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惊梦》教案
【时间:2009/4/14 】 【来源:外研社网站 】 【作者: 外研社】 【已经浏览9703 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明代传奇。

2.分析杜丽娘的人物性格。

3.体会作品表达出的以的进步思想。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汤显祖,临川四梦;青春渴望及人性追求;优美精妙的唱词。
2.内容提示

本文选自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惊梦》是《牡丹亭》中最富有神韵与表现力的一折,主要描写主人公杜丽娘的美貌与娇羞,描写她对美与爱的发现与拥抱。

《惊梦》前的一出《游园》描写大家闺秀杜丽娘在丫鬟春香的引逗下来到后花园游玩,大自然的美景引发了她对青春的觉醒,产生了追求爱情的强烈愿望。《惊梦》则写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体验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三、作者生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又号清远道人,出身于临川(今江西抚州)城东文昌里的一户书香之家。从小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他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义气”之士,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铸就了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青年时代,汤显祖因不肯接受首辅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34岁,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中进士。但他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辅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之类的闲官。在职期间,与东林党人邹元标、顾宪成等交往甚密。

建立了二百余年统治的明王朝,进入汤显祖所生活的嘉靖、万历年间,已是千疮百孔、腐朽不堪。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遭饥荒之后,又发生大疫,汤显祖目睹朝廷的救灾大员饱受地方官贿赂反而得到升迁的事实,便于万历十九年(1591)毅然上疏,抨击朝政,弹劾权臣。这个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使汤显祖遭到严重的政治迫害,被谪贬广东徐闻县典史。一年后移任浙江遂昌知县。在任期间,他清廉简朴,体恤民情,下乡劝农,兴办书院,抑制豪强,平反冤狱,驱除虎患,除夕放囚徒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些局部政治改革的成功,使汤显祖相信用“瞑眩之药”是能够医治明王朝的痼疾的。然而事与愿违,他在遂昌五年,虽然政绩斐然,百姓拥戴,却受到上级官吏的倾陷和地方势力的反对。黑暗的现实既堵塞了他施展个人抱负的道路,也浇灭了他依赖明君、贤相匡正天下的政治热情。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决计向吏部告归,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就在这一年,他完成了代表作《牡丹亭》,接着又完成了《南柯记》(1600)、《邯郸记》(1601),加之早期的《紫钗记》(1587),汤显祖以“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构成一幅明末社会的现实图景。既然仕途不通,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那就把批判与理想诉诸于笔端,通过作品去反映时代,反映他全部的爱和恨。

在中国文化史上,汤显祖是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文学家之—。他13岁即师事泰州学派的三传弟子罗汝芳,后来又非常敬仰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李贽和名僧紫柏禅师(达观),并提出了著名的“情至说”,以此肯定“情”是生活的客观规律,与封建主义“理”的教义相对立。这种先进的哲学观点,同复杂的政治斗争历程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融会在一起,为他的创作活动奠定了雄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汤显祖除《牡丹亭》外,还写有《紫箫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后三种与《牡丹亭》,合称“临川四梦”,亦称“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中,《牡丹亭》、《紫钗记》的主题是青年男女爱情,而《邯郸记》与《南柯记》的主题,则是宦海沉浮,人生感叹。

2.重点作品

     《紫钗记》大约写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其前身是前此十年之作《紫箫记》。《紫箫记》以唐人小说《霍小玉传》为蓝本,是汤显祖与几个朋友的共同创作,但未写完就付刻了。此剧改变了《霍小玉传》的悲剧性,而主要写了霍小玉与才子李益的爱情生活。《紫钗记》虽以《紫箫记》为基础,但作了较大的改动:更加细腻地表现了霍小玉对李益的痴情。而过分突出了黄衫客的作用,这显然是不适当的。《南柯记》与《邯郸记》都是汤显祖弃官之后的作品,分别取材于唐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两剧共同的特点,一是所写皆为梦境,这个总体上的构思,反映了作者的宦海沉浮如梦的思想和消极出世的情绪;二是所写虽为梦境,却仍表现了作者的某种理想:《南柯记》中对槐安国、南柯郡的描写,就是仁政思想的流露;三是对梦境中官场的描写,具有揭露和批判明代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一般认为,《邯郸记》的成就似高于《南柯记》。卢生和淳于棼,分别是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比较起来,对卢生的刻画更具艺术的真实性。另外,两部作品都有宗教色彩,而《南柯记》则更为突出,宣扬佛教教义的情节和文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五、创作背景

