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黄萍: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之比较研究
【时间:2009/10/6 】 【来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作者: 黄萍】 【已经浏览7333 次】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导师:韩建立 副教授
学位类别:教育学硕士
论文起止年月: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


内容提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课程,它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教材是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大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采用例证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立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打破以往文体与文学史结构类型,积极探索诸如人文精神结构类型等能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结构模式;教材内容体系在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在选文方面应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作品,而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选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高校学生选择大学语文教材和今后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材 编写模式 结构类型 内容体系


绪  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1.研究的对象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出版情况,“据某权威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有关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1]

  本课题的研究在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四种教材分别是: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陈洪本)。王步高、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大学语文》(以下简称王步高本)。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大学语文》(第八版简编本)(以下简称徐中玉通用本)。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徐中玉自考本)。

  在目前使用的众多大学语文教材中,陈洪本与王步高本均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徐中玉通用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徐中玉自考本则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这四种教材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大学语文课程没有统一教材的情况下,这四种教材的使用数量也处于各种教材的前列,是目前较有影响的几种教材。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有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丁帆教授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等五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2]

  除此之外,这四种教材在编写模式上各具特点。因此,本课题选取了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研究这四种教材在结构类型、内容体系等方面的特点。

  2.研究的目的

  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是高等院校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目的是要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大学语文课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大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2006年9月13日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3]高校语文课被写入国家的文化发展纲要中,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教育部司局函件”的形式,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致函给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请各地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4]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后,各大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做了改革。据2007年5月10日,《北京晨报》报道:“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英语不过不能毕业,现在汉语不过也不能毕业!北京大学教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设置了素质教育通选课,其中要求所有学生,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学类的课程。清华大学对于2006年新生实现新的教学方案,要求所有理工科学生必须要学习语言、文学等方面的两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开大学等高校更是把大学语文列在全校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表上。”[5]这则消息被转载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映,人们普遍支持这一做法。

  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需要有一本好的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这就有必要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一是为今后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本课题通过对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结构类型、内容体系方面的分析及比较,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对今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做了一些思考,希望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为高校学生选择大学语文教材提供参考。随着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的日益重视,各种各样的教材也出现在市场上,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教材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面对纷繁的教材市场,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教材。本课题通过比较分析,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建议,希望对挑选教材的学生有所帮助。

  (二)本课题研究的状况

  1.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综合研究

  在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语文教材直接界定为专指的语文教材,即在教学中使用的语文课本,通常称为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编写的适于教学的语文用书,它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新时期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教材的特点与功能;教材的内容;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的使用情况等方面。主要的观点包括:

  (1)大学语文教材首先应该体现学科的性质。随着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变化,教材在编写中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些大学语文教育者在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时把是否体现学科性质作为了思考的重点。例如:张玉能、张弓的《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中提出了大学语文是一门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的学科,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偏废,因此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时候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但从学生的实际来看,工具性是更根本的,只能通过工具性来实现人文性。[6]姚道武的《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通过对徐中玉本、王步高本、陈洪本及由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和吴孝成主编的《大学语文》的比较,指出了除陈洪本外,其他几种教材都是注重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作者认为语文课程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在教材中应该体现。[7]魏饴的《“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教材编写》一文对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遵循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8]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离不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

  (2)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满足教学实践的的需要。毛庆的《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改革》从自己教学的体会中提出了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的一些想法:教材编写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语言、文字应占相当的比重,选文中应该选入自然科学的论文;大学语文要与文化史课区分开等。[9]喻滨的《明确定位认清特点加强建设——论世纪之交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则从教学对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从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出发形成了自学系列与全日制系列。自学系列教材的使用者是自考学生,任务明确,因此教材的编写也比较成熟。全日制系列的使用者是高校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编写教材,全日制教材还需要不断的完善。[10]叶良旋的《<大学语文>:文本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关系》也是从作者自己的教学经历中指出了要提炼教材内容,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11]因此,教材在编写中还要考虑教学实践的要求。

  (3)对大学语文教材结构类型及编写体例的相关分析。史礼心的《大学语文教材综论》把教材归为了五种类型:兼有文选阅读和写作训练两个部分的“兼顾型”,如农村出版社出版的《文学鉴赏与写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文学史型”,如王步高本;根据选文的内容把比较接近的归为一类的“内容型”,如徐中玉通用本;“导读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鉴赏导读》;“专题型”,如《高等语文》。作者分析了这五种类型教材的特点,从而提出了教材的编写要与教学实践结合,要“求精”、“求新”,而不是“求全”。[12]郜忠武的《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之评述》对徐中玉主编的不同时期的几个版本的教材,还有吴跃东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新编》、胡明扬主编的《阅读与写作教程》、巴文华等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等几种教材的编写体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编写新教材,深入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13]这些论文从教材的结构和体例等方面入手,对教材的改革和编写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2.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个案研究

  从1981年初徐中玉先生主编的第一本具有全国性质的《大学语文》教材开始至今,大学语文教材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以徐中玉主编的几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为对象的研究成果最多。如:肖绪才的《对<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将徐中玉版本定为名家版本,对徐中玉几个版本的前后变化做了分析,并肯定了徐本为弘扬人文精神做的改变。[14]黄昌勇的《人文尺度的确认——20年来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巡礼》系统的分析了徐中玉1981年、1988年、1996年主编的三个不同版本《大学语文》的特点及编写体例的变化,提出了徐版对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的确立的论点。[15]郭迺亮、王世鸿的《谈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新编<大学语文>的编写问题——兼谈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也以徐中玉版大学语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编写、选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16]陈璐、易彬的《从六十多年前的一次争论看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议分析大学语文在选文、教学目标、教材编写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特别对陈洪本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编写思路给予了肯定。[17]迟宝东的《一套理念先进,易教便学的好教材》,从陈洪本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文、体例及其版式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该教材的与众不同之处,肯定了陈洪本教材的价值。[18]姚道武的《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中肯定了陈洪本在选文中强化现当代作品的做法。[19]林岩的《经典与非经典——兼论两种类型大学语文教材》,认为陈洪本在确定入选的篇目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文章,有意识的淡化了文学作品的政治性,凸显了作品的审美特性。[20]陈志伟的《浑金璞玉需雕琢——评王步高本大学语文》,以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研究对象,从体例、选篇等几方面进行评述,分析了王步高本的优缺点。[21]田兆耀的《对大学语文教材的认识与思考》,分析了徐中玉版教材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王步高版本的编写特点,指出两个版本彼此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22]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语文教材做了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的思路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特点的学科。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特点和课程目标的分析,探讨大学语文教材如何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以及大学语文教材具有的功能。然后对陈洪本、王步高本、徐中玉通用本及徐中玉自考本这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在编写模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与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相结合,分析各种教材存在的优缺点,最后进行总结,为今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方法有:

