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邵龙青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赜
【时间:2009/8/6 】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 【作者: 东北财经大学文化传播系 邵龙青,关春芳】 【已经浏览3177 次】

  〔摘 要〕本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分析大学语文的困境、原因与出路,阐明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对教材类型、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改革中几种矛盾关系的处理,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定位;教改;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老课题。近年来,相关论文颇多。以全国财经院校语文教学研究会为例,每次年会教师提交的论文多数都是探讨大学语文的教改问题。这证明这一课题十分重要,证明大学语文的困境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也证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多样性以及彻底解决的艰巨性。大学语文课到底应当怎样定位?其教学宗旨、教学内容应当是什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矛盾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深入而切用的探讨。

一、困境、原因与出路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这门课可以追溯到很远。近而言之,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由匡亚明、苏步青先生倡导,首先在部分大学开设。以理工科专家而倡导大学语文,并以其自身体会,现身说法,阐述学文与成才之关系,这比语言文学工作者王婆卖瓜,更有振聋发聩之功。其后,大学语文(文选或写作)如雨后春笋,在高校普遍开设,各种版本的教材亦应运而生。其中,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最为流行,成为很多院校及自考生的通用教材。

  但近几年来,大学语文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正如有的教师撰文所述:学生缺少热情,教师缺乏信心,课程建设缺少支持。有的院校甚至取消或用他课替代大学语文。难道当年匡、苏二先生力主开设大学语文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当今大学语文已无开设的必要了吗?实际情景恰恰相反,与文学边缘化、大学语文弱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很多学生语文知识的贫乏和文化素质的低下令人吃惊。连个启事、假条都写不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连篇累牍的错别字和病句,让人很难想象这些人将来可能跻身于国家公务员的行列。更令人大跌眼镜的一个虽不典型但却发人深思的例子是:复旦大学不久前举行的一次汉语比赛,留学生竟然夺得了最后的冠军。国语知识竞赛,外人却能夺魁,岂非咄咄怪事!

  既然大学生语文水平不容乐观,则理应加倍重视和强化大学语文,但却为什么被弱化,陷于了困境呢?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客观社会方面的,也有主观即课程本身的。客观的因素很多,如: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让社会更加物质化;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学生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网络的冲击(首先,网络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那些痴迷的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其次,网络聊天与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追求快捷与随意的表达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严重退化,许多时尚而极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媒体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对文化素质的漠视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误导作用,许多文化素质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的明星和主持人成了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消费文化、图像社会、技术化、工具化、艺术商品化,导致文学边缘化;整个社会对英语的过分强调;读书时间的进一步萎缩,等等。这种种客观变化,导致大学语文课遭遇虽不应该但却确实被弱化、被边缘化的命运。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处境的困难,还应当从课程本身的弱点找原因。
 
  大学语文,在各高校命运不一,或褒或贬,并不都被弱化或被边缘化。这与教学重心、教材、教法及教师水平有关。前些年的大学语文,从自考教学的偏重于字、词、句、段的分析讲解,考试测评的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等固定模式,到全日制大学语文教学的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千篇一律的三段论“教学法,”以及“工具性语文”这一经年不变的观念,致使大学语文教学严重僵化与滞后。使本来应当生动活泼、充满情感与美感、魅力无限的大学语文课,竟让学生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大学生望而生厌。

  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式死板,教师讲课又缺少艺术性,导致教学效果差,课程不被重视,而逐渐被边缘化。

  课程本身的问题,应当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来解决。课程被扭曲,不应当动摇课程本身的地位。犹如演剧,传统剧目并不错,但有的角本改编不佳,有的演员演技太差,结果把剧演糟了,但不应当因此而动摇传统剧目的地位。只要改编的是善本,演员多下些功夫,是会导演出威武雄壮、生动活泼的好剧来的。

  上述客观原因或主观原因,虽都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原因,但分析地看,边缘化的原因并不是必然被边缘化的理由。或者说,分析的结果又同时提供了大学语文不应当被边缘化的证据。

