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马钧传》教案
【时间:2009/4/14 】 【来源:外研社网站 】 【作者: 外研社】 【已经浏览9524 次】

 

一、教学要求

       1.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了解传主马钧的人生经历及主要成就,以及作者通过本文所抒发的感慨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字

       马钧,曹魏扶风人,在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才能当时就已闻名天下,受到人民的钦佩。他的好友、本文作者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写道:“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马钧是古代机械制造专家的杰出代表。

       2.内容提示

       作者先列举天下名巧马钧的巧事,然后引出世人对待马钧的态度,从而发出贤人怀才不遇的感叹。

三、作者生平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为躲避战乱,举家迁于河内。博通众学,善于文词,精通乐律。魏时他曾为弘农太守兼典农校尉,封鹑觚男。性刚直,晋武帝时为谏议官,屡陈政见,要求重农轻商、尊儒尚学,以儒道为治国之本,深受重视。在西晋官至司隶校尉。

    傅玄极力反对慕虚无与贵刑名的风气,上疏力陈魏贵刑名、尚玄虚的危害,认为魏之风气无异于亡秦之病复发,要求西晋改弦更张,提倡尊儒重教。傅玄有关教育与政治、经济等关系的论述,颇有精当之处,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   

四、作家作品

       傅玄的主要著作是《傅子》,现仅存24篇,它是研究傅玄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五、创作背景

       马钧为一代巧匠,创意和手艺都高人一等,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傅玄借此文来表达对贤人怀才不遇的遗憾和感慨。

       “悬言物理”而不接触实际,正是玄学的显著特征;以神、以言取人,而不以事、以功取人,也是玄学家如何晏辈的选用倾向。文中与傅玄争论的“后进领袖”裴秀,对傅玄奔走相告置若罔闻的权贵曹爽,都是赞同玄学的浮华一派。傅玄与他们有着思想上的分歧。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学生自读,正音释疑,积累词语。

       2.课文分析

       前四段,交代马钧家贫位低乏辞令,但却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作出了种种创造发明:改良织机,发明翻车,改造杂技偶,改进连射弩机。

       这几段的译文是:

       马钧先生,字德衡,是天下闻名的技术高超的人。他年轻时过着优游闲逛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有技术。在那个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他当上博士后,生活贫困,就想改进织绫机,这样一来,不用说什么,世人也就知道他技术巧妙了。旧式的织绫机,五十综的用五十个蹑,六十综的用六十个蹑,马先生认为这样既费力又费时,于是他全都改用十二个蹑。改进之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织成后看上去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又可以像阴阳二气一样反复变化无穷。这种技术正像轮扁回答别人的询问:那巧妙的地方是没法用言语说明的,又怎么能去检验它呢?先生任给事中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他们两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人和他开玩笑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具,‘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这个‘衡’都定不出万物的轻重,难道还要做万物的模型吗?”先生说:“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一试可以见效。”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又是没法用言语说清楚的。从此以后,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技术高明了。

    他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蔬菜,但愁的是近旁没有水可以灌溉。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小孩子转动它,汲来的水自己倾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超过平常水车一百倍。这是第二件奇妙的事情。

    后来有人进贡一套杂技模型,只能作摆设而不能活动。皇帝问先生:“你能使得它们动起来吗?”回答说:“可以活动。”皇帝说:“可以做得更巧妙些吗?”回答说:“可以更好。”他就接受皇命制作了。他用大木头又雕又削,做成轮子的形状,放在地上,下面用流水使它旋转。下面制作了女子奏乐舞蹈的偶像,还有木偶打鼓、吹箫、叠罗汉,还可以使木偶丢木球、掷剑、走绳索、翻筋斗,动作灵活,还有木偶坐堂审案、舂米磨面、斗鸡等各种各样的动作。这是第三件奇妙的制作。

    先生看到诸葛亮设计的连努,说:“这东西巧是很巧,但还不够完善。”他说,他可以做出一种连努,发箭的力量能增加五倍。又嫌发石车效果差,如果敌人在城楼边挂起湿牛皮,发过去的石子碰上牛皮就滑落下来,发石车又不能连续发射。他想制作一种轮子,挂上几十块大石头,用机关转动轮子,轮上悬石的绳子逐一断掉,石子就抛射到敌人城楼,可以迅速地接连抛射。他曾经试验用个车轮挂上砖头瓦块,可以抛射到几十丈远的地方去。