  (1)例证法,列举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本课题在论述四种《大学语文》教材各自的特点时直接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分析教材的结构类型时列举了以文体、文学史、人文精神等结构组织教材内容的例子。

  (2)比较法,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力求找出符合客观结论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对四种代表性《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纵横比较,从教材编写的结构类型、内容体系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各种教材编写中的特点。例如在分析教材结构类型时将四种教材不同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各种类型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探讨如何在教材编写中突破以往的结构模式,尝试使用新的结构类型。

  (3)内容分析法,是对确切的资料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对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做了充分的分析,从中总结出了各种教材编写的结构模式和内容体系的特点。

一、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

  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的课程性质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确大学语文课的课程目标,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

  (一)大学语文课程

  1.课程性质

  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初开设大学语文课是为了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在这门课程中断了几十年后在高校重新恢复时,很多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不会读不会写的问题非常突出。1978年至2004年这一时期,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大学语文更多的侧重于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大学语文担任起了为学生补习语文知识的任务,甚至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语文课程的多项功能可概括为两大类,即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国家教委将大学语文课定为素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虽然是高校所有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语文课却有着更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会鲜明的体现一个国家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而语文教材正是选讲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喜爱的,也是最能让学生接受的,因此语文课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教育的。“1996年徐中玉和齐森华在他们主编的《大学语文》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增强人文精神培养这一观点,人文性教育在大学语文课中得以确立。”[23]2004年10月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以文章审美为载体,达到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同时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4]人文性的提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新理念,也是对语文学科教育的拓展,它包含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确认之后,大学语文教育的重点从工具性上转到了人文性上,甚至忽视了工具性的存在,这种做法违背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规律。作为面向非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出现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而应当充分理解每一方面的特点。

  (1)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表达都离不开相关的语文知识。叶圣陶先生在说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时就指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25]正因为如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语文课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有着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大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可以掌握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方法,提高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为将来在工作实践中阅读各类文章打好基础。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选文的基础上可以学习到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的方法,并通过教材设置的练习题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大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语文知识的介绍。例如:王步高本在诗经单元的附录中有《诗经》的内容及艺术概述,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在先秦散文单元的附录中有先秦散文综述,介绍了先秦散文的分类及主要的作品……在每一个单元的附录中都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的知识做了介绍,这些知识比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更为深入和广泛,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因此,学生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

  (2)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以我国历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为主,通过对这些选文的学习和感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追求,是对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向往,同时它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寓于了伦理道德规范,也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人们立身处世的一种规范。当代大学生由于在成长中受到了家人过多的呵护,缺乏独立性,同时他们又要面对升学、就业等激烈的竞争,往往就会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以至于出现犯罪、自杀等事件。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大学语文课在此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选进大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引导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诗句中,学生会受到奋发向上的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立身处世的方法……大学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忧患意识;正直刚强的个性尊严;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友善的仁爱品德。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3)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美的课程,它具有语言美、形象美、人性美等多方面的特点。

  教材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历代优秀的典范文章,这些选文从文章本身来说就是美的。在语言运用上或者慷慨激昂,令人振奋;或者娓娓道来,感情真挚;或者幽默诙谐,生动形象,读这些文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阅读,读者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文章语言创造的形象美: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河流、开阔的草原、满天的繁星,以及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这些美的形象都可以通过阅读作品来感受。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的美学元素。

  审美是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它通过教师对选文的讲授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验生命的美好。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美,才能学会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心理。所以,大学语文课的审美性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综合课程,它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由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6]所以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主要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1)提高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在徐中玉通用本的出版前言中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7]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正确的运用语文知识。例如:不写错别字,不发错字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掌握基本的文学和文化常识,在阅读中正确理解文章思想等,这些要求都与学生日常积累的语文知识有关。尽管在中小学一直学习语文课,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升学考试,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注重的是对与考试有关的语文知识的记忆。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对于运用也多限于应付考试。

  而大学语文要做的是把语文知识系统化,把学生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用于平时的说话、写作、阅读。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工作中要求的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大学就要让他们打好基础。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运用学习过的语文知识。

  (2)培养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要求它是一门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人文学科,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徐中玉通用本在“关于本书的编写说明”中写到:“本书是为全日制高校各类各系科大学生培育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和提高本国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而编写的通用教材,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在弘扬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8]陈洪本在“编写说明”中写:“本教材编写中的主要思路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广义而言,也包括好诗、好词、好译文)的欣赏和体味来提高语文能力,着眼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的营造。”[29]王步高本在“前言”中对大学生朋友说这本教材:“一是帮助读者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读者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和老师,敢于独立思考;四是方便自学;五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0]徐中玉自考本在“编写说明”中说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仍然是精选美文,通过阅读、分析、欣赏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借助典范效应来启发、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精神素养、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31]从这四种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强调的思想来看它们都把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的教学都希望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和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这也是大学语文课现在日益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四种教材又各有侧重:徐中玉通用本力求用典范的选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陈洪本以精巧的构思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王步高本偏重于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知识技能提高的培养。徐中玉自考本强调对精选美文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优秀教材的编写不能离开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也无法绕开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以此为据。

  (二)大学语文教材

  1.教材的功能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认识语文教材的功能不仅可以指导教材编写的工作,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在当代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语文已经向更多的领域和学科渗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刘淼认为:“语文教材把培养语文能力当作是自己的基本功能指向和教材编辑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32]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33]教材中的选文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最好材料,学生通过对教材选文的阅读理解,可以学习口语表达和写作的方法,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全面的语文能力。例如,学生学习了古诗,就会知道关于诗歌对仗、押韵的知识,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就可以运用;课文读得多了,就知道怎么区别多音多义字,写的时候不写错别字。这是语文教材的功能之一。