  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症结,也就找到了出路。

  (一)对于被弱化的客观原因的对策

  大学语文被弱化的种种客观原因是否成立,是否是必然的因而应当肯定的呢?回答是否定的。以就业形势严峻来说,学生多因此而只攻专业课,但近年来用人单位已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选聘人才的重要标准,所以即使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角度为择业而选课,也不应当轻视大学语文课。轻视大学语文的做法,实在是一种短视的错误。大而言之,前述种种客观因素致使人文科学遭到冷落的现象,亟须匡正。众所周知,没有人文科学的支持,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各个行业都难出大师。人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是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和创造自我,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精彩。缺少人文教育,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衰退,导致
整个社会庸俗化。所以文学等人文重点学科被边缘化的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近年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唤醒人们重视人文科学,强化素质教育,这正反映了社会本身存在着要还大学语文以应有地位的客观要求。

  从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科学出发,应当在高校特别是高校管理层中开展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的定位大讨论,纠正各种偏见。社会上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如:(1)通过媒体宣传人文科学的重大意义。在全社会普及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2)对网络、媒体的作用进行利弊两方面的分析,揭示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3)在毕业考核、公务员考试、人才招聘等活动中增加人文科学的考核内容。(4)降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增设汉语水平测试。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表示:目前语言教学要纠正重视外语而削弱本国语的倾向。说明管理层已意识到并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二)对于由课程本身方面被弱化的原因的对策课程本身的原因,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来解决。研究新经验,开拓新思路,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的目标体系,确定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扩大教学效果,应当是使大学语文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

  1.提升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

  近年来不少院校在这方面已有改革的举措。如有的院校提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人文教学”的教育理念,倡导“大学语文文”教学,将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融入教学之中。有的院校将课程内容拓展,开设一些文学和文化专题课,内容涉及文、史、哲、宗教、伦理等。大学语文课一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百花园,采花酿蜜的学生趋之若骛。在这些新课或讲座中,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知识只是浅层次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才是深层次目标。课程内容的纵深拓展,使大学语文课如在山重水复之中,忽见柳暗花明,进入了新天地。笔者曾在第21届全国财经院校语文教学研究年会开幕式上赋诗颂之。诗云:中文毕业到财经,大学语文写作疑路穷。人文万象凭君取,博而能约自在行。表达了对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欣喜之情。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授课水平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外,更与教师水平有关。并非基础课就不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年如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名家,都教过“大一国文”,因为那时越是基础课越受到重视,所以常常由资深教授来讲课。当北大林庚教授在讲坛上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讲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时候,学生们实实在在地被感动了,体验到了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同样是《应用写作》挂牌课,有的教室座无虚席,人满为患;有的教室廖如晨星,门可罗雀。文学,可以因语言大师之精彩演讲而微妙感人,也会因浅薄者之枯躁说教而味同嚼蜡;写作,可以因文心雕龙之警辟宏论而“体大思精”,也会因泛泛无物的空洞玄论而黯然无光。实际上大学语文课要求教师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博学多才,文思敏捷,情操高尚,审美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丰富的史、哲知识,既作经师,更作人师。教学实践证明,不同水平的的教师,即使采用同样的教材,教学效果也往往是相形见绌,甚至天差地远。因此,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授课水平,是解决课程本身被弱化的原因的一剂良药。

二、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应当怎样定位?这要由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来决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简要地说,它应当包括以下4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1)提高语言文字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基本工具); (2)提高作品鉴赏能力,继承传统文化精髓(文学修养); (3)培养人文素质,提升精神文明(综合文化素质); (4)提高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落实到表达应用,体现为效果)。上述内容之间是进层关系,合起来可简括为:综合语文素养。

  与上述4个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应当是: (1)工具课; (2)基础课; (3)人文素质课; (4)应用型实践课。

  上述目标,可以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和写作训练来达到。作品必须精选。北大教授钱理群在谈到编写大学语文时说过: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和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呼吸到高山之顶的新鲜空气。精选的作品要广博,涵盖人文科学各种相关内容。讲授和学习要兼顾上述4个方面,尤其要侧重第2、3、4个方面,而不只是第1个方面。