       第五段,写裴子以口才为难马钧,作者以理相辩。

       这一段的译文是:

       有位裴先生,是京师的著名人士,见识精深,听到先生的事情,就讥笑他。他去到先生那里去和先生辩论,先生被他说得没法答对。裴先生自以为击中对方要害,不停地滔滔议论。傅先生对裴先生说:“您的长处是会讲话,短处是没有巧思。马先生的长处是有巧思,短处是不会讲话。用您的长处,攻他的短处,当然他不能不屈服了;但如果用你的短处,去较量他的长处,那您一定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机巧之类,是天下极微妙精深的事情,您并不理解还要不停止攻击,那攻击的内容,一定离题万里了。他内心并不同意您,但嘴上又说不过,因此,马先生所以不再答复您的责难了。”

       第六段,写安乡侯同意裴子的观点,作者与之争辩。

       这一段的译文是:

       傅先生去见安乡侯,谈到裴先生和马先生说的一套话,安乡侯的看法和裴先生一样。傅先生说:“圣人一身之中,具有各种才能德行,他选取人才并不局限于一个方面。有的以品德方面选取,有的从口才方面选取,有的从能力方面选取。从品德方面选取的人,不看他的言论就能看出他的诚心诚意,象德行类的颜渊等人就是。从口才方面选取的,能明辨是非、有机变,言语类的宰我、子贡等人就是。从能力方面选取的,如政治上有能力的冉有、季路,文学上有能力的子游、子夏。尽管圣人有理解一切的明智,但如要选用人材,就一定要先加以考验。因此,他就考验了冉有、季路的政治才能,考验了子游、子夏的文学才能。对这些人尚且如此,何况不如他们的人呢!为什么这样?空谈理论,有很多事情是无法讲得清楚的,如果加以实践,讲不清楚的地方,一考验就容易得到证明了。现在马先生所要制作的,是国家精密的器械,军事上重要的战具,化费十丈木材,用去两个人的劳力,不需多少时间,就可知道是错是对。去责难那种很容易考验出结果的事情,随便用言语去压抑别人的才能,这犹如用自己的老一套去做天下的事,固定不变地看待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事情当然就办不好了。马先生所制作的,都是创新的东西,因此他开头的所说所为,不会马上就正确,为了他有时会有错误,就不去支持他、任用他,那末杰出的奇才就无从产生了。同样情势的人互相妒忌,同类工作的人互相诽谤,一般人都不能避免。所以君子不因为个人的私心去伤害别人的事业,一定要以实际考验来作标准。丢开实际考验这个标准不用,这就是明明是块美玉为什么会诬说是石头,卞和为什么要抱着玉璞痛哭了。”安乡侯听了,就明白了,他就把这享告诉了武安侯。武安侯并不重视,也不去考验马先生的制作,也为了马先生的特异才能已经为大众公认。这种很容易考验效果的事情,还忽略而不去检查,何况那些被埋没的人才,不出名的玉璞呢?后世的君子,要以此作为教训啊!

       第七段,感叹马钧怀才不遇。

       这一段的译文是:

       马先生技术的巧妙,就是古代的公输般、墨翟、王尔,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能超过他。公输般、墨翟都在当时受过重用,所以他们的技术对国家有用处。张衡虽做诗中,马先生虽做给事中,但他们的官职都不是工程一类的,技术的巧妙不能贡献给国家。用人不用他的专门才能,知道有才能又不让他去实践,这实在是可惜之至了。裴先生,是裴秀。安乡侯,就是曹羲。武乡侯,就是曹爽。

 

       学完本文,可以概括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的不同态度。

裴子:以表面看人,不重实践,空论口才。

安乡候:与裴子观点相同,但虚心接受意见。

武安候:不重视,不管不问。

傅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认为执政者应给人才实践展示的机会。

 

历史上的马钧:

马钧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都有很多发明创造,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实属少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然而执政者“用人不当其才”,轻视科学技术,因而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也没能制造和推广。他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做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尽管文学家傅玄曾几次在魏国贵族安乡侯曹义、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也还是没有引起重视。傅玄对此感慨颇深,正如他在文中所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科学技术人才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博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

马钧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没有被封建贵族所重视,但他的发明创造却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

       3.课文难点讨论

       马钧的革新和发明在当时为什么得不到重视?