  (2)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育德功能,它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材最突出的德育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选进教材的课文大多都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离骚》、《苏武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选文,表现出了主人公强烈的爱国热情,阅读这样的选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的精神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教材中精美的选文,可以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语文教材有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教育的功能。大量的选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金岳霖先生》、《渐》等这样一些选文,从一些细小的地方描绘出了学者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是非常有益的,主人公的理想和精神也会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的榜样。

  此外,语文教材还有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功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怎样正确的处理,在选文中也给了提示。很多选文直接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中华几千年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描述。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妹之间、夫妻之间、君臣之间等该如何相处,在教材的选文中都给出了答案。

  (3)培养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自然界的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有表现人性的忠肝义胆、美丽善良、舍生取义……在语文教材中集中了方方面面的美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提高美育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江则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写月则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鱼、雁、海雾,而又舍去具体描摹,五光十色,合成一片奇锦,由众多意象融织成完整诗境。”[34]这样的描写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体会到诗中美的意境,体会到审美的过程。在《西湖七月半》通过作者的描述,给读者展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及西湖美丽的风光。这些是自然景物的美。《诗经》中表现的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论语》、《孟子》中积极入世、仁爱天下的思想等则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美。有了丰富的美的元素,学生就能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审美的意识,认识到真善美、假恶丑,再通过对选文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比较,反复体会,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领会到作者创造美、鉴赏美的方法。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材这几方面的功能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性质,以此促进教材更好的编写和使用。

  2.教材的结构类型

  1980年大学语文课在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教材也经过了一次次的改版和修订,在编写上形成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类型:

  (1)文体结构模式

  以文体为划分的标准设置单元是语文教材在编写时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模式。通常教材会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分类进行单元编排。例如,徐中玉自考本在编写时就把选文分为散文、诗歌和小说三大部分,在每部分之后分别对记叙文的写作、诗歌的抒情方法和小说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这种结构由于将某一种文体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尤其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学习的是同一种文体难免会有枯燥的感觉,并且学生对于不同的文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例如,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就会感觉乏味,而又要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议论文就难免会对议论文产生抵触的情绪;相反,对于小说单元的学习则会有较大的兴趣。

  (2)文学史结构模式

  文学史结构模式和文体结构模式一样,也是一种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它通常按照文学史的划分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集中在一个单元中学习。例如,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和王步高本《大学语文》都是以文学史的结构模式编写的。

  其中《大学国文》共七章,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分,每章又以历史概论、文学概论、国文选读和专题论述四部分组成。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35]王步高本一共是四十一个单元,从诗经开始,有先秦、汉魏六朝、初唐、中唐、晚唐、北宋、南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品,在各时期中又按文体进行了作品的归类,并且把李白、杜甫等这样的大家作品单独编成一个单元,在后面还把古代、现代、当代的一些名家名作按文体进行了划分。

  这种结构模式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化,有助与学生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文学运动等知识的了解。

  (3)人文精神结构模式

  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出发,徐中玉在教材编写中打破了文体结构模式、文学史结构模式等常见的编写模式,以人文精神贯穿教材,用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徐中玉通用本共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词概括。这种结构模式主题突出、中心明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除了徐中玉通用本外,由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也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大学新语文》分十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也用一个主题词立章,依次是:青春、大学、仁爱、情恋、自由、良知、敬畏、乡愁、记忆、英雄、坚忍、希望、自我审视、反讽、诗意、自然。每个单元在选文之后有编者点击、圆桌议题和阅读链接三个部分,以此来达到深化主题,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目的。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有所帮助的。

  (4)专题结构模式

  由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对大学语文做了“高等”的教学定位,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讲解选文的模式,采用专题的模式。教材共有二十五个专题,分别为:《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离骚》与骚体传统;《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论语》、《孟子》与儒学;老、庄与道家文化;《史记》、《汉书》与史传传统;赋与骈文;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李杜与唐诗;“豪放”、“婉约”说宋词;《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唐宋八大家与古代散文;传奇、话本与章回小说;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孙子兵法》与古代军事文化;《红楼梦》的意蕴;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乾嘉学派与“小学”考证;王国维及其《人间词话》;鲁迅的《呐喊》与《彷徨》;新诗的发生与发展;现代小说的特质与流脉;现代散文的文体格局;《哈姆雷特》与莎剧的中文译介;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

  这种结构模式主题突出,专业性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文化,启迪思想,提高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36]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

  (5)文体与题材相结合的结构模式

  陈洪本大学语文教材在结构的安排上共分为: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西文汉译四个部分。在每个部分中又把题材相近的文章分为一组,编者在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指出:“全书从语言类别的角度分为四个部分: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词、歌,外国作品的中文翻译。每部分中,再以题材与文体的大致类别,分为若干组。”[37]例如,在诗歌这个单元中共选了21首古今诗歌,然后将《现象七十二变》、《萧红墓畔口占》、《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北方》四首现当代诗歌列为一组;将《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二首)都是描写爱情的诗歌列为一组。这种编写模式把文学史、文体等划分标准综合到一起,在结构安排上显得更加灵活、自由。

  以上几种教材的结构类型各具优缺点,但无论哪种类型都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二、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之异同

  教材模式“是指教材的构成要素及构成系统。”[38]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由导读、选文、注释、评论、思考与练习等几大部分构成,在编排上不同的教材再按照编者不同的思路组织单元内容。

  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39]徐中玉通用本、徐中玉自考本、陈洪本、王步高本这四种《大学语文》教材是大学语文优秀教材的代表,对这四种教材的构成要素及构成系统进行比较,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无论是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都是有益的。

  (一)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1.文体结构的徐中玉自考本

  文体结构类型早在古代文章的编写中就出现过。例如,清代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作品为主,其前后还选入了各朝代知名作家的文章。全书共74卷文,收作品700多篇,按照文体分为十三类,分别是: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这是典型的文体结构类型。此外,一些文学作品选在编纂时也使用了文体结构类型。例如,由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是以文体标准划分结构的。比如,在元代部分将选入的作品分为诗歌、散文、戏曲、散曲四个部分;在元代部分将选入的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散曲五个部分。由此可见,文体结构类型是一种常用的编写模式。