1.明代传奇介绍。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从而开创了我国戏曲史上以传奇为主的新时期。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在这三百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代初年。这是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的阶段,因此,在体制和表演形式上还不够完善。明王朝建立以后,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他们一方面禁演那些有损于帝王后妃形象、有害于封建统治的戏曲,另一方面又鼓励戏曲作家写那些神仙道士、义夫节妇、孝子顺孙的戏曲,企图用戏曲来宣传封建道德观念,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这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传奇创作上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并经梁辰鱼作《浣纱记》传奇将昆山腔搬上舞台以后,许多文人学士也纷纷拈笔抽毫,编写传奇,一时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在传奇的题材和内容上,初步扭转了明初以来那股宣扬封建道德的逆流,出现了像《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这样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传奇作品。第二个高潮是万历年间以汤显祖“四梦”为标志的传奇创作高潮。万历年间,城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内开始出现。城市经济的发展给戏曲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大量的观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里产生了反封建的新思潮,给传奇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精神上的摧残,传达出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青年男女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第三个高潮即是明末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的出现。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传奇作家们大都经历了国亡家破的动乱生活,这就使他们能够面向社会现实,在传奇中较真实的反映这一动乱的社会。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生活在市民运动十分活跃的苏州,他们同情苏州市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使他们能够在传奇中较为真实地反映和热情歌颂市民群众的斗争,具有较积极的思想内容,而且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第三阶段:清代中叶以后。这是传奇逐渐衰落的阶段。在传奇走向衰落的时期,虽也出现了以南洪北孔为标志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但这犹如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终究挽回不了传奇创作衰落的命运。自此以后,传奇创作日落西山,气息奄奄,自明初以来它在曲坛上所取得的霸主地位,终为新兴的花部诸腔戏所代替。

2.《牡丹亭》的创作背景:其基本情节系根据当时的拟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杜丽娘慕色还魂记》见于《燕居笔记》。话本原写得平淡无奇而乏于文采,但汤显祖却从中领悟到生活在封建桎梏下的少女们那种不甘向命运屈服,为人生幸福而斗争的积极含义。因此,汤显祖毅然将其改编为传奇剧本。《牡丹亭》故事以晚明社会为故事背景,晚明社会是一个兼具保守与开放两种社会风气的特殊时代。一方面,统治者极力强化封建礼教,弘扬理学,试图以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另一方面,受王学左派进步思潮影响,民间涌动着追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肯定人欲的开放潮流。一大批文学作品以各种体裁反映了“理”与“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正如汤显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牡丹亭》以一个生死恋的故事展示了这种矛盾,并响亮地做出了回答,即僵化教条的理学无法阻挡人性解放的洪流。

3.《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南宋时期的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病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名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主考官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可布置学生分段朗读;如有条件,可以找昆曲《牡丹亭》选段放给学生听。

2.课文分析

     文章脉络

这天,天气晴好。早晨,阵阵莺声燕语,把杜丽娘从睡梦中唤醒:满眼是明媚的春光,即使是身在深深庭院的人,也不可抵挡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昨夜点上的沉香已经燃尽,没有做完的针线活就让它抛在一边,年轻人急切地要走到花园里去,她们只觉得今年对春光的关切之情要明显地胜似去年。这开首一支曲便写出了杜丽娘的少女情态,如茅暎所评:“娇姿弱质,百态横生。”同时寥寥数笔,写出了闺中清晨特有的环境,如三妇所评:“宿火已销,残绒未理,绝妙晓窗情景。”

春香给小姐送来镜台衣服,杜丽娘梳妆打扮起来:

袅袅晴丝,摇漾如线,闺中人正是从这若有若无的游丝中窥见了春的踪迹。这心细如发的观察,正体现出杜丽娘对春的敏感和热爱。她对镜梳妆,从镜中看见了自己,却觉得自己是被镜子偷看了去,陡然害羞起来,一不小心,把发髻也给弄歪了。即使在闺房里,自己的美也生怕被别人看见。这种青春少女的羞怯心理,被汤显祖那支生花妙笔表现得惟妙惟肖。

看到小姐这样美,春香忍不住说了一句:“今日穿插的好。”这一下引起了杜丽娘的共鸣:

          “你说我裙衫真明艳,花簪这么讲究,你可知道爱美是我的本性呀?我的美,就像这大好春光一样没人看见。”面对着春香的称赞,杜丽娘充满自信。这是她对自己青春美的深情妙赏,同时也伴随着这种美不能被人发现的青春落寞。