       4.相关评论

       傅玄将“工以足其器”的手工业提高到与农业并列的地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提法。傅玄唯物主义的认识,不仅表现在“农工之业”并称的这一概念上,而且反映在他对待新技术、新制造的鲜明态度上。在中国科技史上,曹魏时期机械制造的新成就,有赖于傅玄所记《马钧传》这一珍贵文献。傅玄不仅仅热情洋溢地记叙了马钧其人一项项发明创造,而且更具体地反映出他本人为马钩鸣不平,为马钩的天才发明叫好力争的活动。傅玄与人争辩讨论,前后奔走游说,显示出既重视机械发明之巧,又惋惜马钧不被时人所识这样双重的思想倾向。应该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难得的,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例子。通过机械发明发挥人力,这是对先秦墨子学说中重工艺思想的继承发扬,也是对两汉唯物主义思想的极大深化和提高。

——魏明安《傅玄评传》

七、练习

       1.选择题

       1)本文提到了马钧的多项发明,不包括下面的(  )。

       A.翻车    B.十二蹑的织机    C.地动仪    D.灵活的木偶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为博士居贫:一种学位。      B.其巧可否:有好处。   

C.则以断石:同“悬”。       D中人所不能免也:一种官位。

答案:C

       2.填空题

       傅玄的主要著作是《       》,现仅存     篇。

答案:傅子,24

       3.翻译

    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答案:用人不用他的专门才能,知道有才能又不让他去实践,这实在是可惜之至了。

八、研习与思考

1.《马钧传》中描写的蔑视工艺技巧的都是什么人,他们的理由何在?傅玄又是如何为马钧辩护的?

答:描视工艺技巧的人都是执政者和士大夫们。他们重言不重巧,精通见理,悬言物理,言之难尽却不试之以事,即重视理论,不重实践,重视道德文章,不重工艺技术。

2. 阅读下列《庄子》中的故事,与本文作比较,你认为《庄子》的思想对机械的批判有何价值?你认为中国文化有关“机巧”观念的一般情况如何?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溢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社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庄子·天地》

答: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机巧之心都是对自然本性的违背,是对自然之道的反动。尽管庄子是从思辨的角度来反对机巧的,但其崇尚拙朴、自然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当然这种影响也不一定是负面的。其反对人对自然之道的违背,反对繁琐,主张技术的简易、设计的自然化、人性化等智慧对中国古代科技起到了正面的影响。

3. 你能在物理、化学、医学、天文、建筑等方面举出20项中国古代的发明吗?

答:(略)

4. 讨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有何价值与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

答:结合本文中的延展资料来讨论。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马钧发明的新式翻车

       2.马钧发明的记里鼓车(记里鼓车又名记道车、大章车。它是利用车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组齿轮,使车轮走满一里时,其中一个齿轮刚好转动一圈,该轮轴拨动车上木人打鼓或击钟,报告行程)

十、延伸阅读

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导言(节选)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包括《天工开物》译注及原文两部分。前者将该书译成现代汉语并加注释,后者对原著加以校勘、标点。为使全书结构更为严密,我们对各章次序及有关节的位置作了技术上的调整,文字仍不变动。《天工开物》原著是三百五十多年前明代科学家家宋应星(1587-1666?)写的一部优秀的插图本科技著作。当读者读到此书时,会对其中内容及插图感到格外亲切与熟悉,因为不久前兴们还在南北城乡看到大体类似的生产情景。虽然因科技的进步,大部分工农业生产已用科学手段和机基进行,但手工生产仍作为辅助手段继续存在,这在外国也是如此。我们相信这部书至今还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一、《天工开物》的成书、内容及其体例

 