  这种编写模式也成为了语文教材编写中经常采用的模式。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大致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应用文,这种结构是在一个单元集中编排一种文体的选文。

  徐中玉自考本在单元设置上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教材把52篇选文按照文体分成三个单元,分别是:散文、诗歌和小说。其中,散文选入文章27篇:《寡人之于国也》、《秋水》(节选)、《五代史伶官传序》、《论毅力》、《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容忍与自由》、《咬文嚼字》、《吃饭》、《我的世界观》、《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冯谖客孟尝君》、《垓下之围》、《张中丞传后叙》、《种树郭橐驼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赤壁赋》、《先妣事略》、《马伶传》、《西湖七月半》、《秋夜》、《香市》、《爱尔克的灯光》、《纪念傅雷》、《哭小弟》、《都江堰》、《我与天坛》、《蚂蚁大战》,在这一单元后有《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和《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两篇语文知识文章。诗歌选入18篇:《蒹葭》、《湘夫人》、《陌上桑》、《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秋兴八首》(其一)、《长恨歌》、《早雁》、《虞美人》(春江秋月何时了)、《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声声慢》(寻寻觅觅)、《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句话》、《再别康桥》、《雨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愿是一条急流》,这个单元的结尾讲了《诗歌的抒情方法》。小说共选入7篇:《婴宁》、《宝黛吵架》、《断魂枪》、《哦,香雪》、《金鲤鱼的百裥裙》、《苦恼》、《麦琪的礼物》,单元的结尾是《小说的艺术特点》。

  以文体划分单元这种模式是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徐中玉自考本也采用这种单元划分法,这与教材所面对的对象和目的是分不开的。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阅读者大多都是要参加自考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初高中语文教材传统的文体分类更加熟悉,这样的编排有助于他们复习备考。

  2.文学史结构的王步高本

  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编纂书籍,同样在古代就有了。例如,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将全书分为十二卷,分别为:卷一,周文;卷二,周文;卷三,周文;卷四,秦文;卷五,汉文;卷六,汉文;卷七,六朝唐文;卷八,唐文;卷九,唐宋文;卷十,宋文;卷十一,宋文;卷十二,明文。这种结构模式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也经常采用。

  王步高本在结构安排上基本就是以文学史的发展为序组织教材结构的。教材选文共128篇,分为四十一个单元,分别是:诗经、先秦散文、屈宋、秦汉文、汉魏诗、汉魏六朝赋、六朝文、六朝诗、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上)、北宋诗、宋代散文、北宋词(下)、李清照及南宋前期词、陆游及南宋诗、辛弃疾及南宋词、金元诗词、元曲、明清散文、明清戏曲、明清诗词、古代文言小说、古代白话小说、现代散文(上)、现代散文(下)、现代小说(上)、现代小说(中)、现代小说(下)、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每个单元选文在1-5篇不等。在各单元选文之后都有一个附录,主要介绍与该单元选文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诗经这一单元选入了《卫风·伯兮》、《王风·黍离》、《小雅·采薇》三首诗歌,在附录中介绍了兵祸战乱诗词和《诗经》的内容及艺术概述;在李白单元选入了《梁甫吟》、《关山月》、《远别离》、《赠孟浩然》四首诗,在附录中介绍了咏别绪离情诗词和李白诗综论。

  王步高本在编排上除了整个的结构是按照文学史划分外,还把每个时期的作品按照文体做了划分,比如,六朝诗和六朝文,唐代散文和唐诗,明清散文、明清戏曲和明清诗词、现代散文和现代小说等。这种结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脉络清晰,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对文学史的了解,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发展史的一次梳理。

  3.人文精神结构的徐中玉通用本

  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是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作为标准选择和组织选文,把几篇中心相近的作品放到一个主题之下。“之所以产生新的模式,其实标志了20年来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以及它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的认识深化以及在探讨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定位等问题上,理论界有了更为明晰和更为科学理性的总结和认识。”[40]徐中玉通用本就是以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的编写的。

  徐中玉通用本选文共66篇,分为十二个单元: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任务风神、咏史怀古、写景游记、论学品艺,每个单元由4-6篇选文组成。这种结构模式希望达到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目的。例如,在心怀天下一单元中,选了5篇作品,分别是:《北征》、《五代史伶官传序》、《水龙吟》、《赞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文学史上分《北征》、《五代史伶官传序》和《水龙吟》属于古代文学;《赞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属于现当代文学;从文体上分《北征》是五言古体诗,《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水龙吟》是一首词,《赞美》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是新体诗。这5篇作品虽然不同时期、不同文体,但是都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强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心怀天下的气魄。通过对这一组选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爱国的感情有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也正是大学语文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又例如,在爱情婚姻单元中选入了:《湘夫人》、《长恨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临江仙》、《圆圆曲》、《菉竹山房》六篇作品,这些作品都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对爱人的执着和忠诚。虽然作品中也有一些哀伤情绪的流露,但最终表达的还是对爱情的真诚。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现代爱情、现代家庭的新道德、新理念。”[41]

  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是对语文教材传统的文体模式和文学史模式的突破,它是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可以说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文体与题材相结合的陈洪本

  陈洪本共选入67篇作品,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西文汉译,同时在每个单元里,又将选文按照题材来分组。例如,在现代文单元共选了26篇作品,又把这26篇作品分为12组。其中《女孩子的花》和《天才梦》两篇选文为一组,它们都是由著名的女作家写的描写女性心理的作品;《专家与通人》和《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为一组,都是以大学生自身发展为题材的作品。诗歌则是把古体诗和现代诗都放到了一个单元,但在分组时也进行了区分,如把《现象七十二变》、《萧红墓畔口占》、《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北方》分为一组;《诗经·秦风·蒹葭》、《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春江花月夜》为一组;《蝶恋花》、《踏莎行》、《声声慢》为一组。这种结构在文体上大致以文和诗歌作为划分的依据,文的部分将现代文和古代文分开,而在诗歌中并没有将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分开。