走进花园,眼前的景物一下子吸引住杜丽娘的视线,她不禁感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万紫千红的花儿竞相开放,到处是莺歌燕舞。亭台楼阁在云霞衬托下显得格外华丽,画船在烟波中荡漾。第一次领略到如此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不禁心旌摇动,如痴如醉。她想:“我以前独守闺房,怎么忽略了这样美的春天呢!”这时,她又看到园中的断垣残壁,不由得伤感起来:“这么美丽的景致,却交付给如此破败的院落,这不正像自己的美好青春被埋没了吗?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看来真是不假。眼前虽有良辰美景,可到哪儿去寻赏心乐事呢?

这时,春香说道:“别的花儿都开了,只有牡丹还早哩。”这话又引起了杜丽娘的一番感慨:漫山遍野开放着红色的杜鹃花,白色的荼蘼散发着阵阵香气。牡丹虽美,可惜开花太迟,在春花中占不了先。杜丽娘这番话,隐约包含着青春蹉跎之意。以上两支曲子,写景抒情,水乳交融,王思任评道:“从天气入草木,入鸟,步步情深,次第不乱。”

春香游兴很浓,连连说:“这园子里的风景真是看不够呵!”杜丽娘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杜丽娘觉得即使欣赏完天下的美景,也不能排遣自己深深的郁闷,就带着春香回房去了。

回到绣房,杜丽娘心情仍不能平静下来。她想起自己常看的诗词戏曲,古代女子因春生情,遇秋成恨,这话一点也不错。《题红记》中韩夫人借红叶传达心事,结果得遇于郎;《西厢记》中张生偶逢莺莺,以琴声互通情意。这些才子佳人,大都先是密约幽会,几经波折,最后结成美满夫妻。我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正值青春年华,不能早成佳配,实在是虚度青春。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惜我杜丽娘空有花容月貌,谁料命运却如飘零一叶。

杜丽娘只觉得内心有一种青春的激动,心绪烦乱得很。她想到自己生长在官宦人家,父母总想为她在名门贵族中择偶。可是名门贵族里未必有好姻缘,徒然断送了大好青春。自己的满腹心事有谁能够知道呢?只有含羞不语。美梦难寻,和春光一样默默流逝。这种内心的复杂感情,好折磨人呵!

杜丽娘这样胡思乱想,不知不觉伏在案上睡着了。恍惚之间,她又去了后花园。这时,只见一个英俊潇洒的书生拿了一枝柳条向她走来,对她说:“小姐,我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里。”杜丽娘瞥了一眼书生,没有说话。书生又说:“我刚才在花园里折了一枝柳条,姐姐,你既然精通诗书,何不以柳枝为题,写一首诗?”丽娘又惊又喜,欲言又止。心想:“我同他素不相识,他为什么来这?”正在沉思之际,书生又笑着说:“小姐,我真的非常爱你呢!”

那书生说:“小姐花容月貌,而这年华却像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青春应当珍惜呵。我在四处寻访小姐,小姐却深藏闺中,顾影自怜,叫我好找呵!”他邀杜丽娘到芍药栏前,湖山石边,牡丹亭畔,杜丽娘始而含羞不行,继而与书生同去。

霎时间花神出现,他用五彩缤纷的鲜花缭绕杜丽娘和柳梦梅,使这一对青年人的欢会充满甜蜜与温馨,最后以一片落花惊醒香魂,花神便飘然而去。

这时,柳梦梅与杜丽娘携手而来:

书生无限深情对丽娘说:“姐姐,你身子困乏,好好休息。我走了,下次再来看你。”丽娘见书生走了,想留住他,忙叫道:“秀才,秀才!”这时,母亲在她身边喊道:“孩儿,孩儿,你为什么在这睡觉?”杜丽娘从梦中惊醒,看见母亲呆在自己身边,不觉满面羞红。甄氏问道:“大白天,我儿为什么睡觉?”丽娘回答道:“刚才孩儿去花园游玩,回来后身子困乏,就少歇了一会。”甄氏严肃地说:“女孩儿就应呆在闺房里,多做些针线活,即使累了,也可以读些书消遣,最不应该去那些空冷无人的地方游玩。”丽娘回答道:“听母亲吩咐。”甄氏又吩咐:“孩儿,学堂看书去。”丽娘回答道:“先生不在,今日放假。”

