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根据作家组合单元,一个作家一个单元,每单元选其代表作若干篇,整套教材选古今中外作家十几人,不可过多,力求每个作家讲清讲透。作家介于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之间,可以由作家到作品,由作家到思潮,在作品赏析中融入作家创作的思想、情感、气质、人生阅历等内容,通过作家将单篇作品串联,将中学教材里的零碎知识系统化;由作家到时代思潮、到文学史,又可以搭建起文学发展的框架,将枯燥、乏味的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知识融入鲜活的、具体的作家作品学习中,既生动有趣,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且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即按照作品——作家——思潮的顺序,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升文学作品的赏析阅读能力。每单元后附两、三篇关于作家作品的不同观点的评论文章,让成人自学、讨论、质疑,学习从不同角度感受理解作品,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自学能力、怀疑的精神和胆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材附录中简介几十部中、长篇名著,并附以导读内容,便于学生课下阅读。教材应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中、长篇文学名著。成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可根据自身性情、气质、喜好、经历自主选择文学上的“情人”,易融入情感,产生兴趣,培养自由读书的心态。

    三、以人文思想主题为教材的主线,文学史发展过程为教材的暗线。近几年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基本两大类型:按人文主题编写和依照文学发展史线索编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所短。按人文主题编写,突出大学语文提高人文素养的特点,但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文学性特点,教材体例上有些零乱,系统性、综合性不强。按文学发展过程编写教材,突出文学自身特点,但又过于专业化,没有充分考虑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特点,趣味性、人文性不强,学生往往积极性不高。以人文思想主题为教材的主线,文学史发展过程为教材的暗线,能取两者之长,提高成人的文化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936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