此书出现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1637),即明代末期。当时欧洲处于文艺复兴时代,封建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正在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科学革命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是历史大变革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这些大变动,好像一次巨大的地壳运动,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发发生了反响。史学家把十六、十七世纪的中国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认为该时代的思想家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不无理由。中国封建社会到明中叶已进入其发展的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内部也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及工农业内部结构中。这些新情况的出现,无疑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而使明代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天工开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明代科学巨匠李时珍(1518-1502)、徐光启(1562-1633)和宋应星等人,虽与欧洲同时的伽里略(G.Galilei 1564-1642)、维萨里(A.Vesalius 1514-1564)和阿格里柯拉(G.Agricola 1494-1555)等人相距遥远,然而中国科学界毕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全球性的科技复兴运动,并作出其力所能及的贡献。     

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继承了前代的技术发成果,又从国外引进并在国内推出不少新产品和新技术,在传统基础上有进一步充实、发展,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明代科学同样如此,由于西洋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使传统科学注入新鲜血液,技术科学也全面发展。这是在历史上集传统科技之大成的总结性阶段,便又充满着新时代的气息。《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及《开工开物》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作者们具有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科学巨匠类似的气质,他们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有长途旅行的经历,在不同专业领域内放出异彩。他们对各种错误观念持批判态度,注重实践并基于自身观察、调查和试验从事写作,决不停留于故纸堆中。同时他们又向科学界灌输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精神。这些特点都可在《开工开物》中找到。与《崇祯历书》不同,《开工开物》是道地的中土产物,是反映明代社会和科技的一面镜子。此书主要根据作者在南北各地的实地调查而写出,就象阿格里柯拉的《矿冶全书》(De re Metallica)那样,因而具有直观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三百多年前一位曾五次追求进士功名的举人宋应星,为什么居然会写出这样一部书呢?很简单,他前半生在科举方面历尽坎坷,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读书人只埋头“四书五经”而缺乏实际知识,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及织造,这才是儒者之耻。当他达到这一认识后,便毅然与科举决裂,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实学,向工农群众请教,及时记录下技术知识并加以提炼,从而完成这部杰作。《开工开物》是作者任江西省分宜县教谕(教师)时于崇祯九年(1636)写成的,当时他经济状况不佳,没有钱买参考书,没有地方接待同道讨论学术,只在这小县城内简陋的房间里据调查资料、参以手边仅有图书而写作。成书后又无力出资刊刻,幸而老友涂绍煃(1582-1645,字伯聚)(注:关于涂绍煃事迹,参见拙著《明代科学家宋应星》,57-59页(科学出版社,1981)及《宋应星评传》,194-19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伸出援助手,使该书于次年(1637)出版于南昌府。这是该书的初刻本,简称涂本。我们这次译注、校勘《开工开物》,便以此本为底本。

涂本《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各装一册,印以竹纸。全书有18章,约六万二千字,插图123幅,上卷有六章,中卷七章,下卷五章。每章都从古代典籍中找出古雅的二字组成的词来命名。每章首都有“宋子曰”一段作为引言,对该章内容作提要性叙述,接下是正文,各章正文末尾附以有关插图。上卷分《乃粒》(谷物)、《乃服》(衣料)、《彰施》(染色)、《粹精》(米面)、《作咸》(食盐)、《甘嗜》(制糖)六章,中卷有《陶埏》(陶瓷)、《冶铸》(铸造)、《舟车》、《锤锻造》(锻造)、《燔石》(非金属矿石烧炼)、《膏液》(油脂)及《杀青》(造纸)七章,下卷有《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朱墨)、《曲蘖》(酒曲)及《珠玉》五章,涉及工农业各生产领域,堪称技术百科全书。