甄氏走后,丽娘长叹了一口气:“想我杜丽娘,今天真是有些侥幸。偶尔到后花园中,百花盛开,睹景伤情。没兴而回,昼眠香阁。忽然看见一个书生,二十来岁,英俊潇洒,在园中折了一枝柳条,笑着对我说:‘姐姐既然精通诗书,何不以柳枝为题,写一首诗?’我正要回答他,又想我与这书生素不相识,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怎能随便与他说话。正在踌躇之间,那书生向我说了几句令人伤感的话,牵动我的情肠,接着不由分说,把我搂抱到牡丹亭畔,芍药栏边,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欢会之后,又送我去睡眠。我正准备送那书生出门,忽然碰到母亲来,将我唤醒,原来是南柯一梦。”想到此处,杜丽娘不禁感到无限惆怅:一场好梦,陡然被惊醒,吓得冷汗也出了一身。到如今只觉得神情恍惚,郁郁寡欢。这时春香走来劝道:“小姐,熏了被窝睡罢。”杜丽娘无奈,只得歇息。

杜丽娘性格分析。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为了日后嫁一书生,“知书识礼,父母生辉”,她的父母完全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来教养她,除了日常生活的严格禁锢外,还请了腐儒陈最良当老师,向她灌输“后妃之德”之类的观念,企图把杜丽娘培养成一个标准的贵族淑女(第七出《闺塾》)。结果,杜丽娘长到16岁,从未越出闺房一步,甚至不知住处附近居然还有一所花园!她除了父母老师之外,从未接触过任何同龄异性。生活虽然富贵无比,但精神空虚,没有欢乐,没有幸福,没有希望。封建礼教窒息了这位贵族少女的心灵火花。但她既然是人,就会有“自然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

自然美景唤醒了沉睡的心,朦胧的希望鼓舞着杜丽娘去追求美满的婚姻。在杜宝和陈最良看来,《诗经·关雎》讲的是“后妃”之德,但敏感的杜丽娘却从中直接感受到这是一首青年男女的恋歌:“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第九出《肃苑》)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生中的这一课,原是叫她遵守妇道的,可偏偏启迪了她的情怀!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之下,她越出闺房,游了后花园。游园时,她第一次感受到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好气息,吹拂了她的心灵,她情窦初开,发现自己的生命和春天一样美好,于是就有了“惊梦”。在“姹紫嫣红开遍”和“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迷人景色中,她一方面感叹:“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景美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另一方面又想起了古典诗词传奇中的男女欢情,像于祜与宫女韩氏、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使她感叹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她这个“小婵娟”需要“名门相配”,她自己也朦胧地感到这是她那个环境所要求的“门户相对”的婚姻制度造成的。因此她喊出了“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淹煎,泼残生,除问天”(第十出《惊梦》)!这反映了杜丽娘的初步觉醒。

朦胧的觉醒,如果有一个较好的客观条件,杜丽娘可能会挣扎走出一条道路。但她所处的环境确实太恶劣了:父亲是个官僚,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母亲是个“贤妻良母”,春香人太小,不能理解她。四周的空气竟是那么沉闷。所以,杜丽娘只能把这种正常的爱情追求埋葬在内心深处,不让别人窥测出来。但既然“情动于中”,就一定要有寄托,现实生活找不到,于是她就到暂时摆脱尘世的“梦”里去寻求安慰了。杜丽娘确实在梦中得到了满足,遇到了意中的书生柳梦梅,又和他一起享受了短暂的欢悦。但梦醒了,依然怅惘,还受到母亲一顿斥责!现实生活是这么冷酷、残忍,杜丽娘没有力量去进行正面的搏斗,只好又再去寻求梦里的慰藉,于是就有了“寻梦”。但梦毕竟是虚幻的,它不可能真正把人带入美丽的境界——一个失望人所企求的归宿。杜丽娘失望之余,整日“情思睡昏昏”,“径曲梦回人杳,闺深珮冷魂销”(第十四出《写真》),在苦闷、相思中捱过时光,情思致病。在《写真》一出中,她顾不得小姐的娇羞矜持,向春香泄露了自己的心思,留下自身的画像,终于在爱情之火煎熬下,耗尽了生命,抱恨离开了人世。