  (二)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和课程目标确定的。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会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即选文、导读、知识、思考与练习。

  1.选文系统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把范文作为教材主体并形成独立的系统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的鲜明特点。范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42]在对选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模仿选文写作的方法,可以学习如何准确的使用语言,还能得到精神和文化的熏陶。叶圣陶先生在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中认为,语文教材是个凭借,是例子,而不是终点。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例子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他认为,如果杂乱的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都是国文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不如选定目标来读。可见,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徐中玉自考本、徐中玉通用本、王步高本、陈洪本这四种教材选取了古今文学中的精品,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些选文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王步高本中的选文《定风波》,通过这篇选文,学生首先可以了解到什么是词,词的形式是什么样的等一些语文知识;然后通过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学习到在面对人生道路的复杂、艰辛时应该采取一种泰然自若的正确态度。徐中玉通用本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通过学习选文,学生可以体会散文的写作方法,复习对偶、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同时体会远离家乡那种剪不断的乡愁和对祖国的思念及浓浓的爱。这是语文教材的选文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时独特的优势。

  然而,这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除了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而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饱含者深刻的人文底蕴,因此在选文中,古典文学的数量占了较大的比例。徐中玉自考本中共52篇选文,其中古典文学有27篇,约占选文的52%;徐中玉通用本中共有选文66篇,古典文学有46篇,约占全部选文的70%;王步高本中有选文128篇,古典文学有105篇,占到了选文的82%;陈洪本共有选文67篇,古典文学有32篇,约占选文的48%,是四种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比重最小的。古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选进大学语文教材的都是经受了千百年的检验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可是这些作品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第一,给学生学习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大学语文是面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这些学生很多是理工科的,他们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是很有限的,面对大量的古代文,在学习上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课,要求教师在讲解中注重从整体上把握选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选文的蕴含的思想性。可是,如果连选文中字词句的意思都无法理解,又如何理解思想呢?因此教师还要花时间来疏通字词,这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或是感觉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例如,徐中玉通用本和王步高本中都选入了《诗经·采薇》。《采薇》全诗共六节,每节四句,每句八字,两种教材对全诗都各做了32个注释。尽管这首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缺乏时代感。古典文学中的典范文章产生的时代距离现在都在千百年间,致使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时有明显的距离感。首先,他们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很难了解;其次,他们对作品中描写的心理很难体会。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很多感情无法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除了注重典范性外,还应该注意时代性。

  大学语文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这就要求选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应该是多样的。

  从选文的数量上来说,王步高本占了绝对的优势,教材共有128篇选文,“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43]王步高本选了几乎超过其它三种教材选文数量一倍的作品,在于他本人一直强调的“多元与开放”的思维,大量的选文不但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而且给教师讲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该教材中没有选入外国作家的作品,编者在教材的前言中解释这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同学们已具备差不多四级乃至六级英语水平,可以读一些浅显的外文原著了,用不求甚解的办法去读,文学修养、英语水平都能有所提高。二是本书实行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单选几篇外国文学作品,与全书体例迥然不同。”[44]其实,大学语文课有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的目的,介绍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给学生还是有必要的。

  从内容来说,陈洪本的选文内容要丰富于另外三种教材。有傅雷的《家书二则》,有介绍民间艺术的《秦腔》,有幽默的寓言故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为报刊写的短评《个狗主义》,有鲁迅散文《复仇》,有记录了中国教育史重要事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有流传百世的《兰亭集序》、《楚辞·渔父》,还有国外几位著名演讲家的演讲词……这些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更多的东西。

  徐中玉通用本和自考本,在选文上也都涵括了古今中外,但仍旧以古代文学作品居多,选文也很好的体现了编者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由于受到每单元主题的限制,选文在丰富性上比较于王步高本和陈洪本还有欠缺。

  2.导读系统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导读系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而设置的。导读系统的内容包括对选文的注释、阅读提示、点评及插图等。徐中玉自考本、徐中玉通用本、王步高本、陈洪本四种教材中的导读系统都各有特点。在这四种教材中都选入了《长恨歌》,下面就以《长恨歌》为例来分析这四种教材中导读系统的特点。

  (1)徐中玉自考本的导读

  在《长恨歌》中,该教材的导读包括作者简介、注释和提示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作者简介]里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参加过“新乐府运动”,他的诗作平易晓畅的艺术特色,以及存诗近三千首的《白氏长庆集》。[注释]共有68个,对《长恨歌》文题也做了注释,交待了白居易写作该诗的缘起;然后对诗中的一些典故、难理解的字词一一做了注释。[提示]首先是对该诗结构的分析,全诗四段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然后分析了全诗如何体现了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的主旨;接着从细节分析了诗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最后总结了该诗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些特色。

  这个导读对于复习自考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恰当的,既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又可以结合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还能通过提示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它在难度上低于大学本科的教材,而对于学生自学又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为自学的考生提供了方便,应该说达到了教材编写的目的。

  (2)徐中玉通用本的导读

  通用本中的导读包括作者简介、注释、提示和辑评四个部分。或许是因为这与自考本都属于同一编者的缘故,在《长恨歌》中[作者简介]、[注释]部分的内容与自考本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通用本的注释中少了对“方士”的注解,所以共有67个注释。由于该教材面对的是大学本科生,要达到的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提示]上对该诗的分析更为深入一些,加强了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突出了李、杨二人感情的真挚;在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上,也比自考本细致,点明了对偶、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此外,增加了[辑评]这一部分,在[辑评]中收录了唐汝询、周珽、宋徵璧、黄周星、沈德潜、赵翼、高步瀛七人对《长恨歌》的评价,肯定了该诗的价值。