  关于第2、3条,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编写说明》有恰当的阐述:“所选的作品,总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导引和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可是,徐在编写中选文受到篇幅限制,难以贯彻初衷。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又忽视了第2、3、4条,只侧重于语文知识点的考核,教学重心放在了第1条。结果使大学语文变得很“落魄”,这是课程定位不明,教学重心偏误的后果。

  关于第3条,即提高人文素养,内容极其广博,旧式文选型大学语文,难以完成这一目标。改革的新思路之一,是开拓新域。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为例,结合文选内容,可以开设专题,联系文学史中的相关作品,在讲授中渗透、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如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穷则思变的自强精神,宽厚仁慈的包容精神,心忧天下的英雄襟怀,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等,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铸就新时代大学生的精英灵魂。作品讲授,不是局限于一篇作品,而是以文学史为纵的背景,以专题为横的主线,将相关作品串联融通,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人文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广度。这样,大学语文课就不仅是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要向他们展现的是整个审美的世界,指明的是一种鲜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给予他们的是能助其“精神成人”的人文精神。

  总之,彻底摆脱文选型旧模式,抓住专题性文学课题的框架,以科学思辩与审美唤醒为切入点,拓展内容上的人文深度与广度,通过理性教育与形象教育的手段,开启大学生“精神成人”之门,驶入加速提升综合文化素质的快车道,应当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教改新思路。

  须要提及的是,大学语文课内容的“博”,要与“约”相统一。我的前述诗句“人文万象凭君取,博而能约自在行”表达了这一观点。博与约,是改革创新时要兼顾到的。即是说,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广博,社会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古今中外,诗文辞赋,姹紫嫣红。头绪虽多,以人文为本,大而得当,以精神成人为标的。约,就是拓展之后,要回归到自己的领地。因为大学语文如果扩展为广袤无垠的人文课,性质就变了。人文包罗万象,乃是众课之务,文史哲诸课皆有份,不独大学语文一家所能独揽。将大学语文拓展为文史哲法经美艺,放而不收,博而不约,就失去了自己本色。犹如攻城略地,占他地而失本土,把根据地丢了,而别的领地是不能长久占据的。大学语文失去了自身个性,就不复有大学语文,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失去自身存在的的理由和根据,最后退出教学舞台。实际上某些院校的开拓性课程,也已不叫大学语文,而叫文化概论、×××讲座之类,即连名称也取消了。其实改课换名,并不能完成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所以如何博而不离其宗,如何博而能约,值得研究。这一点实际上也不难做到。浅而论之,犹如中学语文讲课文,其主题思想不能不涉及相关学科一样,大学语文讲“老子”、“孙子”,不能不涉及哲学、军事学,但要与哲学课、军事学课有别。在博达之后,最终要归结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归结到思想感情与写作特色的完美融合,归结到高尚的审美情趣,归结到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这样方不失本课特色,而起到并完成只有本课才能承担的培养语文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核心目标和任务。

三、教材类型、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材类型受制于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前期大学语文教材的通常体例是:以文体为纲,分诗、词、散文、小说、戏曲,各列若干名篇。在大学语文教改的实践中,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新近出版的大学语文类型繁多,且多所革新和创意。如《大学人文》,分为“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大本,选文与评论的新度和广度,前所未见。只是选文过多,难以卒读,且很多篇目思辩精神可钦,文学色彩不足。外研社的〈大学语文〉(2005年版)分为“通古今之变”、“乡土中国”、“养浩然之气”、“人间世”、“道法自然”等作品栏目,可资不同形式的专题型教学参考使用。只是由于缺乏‘史‘的框架背景,未免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性。复旦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及名篇欣赏〉,以文体为纲,以文学史为线,有一定系统性,但又受到史的限制,不能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内容境界不够廓大。如何以“点”串“线”,以“点”带“面”,既勾勒中国文学史的大体轮廓,显示其系统性,又能聚焦于某个时代的精华,展示其传世的奇绩,同时兼顾外国文学及其他,像李克先生创建的“史图”那样,解决时空合一的问题,是大学语文教材创新的一个高难课题。