汤显祖倾其心血于《牡丹亭》,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艺术形象杜丽娘。汤显祖认为杜丽娘是天下最有情的人,自然,她便是情的化身了。这个举止娴雅而内心炽烈的闺阁小姐,一旦青春觉醒,便投向了大自然,在“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歌唱中,享受着生命的春光,在“没乱里春情难遣”的幻梦里,得到了自由的爱情。从此,她便不惜以生命来反抗和追求:“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第十二出《寻梦》)坚强的意志终于使她战胜了死亡,最后与心上人柳梦梅结合。还魂——自由,是汤显祖为杜丽娘创造出来的实现爱情自由的最好去处;而这种“幽境”实际上也是他——汤显祖,以及她——杜丽娘那个时代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解脱之地。

《牡丹亭》对杜丽娘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极有层次。游园之前,生活给予她的感受,只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第十出《惊梦》);通过游园,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她这种恍惚迷离的愁绪才渐趋清晰。惊梦时,使她彻底明白自己所向往的原来是异性之爱;梦醒后,一切化为乌有,则使她郁郁成疾。而死后,她则变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总之,杜丽娘这个完全属于虚构的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极其合情合理。

作品思想。汤显祖力求把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进步思想,寄托在绚丽幽美的梦境中,通过杜丽娘生前的不屈抗争,真实地反映出明代青年妇女的苦闷;通过她死后的继续追求,表达了她们对生命、自然、爱情、自由的热爱,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妇女的意志,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点。作者抓住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中心,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有机地融合,写得相当成功。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A.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杜丽娘的梳妆打扮突出她的美丽风姿,显示她爱美的天性;扫兴而归则突出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B.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反衬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景物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饱含着杜丽娘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看到满园春色空对断井颓垣,烘托出自己美丽容颜徒对四壁的无奈和愁苦等等。C. 通过直接倾诉和间接虚写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是直接倾诉杜丽娘的烦闷和哀怨,人立小院、懒于女工的情景则是间接虚写人物内心的愁苦。

⑤优美精妙的唱词。《牡丹亭》的艺术成就,在曲词和宾白中各有它的特色。其宾白在叙述事物,曲词在描写景色,抒写情感,尤其是在表白内心的沉思,无不以缠绵悱恻的抒情诗句倾吐人物的激情,使读者、观众为之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如《惊梦》出《步步娇》云:

(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她从一缕睛丝看到摇漾的春光,便想走出深闺,领畧这无边的撩人春色。但在这浓厚的礼教气氛之中,诚如她母亲所说:“女孩儿只合香闺坐”,“琴书外自有好腾那”,怎容许她“女儿家甚做作”?她只得稍停半晌,整理头上的花钿,却不料那“菱花”镜中已“偷”窥到她的“半面”,逗得她娇羞无地,欲前又止,震惊之余,好像把“彩云”似的髻子弄得“偏”斜了,乃不禁自问:这样,怎能把全身出现到后园中呢?这是她自我醒觉的朦胧状态。分明是她去对镜,而却说镜子偷窥了她。从这一“偷”字,见出她是在无意中发觉了自我,才引起她意外的惊奇,从而热爱她自我的青春,也就溢于言外。

又《皂罗袍》曲: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她既到后园,乍看“春色如许”,诧异这样“姹紫嫣红”,却“付与断井颓垣”,这样“良辰美景”,却值此“奈何天”气,这样的“赏心乐事”,又不知是“谁家”的庭院。这是从容观环境中写出她主观的感觉。柳永《雨霖铃》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慨叹。“良辰好景”是难得的,但在“清秋离别”的柳永看来,则成了 “虚设”的点缀,值不得欣赏留恋了。和丽娘所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语意正同。下面所说“赏心乐事谁家院”,也像清项鸿祚《忆云谪丙稿·玉漏迟》云:“嫌漏短,漏长却在,者边庭院”,在那“锦堂高燕”“笙歌达曙”的“南邻” 祇“嫌漏短”,而“者(这)边庭院”“病多惧意浅”的词客则觉“漏长”,正可作丽娘“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注脚。还有富于诗情画意的云、霞、风,雨、烟波、画船,使她赏识不尽,而绣阁珠帘中的红妆佳丽竟熟视无睹,更不禁使她慨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实在辜负了大好的春光。这是概括她的观点、感情,写出意味深长的警句即李渔《闲情偶记》所谓“动情”、“发调”的“务头”,把上面所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朝飞暮卷,云霞翠轩”等习用的词藻,一气贯注,并且一语破的,前人评曲有“得此一句使全曲皆活”之说,遂不觉其平板与堆砌。这样连用前人诗文中成句熔铸而为自造的俊语,其工力纯熟于此可见。