此书从《乃粒》开始,而以《珠玉》殿后,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前者与民食有关,至为重要,故列于全书之首,后者无关国计民生,故置于书尾。作者解释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体现了他写此书的一个主导思想,六世纪中叶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有类似提法,可见这种优良传统由来已久。宋应星赞赏这种思想,还表现在他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家食之问堂”上。“家食之问”典出《易经·大畜》,意思是研究在家自食其力的学问,而不以有官禄为生,转义为研究实用技术。从书的内容来看,与食衣有关的章节描述得最为详细,篇幅占全书一半有余,其次是金工、陶瓷、造纸、车船部分,而制曲、珠玉等均居末位,篇幅不大。按理说还应有一章讲漆器,也许作者因其不切实用,故略而不提。书中所述均以某种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为对象,如景德镇的白瓷、闽广蔗糖、嘉兴与湖州的养蚕、江西的水稻、淮安盐场的海盐、苏杭的丝织、福建的竹纸等等。作者必身临其境,否则无从写起,插图也非杜撰可成。宋庆星放眼祖国大地,胸怀南北河山,对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所触及。从东北林区捕貂到两广南海采珠,从华东盐场晒盐到新疆和田采玉,广阔神州一幅幅壮观生产图景尽收书中。如此全面的技术著作,为中国有史以来至有明一代所仅见。现将其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上卷:《乃粒》主要论述水稻、小麦的种植、裁培技术和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旁及黍、稷、粟、菽(豆类)等谷物。对南方种水稻技术,价绍得特别详细。《乃服》文字最长,实际上占了两章的篇幅,分为养蚕技术及丝织技术,这是本章的核心,包括各种技术要点、工具、织机构造等。其次旁及棉纺、麻纺以及西北的毛纺。《彰施》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及染色技术,着重蓝的栽培、蓝淀的提取及从红花中提制染料的过程,此外涉及各种染料的配色及媒染方法。《粹精》主要论及水稻、小麦的收割、脱粒及加工成米面的技术及工具,旁及其余杂粮的加工。《作咸》着重叙术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制盐技术及工具,尤详于海盐及井盐。《甘嗜》则以福建、广东甘蔗种植、制糖技术及工具为重点,同时兼及蜂蜜及饴糖。

中卷:《陶埏》介绍砖、瓦及白瓷的烧炼技术,从原料配制、造坯、上釉到入窑都予以说明,尤详于景德镇烧造瓷器的技术。《冶铸》是中国古代技术书中有关铸造技术的最详细的记录,着重谈铸铁锅、铸钟及铸铜钱技术,包括失蜡铸造、实模铸造及无模铸造三种方法,所绘示的工艺图极为珍贵。《舟车》用技术数据记述各种船舶及车辆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船的部分详于内河运粮的漕船,而车同着重介绍北方的国轮大马车,旁及南北方的独轮车。《锤锻》则系统叙述锻造铁器、铜器的工艺过程,从万斤的大铁锚到轻细的绣花针,还有各种金属加工工具如锉、锯、刨等都包括在内,对金属热处理及加工技术也作了介绍。《燔石》重点讨论烧制石灰、采煤和烧炼矾石、硫黄、砒石的技术,对煤炭分类、采掘、井下安全措施,都有可贵的记载。《膏液》则论述十六种油料植物子实的出油率,油的性状、用途,及用压榨法与水代法提制油脂的技术,旁及桕皮没制法及用桕没制蜡烛的技术。《杀青》则叙述纸的种类、原料,尤详于论述造竹纸及皮纸的全套工艺过程及设备,并提供了造纸技术操作图。

下卷:《五金》提供了关于金、银、铜、铁、锡、铅、锌等各种金属矿石的开采、洗造、冶炼、分离技术,还有各种金属合金的冶炼。这都是少有的可贵记载,生产工艺图尤其可贵。其中不少是中国人民的创造发明,如灌钢、以煤炼铁、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用大型活塞风箱鼓风,及分金炉、大型反射式炼炉等。《佳兵》先叙述冷武器,详于弓箭制造,简单介绍了弩机。其次是火药及火器,着重介绍提硝法、鸟铳、万人敌(地旋式炸弹)。其余火器仅有名目或简略提及,对火药配方及配制言之过简,火箭竟略而不及。火药及火器部分,此书不及其它明代兵书详尽。《丹青》主要叙述朱砂研制,从天然丹砂炼水银,再从水银与硫重新提炼为银朱的技术。制墨部分着重于松烟墨原类碳黑的烧炼,旁及油烟墨。《曲蘖》只介绍洒曲制造,不谈酿酒,作者认为“酒流(饮酒过度)生祸”,主要介绍酒母、药用神曲及丹曲(红曲)所用原料种类、配比、制造技术及用途,对红曲发酵过程中颜色变化有生动叙述。《珠玉》叙述珍珠、宝石及玉的开采,兼及玛瑙、水晶及琉璃。本章在解释殄宝玉器形成时常有不正确叙述,但所介绍的深水、深井操作技术则相当有趣。