  教学方式除采取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多样化,如采用板块式或模块式教学,以及采用单元式、套餐式、专题式等方式开设大学语文系列课程或读写系列课程。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越是愉快的教育越是有效果的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二者各有千秋,可结合交替使用。

  1.选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图片甚至影视资料来弥补单纯的语言文字讲解的不足,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而习惯了电视与网络的当代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授课方式。但课件的制作不应当是教案的简单的电脑输入,而应当下一番功夫,把传统的教案与大量的图片以及视频、音频文件精心地编辑成有机的整体。

  2.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应强调传统教学方式对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多媒体课件等只是教辅工具,不能替代师生间的心灵对话。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某些优势是多媒体无法达到的。如师生的交流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边巡视边讲课,可以随时提问,组织学生探讨,根据学生的反馈改变讲课思路与讲课技巧。很明显,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3.几种具体实用的教学方法

  (1)例文教学法。例文提供的感性素材能帮助学生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符合认识规律,文选和写作都可采用此法,可惜此法未能普遍采用和贯彻到底。例文的选择亦直接影响此法的效果,一般应以简短、新颖、典型为选文标准。陈年老货很难引起研讨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对典型的例文作回溯推理,分析产生制作该文的背景、前提、疑难问题、素材等,把这些整理为已知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进行研究,拟定对策,并写出相应的文章,这是案例教学出题的简易方法。此法便于教师提问、批阅和评改。案例教学法增加了写作练习的深度和难度,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很大。

  (3)讨论式教学。讨论,是发挥集体学习优势的方法。古人就有“切磋琢磨”的学习法。讨论的极端形式是辩论,尤其是设正反辩题,让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论战,最能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此法既可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可练习口才和反应能力。通过讨论,通过对立意见的冲突,学生获得的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会深刻得多。

  (4)情景(角色)模拟教学。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进入角色,进行演习,所得的体会与经验,与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感受和体会迥然不同。

  (5)示范或示错法教学。病句正误对比,语法修辞逻辑的正误对比,印象最深。知道了不应该怎样写,然后才知道了应该怎样写。这是鲁迅当年提出的作文学习法,对学习应用写作也很有实效。

四、正确处理几种对立统一关系

  (一)大学语文与其他人文素质课

  1998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文学居首位,说明大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理由很简单,因为语文(语言、文学、文章)本身正是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它承载着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人文内容,它也最关注人的精神和灵魂。

  大学语文的优势之一是它的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它所选的文学作品,内容反映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心理等,可谓包罗万象,无远不及。所以不少教师撰文,强调大学语文课在综合素质教育中之作用。如论文《儒道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论德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寓美育于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与心理素质培养》等等。总之,大学语文内容的综合性是其他课程不能相提并论的。

  当然,大学语文也不能包打天下,取代其他人文素质课程,更不能等同人文科学。人文思想是精神范畴,不是学科概念。人文和语文范畴不同,虽然殊途同归,但内涵外延不同,不能互相取代。

  大学语文课除了综合性外,还有实践性、工具性、基础性等特点和优势。工具性的特征尤为明显,语文是工具,小学即开始学,犹如数学一样。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这一点使它又远比数学重要。如果将人的知识结构喻为金字塔,那么语文就是金字塔的地基和底座,是基础中的基础,人文中的人文。语文教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体知识,无时无处不被使用于生活和工作中。语文学习的水平直接制约思维水平与表达水平,直接影响或制约其他课程的学习及工作效率。尤其是应用文,其日常应用的工具性质更为显著。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等性质,是其他人文素质课,如道德课、法律课、政治理论课、历史课、哲学课等不能攀比,更不能取代的。

  (二)普及与提高

  近年来,新生的知识结构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经过多年基础教育、具备一定语言文学功底的大学生,仍“普及”语文知识,即单纯补课性教学,已对学生失去吸引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才能体现课程价值,赢得重视。