3.课文难点讨论

     解读《牡丹亭》中的“梦”,发表不同意见。

答:无标准答案。以下供参考:幻梦由真情而来,《牡丹亭》中的梦不但是真实生活的幻想变形,而且本身具有一种真的性质。杜丽娘感春伤情,忧思成梦,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现象。她梦醒之后情思转深,不甘失落,竟然去后花园再度寻梦,这种荒唐之举在常人看来几近心理变态,但在杜丽娘身上却完全符合她的心理逻辑,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真实。中国封建少女的最大悲哀,是她们的相思恋爱永远是一种没有对象的恋爱。有不少描写闺情春思的诗词,便表现的是这种悲哀。于是,她们的感情便只能托之于杨花柳絮、紫燕黄鹂,幻想着云中锦书、武陵春迷。杜丽娘的惊梦寻梦,正是这种恋爱形式的典型表现。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恋爱对象,而发现之后便将这个幻影式的对象紧紧抓住不放,因此毫不奇怪,清醒生活反过来也会被这个梦所控制,引出她的寻梦之举。

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是否可以缺少?你认为她对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必不可少,她的身份是丫环,但实际上她也是杜丽娘唯一的朋友,她对丽娘是友善而关切的,她知道丽娘的孤独和苦闷。正是在春香的怂恿鼓励下,杜丽娘迈出了追求自由恋爱的第一步。当然,春香对偷游后花园所引发的“可怕后果”是不可能预见的,她的作用仅限于引导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并从侧面烘托和暗示丽娘的心理变化。

③对比《西厢记》里面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孕育了生死不忘之情。汤显祖的文学思想首先是主情,他所说的“情”又首先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上,对这种“情”多少有所容忍。至于在“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欲”,特别是女性的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的。而汤显祖却第一次在戏剧中以明白和肯定态度指明:“欲”才是“情”的基础,它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并以杰出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它的美好动人。这种描绘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要比一般地歌颂爱情来得强烈。在《西厢记》中,作者只是自然地描写崔、张那种非礼的爱情,而并不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崔、张爱情最大障碍的老夫人赖婚之举,主要也是出于势利的考虑。在《牡丹亭》中,作者则有很明确的把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的意识的出发点。从表面上看,剧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柳梦梅们对立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乃至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不曾遇到父母的反对与干涉。

4.相关评论

     汤氏《牡丹亭》式的主人公,既不同于它之前的《孔雀东南飞》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和《西厢记》式的女性典型,也不同于它之后《红楼梦》式的女性典型。因为前两个主人公——刘兰芝和祝英台——都是在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牺牲的悲剧性的人物,第三个崔莺莺在唐代传奇小说中也属于悲剧性的,到金诸宫调和元杂剧中加以改写,才成为源于失败、幸得到外力的援助、免遭惨痛的厄运。第四个林黛玉虽竭力挣扎,终不免陷于悲剧的结局。只有汤氏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杜丽娘,能自发自觉地提出她的思想,又由自己努力贯彻她的理想,而使其成为现实,得到喜剧性的胜利结果。这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家哲学思想,艺术才能和个性的不同所决定的。

——陈中凡:汤显祖《牡丹亭》简论

      ② 尽管受到严格的曲律的限制,它们所描写的春日园林使人如亲历其境一样,以至我们也不自觉地以杜丽娘的心绪在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文字的绚烂多彩和它所描写的客观世界是一致的,它具有魅人的力量。请看《寻梦》的曲文:〔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绊介)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是和她周围的景色一起传达出来了。依靠景色的烘托,作家揭示出杜丽娘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又无损于她的身份。写景是为了写情,内心美则渲染了她的形体之美,可见这些描写是出色地为创造典型而服务的。

                                          ——徐朔方:论《牡丹亭》      

七、练习

1.选择题

1)汤显祖是( )著名的剧作家。
     A.明末     B. 元末
     C.清初     D. 民国
         答案:A
  (2)
《牡丹亭》的题材来自于下列哪部小说
     A.
《三言》    B. 《二拍》
     C. 《燕居笔记》  D. 《红楼梦》
         答案:C
  (3)以下四项中哪句唱词不是杜丽娘的?