  (3)王步高本的导读

  王步高本的导读包括作者简介、集评、注释、汇评、附录、参考书目、中小学已学篇目等部分。在《长恨歌》中,教材在[作者简介]中只是简单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相对于前面两种教材来说更加简单。[集评]中选了蔡绦、蔡居厚、胡仔、周必大、王若虚、王世贞、田同之、乔亿、李调元、方南堂十人的评论,主要是对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的评价。在[汇评]里列出了纪昀、赵翼、高步瀛、刘铁冷四人对《长恨歌》的评价,其中刘铁冷从诗歌押韵的角度对该诗做了评价。[赏析]与前两种教材中的提示相似,对诗歌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附录]则由四个部分组成:附录一,备选课文,选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诗;附录二,中唐诗选(下),选了7首中唐时期的诗歌,既有白居易的诗歌也有其他作者的诗歌;附录三,爱情诗词,共选了14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著名诗词,如《相思》、《玉楼春》、《南歌子》等;附录四,白居易诗及其研究综述,是对白居易诗歌思想及艺术价值的集中论述。[参考书目]中列出了8本有关白居易诗歌研究的参考书目录。[中小学已学篇目]则列出了在中小学已经学过的白居易的篇目。[注释]共有72个,与前两种教材有所不同,没有采用尾注的方法,而是在每页都进行了脚注。这个导读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基本的作者简介、阅读赏析,还收录了一些作家对作品的评价,在学生学习选文的同时,还了解到与诗歌相关的一些文学评论,扩展了视野,这对学生自学是非常有帮助的。附录的内容更是扩大了教材的信息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列出参考书目增加了教材的科学性,也为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了依据。

  (4)陈洪本的导读

  陈洪本的导读由引言、聚焦、注释、作者简介、导读、平行阅读及插图等内容组成。在[引言]里,用一段简短的话引出选文,如简单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引出了《长恨歌》。[聚焦]一般放在每篇选文开头页边的位置,用一两句话来概括阅读选文的重点,揭示出选文阅读的兴奋点。《长恨歌》的聚焦是:长篇叙事名诗,古今第一。帝王后妃之爱,如何评价?由此,提示该诗在阅读中要思考的问题。对选文的[注释],该教材是四种教材中最少的,共有35个注释。[作者简介]里同样简单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导读]与前面教材的提示和赏析类似,也是对《长恨歌》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做了分析。[平行阅读]里选了两篇与《长恨歌》同一题材的作品:白居易的《胡旋女》和李商隐的《马嵬》(选一),这与王步高本中附录三的内容相似。由于该教材采用的是彩色印刷,因此教材中的[引言]和[作者简介]基本都加上了彩色的底色,尤其是在作者简介中,加上了作者的头像,在选文中也配上了彩色的插图,给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也有助于对选文的理解。编者编写教材时强调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安排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知识系统

  语文知识是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以及文学和文章知识。徐中玉自考本、徐中玉通用本、王步高本、陈洪本四种教材对这些知识的介绍有的是与教材选文相结合的,有的做了单独的编排。

  例如,在徐中玉通用本和陈洪本中,没有单独的章节来讲解语文知识,而是把相关的文学知识、语音词汇知识等融合在了选文的阅读提示、注释及评论中。这种编排使单纯的知识与具体的选文联系到了一起,既避免了知识学习中的枯燥又加强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在选文的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

  在徐中玉自考本和王步高本中,除了在选文的学习中融入知识的学习外,还在教材中专门编写了相关的知识章节。例如,徐中玉自考本中有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抒情方法、小说的艺术特点等篇章,系统的介绍了相关的文体知识与写作知识。王步高本中则在附录中结合该部分的选文特点介绍相关的知识,如在元曲部分,选文是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附录中有金元散曲选和元代杂剧、散曲综述的相关介绍,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在古代文言部分,则附录了文言小说综述,介绍了文言小说的概念、发展过程、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小说。这种以专门章节介绍语文知识的形式对语文知识的介绍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入,可以促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某一种知识内容。无论哪种形式,应该说大学语文教材都对语文知识做了介绍,体现了大学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4.思考与练习系统

  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创新的能力,对语文知识正确运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的讲解外,还需要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练习,通过实践来提高。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部分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设置的。还是以《长恨歌》为例,四种《大学语文》教材都编写了思考与练习。

  其中徐中玉自考本在[思考与练习]中结合选文提出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有人认为是歌颂爱情,有人认为是讽刺与爱情的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二、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深情?其中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和修辞手法?三、分析第四段中杨贵妃的心理活动。

  徐中玉通用本在[思考与练习]中,问题的设置有了变化,一共提出四个问题,除第一题与自考本相同外,另外三个问题分别是:二、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三、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四、唐玄宗当然也有人之常情,但他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果真能真挚深刻到此诗所写的程度吗?如果说其中有虚构,那为什么历来的读者对此诗津津乐道、备加赞赏?试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王步高本中的[思考与练习],结合《长恨歌》提出了二个问题:一、有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爱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对他们骄奢淫逸的讽刺,你的看法如何?二、本诗是“元和体”诗的代表作之一,试说明本诗在押韵、格律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陈洪本中则是[思考与讨论],提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一、本篇中对李杨爱情有无批判、讽刺内容?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评论。二、长期以来,对本诗的理解众说纷纭,为什么?三、你认为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句子有哪些?试说明其精彩之处。

  这些问题都在积极的引导着学生的思考,除了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思考选文的主要内容、表现的主题等,还通过问题的提示,促使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与中学语文在教学中通常给学生一个正确答案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也正是大学语文课与中学语文课的不同之处。思考题的提出只是给学生一个引导,而问题又都是开放性的,并不拘泥于一个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优缺点

  1.结构类型的优缺点

  徐中玉自考本是文体结构类型,这种结构模式的优点有:

  (1)便于理解各种文体特点。同一种文体在教材中被集中安排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通过反复的阅读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有关的文体知识。例如,在散文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西湖七月半》、《都江堰》、《香市》、《秋夜》等选文了解叙事、抒情散文的特点,象征、白描等散文写作的手法。

  (2)有利于培养写作能力。各种文体在写作上都有各自的方法和特点,对同一类文体的集中学习对指导写作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对诗歌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诗歌写作的形式、对仗押韵,以及诗歌创作的方法等知识,用以指导写作的实践。

  然而,文体结构类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上存在着缺陷。各个部分中的选文没有统一的主题,例如,徐中玉自考本中,散文部分的27篇作品,有的是描写景物的,有的是怀念亲人的,有的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学习选文,某个主题只是间断出现,不易形成深刻的认识,教材的人文性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所以用文体结构来编写教材的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这种教材的结构模式是要被打破的。