作者本想还将其《观象》、《乐律》二卷附于书中,但临梓时又删去,料想是保持全书内容协调。按“贵五谷而贱金玉”思想安排有关章节顺序,这是可贵的。但从各章现有次序看,似乎示及考虑有关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逻辑上讲,谈金属工艺时,应先讲冶炼,接着是铸造、锻造,但事实上是铸造及锻造二章放在冶炼章之前,且二者中间插入不相干的《舟车》,另外金工三章分置于不同卷(册)内。其次,讲谷物种植后,应接着是谷物加工,而实际上这两章被衣料及染色二章隔断。没脂、制盐、制糖均与食有关,三章应紧密衔接,但却被锻造、《烧石》及造纸三章切断,显得不协调。铸造与锻造至少应选取后相连,却反被“舟车”拦住。从业务性质来看,纸与墨总是不可分的,但偏被冶炼、武器二章分割。从全书体例看,有关衣食各章应同属一卷,其余手工业各章则按其内在关系依次置于以下二卷。事实则与此相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我们料想作者当初整理书稿、准备插图与交付出版,必是很匆忙的。因为他在1636-1637年间,同时应付六部书的出版,还有平时公务活动,来不及推敲《天工开物》各章顺序安排,甚至连文字润色也无暇顾及,他为此请读者原谅。但他始终未忘记将《乃粒》置于书首,而以《珠玉》殿后。其余各章如何安排则未及考虑。为使这部优秀作品体例、结构更加系统、严谨,我们在尊重作者主导思想、不改动文字前提下,对各章次序安排作了一些调整,并理顺其相互关系。作者有知,相也会同意。在对各章内容作系统研究后,我们按其内容相关性把十八章分为下列八组:

第一组:《乃粒》、《粹精》二章讲谷物种植与加工。第二组:《作咸》、《甘嗜》、《膏液》三章论盐、糖、油副食品。这两组均与民食有关,应置于全书之首。第三组:《乃服》、《彰施》二章论衣料及染色,与穿衣有关,也同样重要。以上三组应放在一册,构成上卷。第四组:《五金》、《冶铸》、《锤锻》三章同属金工,制品多为工农业生产工具及日用品,重要性仅次于前三组。第五组:《陶埏》、《燔石》二章讲陶瓷、煤炭、烧矿,与金工业务相近,故四、五两应放在同册内,同属中卷。第六组:《杀青》与《丹青》二章论造纸、朱墨,与文化事业有关。第七组:《舟车》、《佳兵》讲车船及武器。第八组:《曲蘖》、《珠玉》二章与酒母及珠宝玉器有关,应置于全书之尾。六、七、八组可同列入下册之中。因之我们对此书各卷、章作出下列组合调整:

 

天工开物序

卷上(七章)

       一、乃粒;二、粹精;三、作咸;四、甘嗜;五、膏液;六、乃服;七、彰施。

    卷中(五章)

       八、五金;九、冶铸;十、锤锻;十一、陶埏;十二、燔石。

卷下(六章)

十三、杀青;十四、丹青;十五、舟车;十六、佳兵;十七、曲蘖;十八、珠玉。

 

上述排列中,难以处理的是无法把包括黄金在内的《五金》放在下册,但原作者也没有将该章与《珠玉》紧放在一起。我们这次译注《天工开物》便采用这种新的卷次安排。原书卷名也有某种混乱。全书叫《天工开物卷》,每册又称上中下卷,每卷下又有《乃粒第一卷》等18卷,形成卷中有卷,“卷”字实在太多。此次依惯例将全书称《天工开物》,上中下三册称卷,但卷下称章,章下称草,节下称段。原《乃粒第一卷》今称《乃粒第一章》或简称《乃粒第一》。这样,全书卷、章、节、段、句都层次分明。此处卷与册同,上卷即上册。又原书各节过细,未区分主次,如《乃服》有36节,实际上有的节只起段的作用。此次将有关节合拼,原有一些了成了段,段首标黑体字以醒目。这样,结构就更紧凑了。原书插图前后位置也时有颠倒,此次理顺。我们对章节段及图都给以编号,便于检索。经过调整,该书体例大有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91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