  从与时俱进的要求出发,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将人文教育内化为大学语文教学的自觉要求,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创新思路之一,是有的院校所尝试的专题教学,将文体作品与文学史结合。零散的课文讲授只是篇幅的量的增加,从文学史的角度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从鉴赏的角度对作品作研究评析式的学习,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才更能体现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特征。

  文选课是这样,应用写作亦如是。应用写作课,若只停留在格式的介绍上,未免枯燥肤浅。若提高到作文思路的展开与研究、侧重对处理问题的思考方法、办事能力及素质培养上来训练,加强写前思维研究,则能进到深层次,对学生教益更大。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层次不一,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应当既有普及,更有提高。其所占比例,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总体来说,教学内容的主体,应当是提高,而不是普及。其比例,可以是三分普及,七分提高。

  (三)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

  大学语文,自其开始的教材主体就是文学作品选读。精选艺术性较强并具备较高写作示范价值的篇目是其主要特征。但自然形成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必然的和合理的。后来有的院校从切近实用出发,改上应用写作课,或文选与应用写作课同时上,也有以其一为选修课者。多数院校因课时有限,只取其一。从人才素质培养和切近实用二者兼顾出发,两课都不可或缺。大学语文和应用写作,是远虑和近忧的关系。学大学语文,筑根基,以增后劲;习写作,练表达,以应近需。如大学期间的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毕业论文,都亟需应用写作训练。从近年毕业生就业录用或公务员考试来看,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对言语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申论写作能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这使应用写作更显得重要,是解决大学生“近忧”的必修课程。

  大学语文课的调整、改革,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来考虑。这种需求,包括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兴趣需求、毕业求职的谋生需求和今后供职的工作需求。根据需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当包括应用写作。但课时不够,是个矛盾。可不可以用一个课名而兼含二者呢?凡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内容,都可归为大学语文。按前述教学目标,应用写作属于4.中学语文包括作文课(本站按:原文如此),按此,大学语文也不能排斥作文课。广义的大学语文应当包括写作或应用写作。国外大学如美国把应用写作列为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其理由就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文训练被认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训练。统一为一门课,各占一定比例,做到有机融合,以文选为范本,以写作为致用,相辅相成,应当是处理这一矛盾的可行办法。

  这种将两课统一起来、有机融合的构想,符合统筹兼顾的原则,不失为上乘的选择,可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思路。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定位一致,教学内容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各高校的教学,可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的远近缓急,对前述4个相关联的方面在取舍上各有侧重,而采取相宜的课程形式。

  (四)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

  1.课堂教学

  对传统教学模式要批判地继承。教师精彩的课堂讲授自然要传承和发扬。根据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等特点,应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精讲多练提倡多年,但多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上,并未彻底贯彻实施。同时,要按现代教学理念加强双向交流,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天赋,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变单纯讲授为主为以提升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水平为主。

  “投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独立研究发表,如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中外名作赏析等。

  2.课下实践

  由于大学语文课时有限,课下实践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是课堂教学任务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实践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开展作品分析鉴赏会、社会调查、专题辩论、课外语言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学生设计语文试题及答案、学生互批作文练习等。

五、结束语

  大学语文饱经沧桑,历久弥坚,这是因为它的价值使然。走过崎岖,历尽圪坷,自当鉴往开来。定其位,垂其范,固其本,正其面。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新特点,开拓创新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使这一人文精神积淀的众多载体中质量最精粹内涵最丰厚领域最浩瀚者,在人才素质培养的众多课程中真正独占鳌头,真正成为众星璀灿中的太白金星,成为沐浴于人文环境中催笋成竹的阳光雨露,成为辉映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成为滋润心田陶冶审美情操的智海情山。总之,它应当是提供天之骄子文化营养、培育智慧、净化情感、陶冶情操、提升综合人文素质、造就通才专家的的百花园。


  参考文献:

  [1] 霍焕成.文化传播论丛[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杨 放)

  作者简介:邵龙青(1946-),男,辽宁瓦房店人,中文教授,全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副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76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