  王步高本是文学史结构类型的,这种结构类型与单单以文体为结构的模式相比具有一些优点:

  (1)划分更细更合理。在徐中玉自考本中,以小说单元为例,既有古代小说又有现代小说,既有文言小说又有白话小说,既有中国小说又有外国小说。而在王步高本中把小说按照古代、现代、当代分别做了归类。此外,唐代诗歌是唐文学鼎盛的代表,王步高本中把唐诗还细分为了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五个部分。这让学生既知道了作品的文体又知道了作品产生的时代,对作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入,查阅也更加方便。

  (2)突出重点。王步高本在以文学史的发展顺序编排时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组成一个单元,突出了重点。例如,把李白、杜甫这两位唐诗的代表人物都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在李白这个单元中选了《梁甫吟》、《关山月》、《远别离》、《赠孟浩然》四首诗。在杜甫这个单元中选了《哀江头》、《赠卫八处士》、《月夜》、《月夜忆舍弟》、《宿府》五首诗。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

  但是,文学史结构模式由于重视史的顺序,同样存在着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点。例如,在秦汉文这个单元共有二篇选文:《谏逐客书》向秦王说明了纳客与逐客之间的厉害关系;《苏武传》则表现了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差一些。

  徐中玉通用本的人文精神结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文体结构和文学史结构。这种结构类型的优点是:对选文的编排不是根据同一文体,也不是按照同一时期,而是根据作品表现的主题。首先用一个主题词来概括这一单元包括的内容以及主题,然后用4-6篇选文来具体的突出这个主题。这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定位给予了很好的体现,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对这个单元要体现的中心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在一个单元中既有古代文又有现代文,既有诗歌又有小说,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不足的是这种结构类型将语文知识分散到各个选文中进行学习,在对知识的系统性上有所欠缺,这也使得徐中玉通用本偏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有所忽略。

  陈洪本以文体和题材相结合的结构类型实际上是将文体和主题两种结构类型综合到了一起,这种结构类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文体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对同一主题的理解。但是,这种结构类型与前面三种相比在结构上并不十分明确,对于教材的编写来说还需要商榷。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应该根据编者不同的编写理念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种结构作为一个系统的单元首先应该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归入到每个单元中的内容在主题上应该具有一致性或者在体裁上具有一致性,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在教材的编写中,结构类型还应该对传统的模式有所突破,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尝试编写新的模式。

  2.内容体系的优缺点

  (1)教材选文的优缺点

  在四种教材的选文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数量最多。当前,学校的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所以如何处理选文的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矛盾也成了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一个问题。在四种《大学语文》教材中,徐中玉自考本和通用本、王步高本都过多的选入了古代文学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却让学生产生了距离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最少的是陈洪本。该教材在选文时就“充分考虑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着眼于当代性,因而其中既有传统名篇,又有许多新的发掘。”[45]这些选文更适合当前的教学要求。例如,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从体裁来说它是受学生欢迎的寓言故事;从内容来说写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猪,很有特点;从语言来说活泼幽默,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喜欢的元素。同时,这个故事在这个尊重个性发展的时代也会给人很多启示,这样的选文应该说是成功的。在这本教材中还有很多好的选文,如《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秦腔》、《我学国文的经验》、《一个偏见》等。特别是在这本教材中还将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的歌词选了进来,这是对传统选文方式的一种突破,对于“大语文”观的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在文学史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感的文学作品,这些都可以考虑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此外,在选文的内容上,陈洪本的选文内容更为丰富,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作品。而王步高本中没有外国文学的作品,这也是选文上的不足。

  选文作为一本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编者最重视的,四种教材在选文上都各有特点,但是综上所述,在选文的时代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方面陈洪本显得更为突出,他的选文原则值得今后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借鉴。

  (2)导读系统设计的优缺点

  大学语文教材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和编写者编写思想的差异,对教材导读系统的设计也略有差异。

  徐中玉通用本相对于自考本来说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示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和感情的体会为主,课后问题的设置也多了讨论的内容,更具有开放性,最后的辑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自考本是为了学生自学、通过考试编写的,因此注重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王步高本在导读系统中值得一提的是,选文的注释采用了脚注的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方便了学生的阅读,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在当页就能看到注释,不需要翻过好几页再去找。王步高本教材在编写中是以“多元和开放”的思想为指导的,介绍不同文学家的评论,选入不同诗歌作为阅读材料等都体现出了编者有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引入了教材的编写。

  陈洪本则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编写教材的。在教材的各个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不仅用了四色印刷,还配了丰富的插图,在页边以“聚焦”提出阅读的问题。这些新颖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对四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异同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首先应该以课程性质和目标为依据。语文教材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选文、作者介绍、注释、赏析、思考练习等都是教材不可缺少的内容;结构类型的安排更体现着编者对教材编写的理念。通过对四种《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模式上特点的分析,可以为今后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借鉴。

三、对今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的思考

  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的的课程。大学语文教材无疑是承担这些重任的重要载体,一本好教材应该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的编写中可以从教材的结构类型和选文等方面来考虑,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

  (一)结构类型应多样化

  在编写中,教材的结构模式是值得编者研究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一直以文体结构和文学史结构这样的模式为主,从中小学语文教材到大学语文教材基本都习惯采用这样的模式。但是,这样的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已经很难获得较好的效果了。由于在教材结构安排上与中小学教材相似,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采用更多的新颖的结构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创造出新的模式就需要在编写过程中突破思想的束缚。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长期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思想观念上的陈旧,这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很多教材在编写中认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没有根本区别,因此把大学语文当作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要改变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首先就要改变对大学语文的认识,重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上的作用,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清楚它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从更多的角度体会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在已出版的教材中,徐中玉通用本以人文精神为结构的模式和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以专题为结构的模式都是对教材编写模式的成功创新。这些模式除了很好的达到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还与中小学语文教材有所区别,给了教师和学生一种新的感受。