   A.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B. 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C.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D. 夫婿坐黄堂,娇娃立绣窗。怪他裙钗上,花鸟绣双双。

      答案:D

2.填空题

 (1)“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下一句是    赏心乐事谁家院    

 2“临川四梦”指的是__《紫钗记》_、《南柯记》《_邯郸记》_和《牡丹亭》。   

3.简答题

(1)       简要评析杜丽娘的性格。

 答: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坚定的追求、强烈的反叛,使杜丽娘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与“命定”相抗争的典型。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与理学的压抑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尖锐冲突,直指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使杜丽娘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杜丽娘冲破精神枷锁,追求“天然之情”,寻求对人的承认与尊重的行为,具有了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光辉,也使这一形象显现出深层的文化内涵。

2)举例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A.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杜丽娘的梳妆打扮突出她的美丽风姿,显示她爱美的天性;扫兴而归则突出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B.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反衬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景物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饱含着杜丽娘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看到满园春色空对断井颓垣,烘托出自己美丽容颜徒对四壁的无奈和愁苦等等。C. 通过直接倾诉和间接虚写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是直接倾诉杜丽娘的烦闷和哀怨,人立小院、懒于女工的情景则是间接虚写人物内心的愁苦。

八、研习与思考

1.杜丽娘极尽千娇百媚之容、柔情似水之态,文中是怎样描写与突显这一点的?

答:直接描写外貌,与古代美人作比,与满园春色相映,写她娇弱的动作、细腻的心理。

2.细细吟诵开场[步步娇]和[醉扶归]两段曲文,体味词句的优美是怎样与表现人物结合起来的。

答:描写内容的美与用词措辞的美相结合,并运用了押韵、配律、字音平仄相间等修辞手法。

3.课外观摩昆曲《牡丹亭·惊梦》一折,体会真实的戏剧表演和文学剧本之间存在的差异。

答:重在让学生体会昆曲演出的美感。不同的演员在表现技术与侧重点上有高低,教师可作点指导,使学生体会传记的戏剧艺术样式的高雅美质。

九、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昆剧(俞梅版)

   1959年11月,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该剧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崔嵬任艺术指导,许柯任导演。梅兰芳饰杜丽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饰柳梦梅,言慧珠饰春香,华传浩饰杜母。朱传茗、方传芸、郑传鉴为艺术顾问。

2.昆剧(青春版)

   由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和江苏苏州昆剧院联合出品的青春版《牡丹亭》,使有着400年古老历史的昆曲艺术重新迸发出青春的气息。与传统《牡丹亭》的表现手法不同,青春版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杜、柳的爱情神话。

十、延伸阅读

著名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与昆曲结缘于十岁时,那年他首次欣赏了梅兰芳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那一段《皂罗袍》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深深折服了少年萌动的心。从此,白先勇再也无法扯断自己与昆曲的情缘。多年之后,当白先勇客居美国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小说《游园惊梦》,追思自己记忆中的昆曲音韵。

      小说《游园惊梦》的故事梗概:时值深秋。台北窦公馆的女主人——窦夫人出于赏心乐事,举行一次盛大豪华的家宴。故此请来了南北京昆名票名角和当年在得月台习艺时的姐妹。昔日“秦淮河上第一人”,得月台的昆曲名艺人蓝田玉,亦从台南应邀前来赴宴。故旧重聚首,为助余兴,宴会后拟表演几出著名京昆剧目的精萃片断。孰料一阙昆曲“游园惊梦”,勾起了钱夫人蓝田玉的无限思绪,满怀感伤。她触景生情,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想当年,出身寒微的她,只因唱腔艺技得到钱鹏志将军的赏识,一夜之间就成了将军夫人,岁数相差四十,生活却极尽风光。光阴荏苒,世事变迁。钱鹏志归西,遗下她在台湾南部伶仃度日,景况大不如前。几杯花雕,更若愁肠,宴后酒性发作,致使理性模糊,今昔莫辨,恍惚中,她堕入旧梦,重新体验了十几年前的一桩往事。当时,因心有难诉的苦闷而与自己老迈丈夫的随从,那位年轻风流的军官在白桦林中幽会,缱绻合欢,自觉得平生只活过这一次。“游园”唱罢,钱夫人惊梦而醒。曲终人散。夜深风起。凉彻肌肤的秋风,送来一声声孤寂的笛音……

这篇小说的最终主题,是“人生如梦”。所以作者处处采纳“梦”的比喻和意象,使人产生“梦幻境界”的联想和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15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