  除了现有的一些结构模式外,在教材编写中还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结构模式。例如,可以在结构的安排上以审美为主线,把各种“美的元素”作为教材的单元结构。这些单元可以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也可以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还可以是喜剧中的欢乐之美、悲剧中的崇高之美。在这些主题之下,选取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来编写教材,始终以美育作为灵魂,在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元素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或者,教材结构的安排还可以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考虑,把语文作为学生对社会认识的一个途径。可以把社会生活中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方面分门别类,在每一类中选取典范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例如,把就业、爱情、人际交往、勤俭、乐于助人、口语表达等作为主题,再在每个主题中选取适合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的模式应该在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以增加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选文应具有多样性

  选文是语文教材的主要部分,课程的性质、教学的目标等都可以通过选文表现出来。语文教材的选文一直以来都是以文质兼美作为标准,但在教材中选文还是存在诸如古文过多,与中学课文重复等问题,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重视选文。

  1.扩大选文范围

  大学语文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而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大学语文是面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很多学生在理解这些古文时产生了困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的解释字词的意思就会没有时间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选文的内涵,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感觉跟中学的语文课没有太大区别,从而失去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而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时要扩大选文的范围。

  首先,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注重文学样式的多样性。在教材中出现最多的是诗词和散文,而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要少一些。大学语文课需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应该把更多的文学样式介绍给学生,在选文时除了诗词、散文外还可以多选一些小说、戏剧,甚至一些访谈、对话也可以作为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如果教材的篇幅有限,则可以采用节选的方式,以点带面,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增加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其次,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应该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大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而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有用,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但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要求我们要打开视野,吸收先进的文化。所以,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中应该扩大选文的时空范围,多选入一些现当代的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此外,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还应扩大学科范围。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而大学语文课又是给除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他们的专业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文的内容应该包括文科与理科,一些好的科技说明文和论文也可以选入教材,让学生可以把语文学习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或者是了解其它专业的相关内容。这样也会给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增加一些兴趣。

  2.体现时代感

  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在“大语文”的视角下,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因此教材的选文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具有时代感。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应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大学生年龄段阅读的优秀作品。这样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带给他们一些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在陈洪本中把罗大佑的歌词《现象七十二变》也选入了教材,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感。

  其次,从选文的对象来看,可以从一些原发报刊中挑选作品。当下有很多报刊是大学生喜欢看的,这些报刊内容显然是具有时代性的,在大学语文教材选文时可以考虑从中选取适合教材编写的作品。例如《青年文摘》、《读者》、《中国青年报》等,这些报刊中有很多美文,篇幅短小,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阅读中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把这样的文章选进教材,可以得到学生更多的认同感,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有更多的话题。

  另外,网络文学作品时下也是众多学生所喜爱的,其中优秀的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言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适当的选取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鉴别优劣,选择好的阅读作品的作用,避免网络对学生成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体现出时代感,通过这样的选文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关注他人,使学生通过阅读产生思考,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3.避免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

  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存在着重复的情况,这也成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例如,《诗经·蒹葭》、《锦瑟》、《五代史伶官传序》、《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选文,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已经出现过,如果到了大学,教师在讲课中没有变化,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把大学语文看做是与中学语文一样,认为这样的学习没有意思,自然就降低了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热情和重视,这也使得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因此,大学语文教材要避免与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篇上的重复。

  由于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来自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那些经典的文章自然成为了教材编写者热衷的选文,这就造成了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较多的情况。据调查:“2005年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本科用124篇)与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0课)的重复率达到了9.7%;与2004年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170课)的重复率为8.1%”[46]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存在着严重的重复。

  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时要扩大选文的范围,增加选文的多样性,以避免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重复,从而也表现出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余  论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课程,它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而教材是学生与课程、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大学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立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语文教材层出不穷的同时,大学语文教材的质量也应该引起重视。目前,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课程性质的不明确;选文中古文偏多、缺乏时代感;与中学教材重复情况严重等,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的教材编写过程中要注意的。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对学习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符合他们兴趣爱好及更具实用价值的教材,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的看法。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包括教材的结构类型和内容体系,涉及到语文教材的单元组织结构、选文、导读、知识、思考练习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又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在以往的编写中多采用文体和文学史结构两种类型,但要达到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这两种结构类型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要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教材的编写在结构模式上就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文体结构和文学史结构模式。徐中玉通用本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指导思想首先采用了人文精神结构的新模式,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有新的结构模式不断出现。例如,以专题编排的结构模式;以汉语语言发展为结构的模式等新的大学语文教材陆续出版,这给今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选文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基本都是以古代文学中的作品为主,这些选文由于大多数是文言文,给学生的学习和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因此,对于教材应该选什么样的作品是教材编写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是具有时代性的,是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的,是要真实的反映社会情况的。只有选取那些既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又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才能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

  此外,面对市场上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师生在选择和使用教材时需要注意:

  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教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好坏,所以教材编写者应该从现有的教材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编写出让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教材。不同结构模式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教材的内容也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材时师生需要对各种教材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综合的对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教材。

  对于要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来说,只能选择考试大纲指定的教材,因为这些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学考试。大纲指定的教材在难度和内容上都是与考试相符合的,所以选用指定教材对通过考试起着极大的作用。徐中玉自考本即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考生在备考时就必须选用该教材。

  在校学生,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语文知识的学习可能是更主要的方面,他们需要加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文素质。因此,选择王步高本和陈洪本较为合适。王步高本整体上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这种模式学生较为熟悉;每单元后还有附录的语文知识介绍,方便学生查阅;同时,王步高本容量较大,可以满足学生课后阅读的需要。陈洪本在选文和版式设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考虑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有丰富的插图,这种教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益的。对于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可以选择徐中玉本、夏中义本等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的教材。通过对选文的整体把握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相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加深对文化的了解。

  总之,同样的一本教材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使用,只有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的优秀教材才能达到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二,在教材的使用上要灵活。在教材的使用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不能完全照搬、照讲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选择重点,并合理的安排教学的顺序。例如,王步高本教材内容丰富,篇目众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无法讲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取舍,讲解一些重点篇目,而其它的选文可以指导学生课后阅读,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的目的之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创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授课方式上也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总之,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适合自身特点的就是好的。

    (本站注:因网页限制,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略。有需要的可以和我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95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