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步高:试论高校语文教学与道德情感教育的统一——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散论之一
【时间:2009/4/3 】 【来源:无 】 【作者: 王步高】 【已经浏览3433 次】

  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新时期价值观的转型及高校本身的大幅扩招,使大学生的德育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上升、恶性案件上升、自杀率上升、考试作弊等严重违纪率也显著上升,社会公德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在校大学生及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研究生的道德、情感问题较多,也是我们每个在高校工作的党员、教师都深感关切的问题。马加爵事件、北京到大连飞机的被炸事件是两个极端的例子。2001年南京各高校大学生自杀死××人则是一个较为令人触目惊心的较普遍的例子。这一切,令我们认真反思:高等教育在道德情感教育方面的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注意:我这里没有用惯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字眼。我觉得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多不是“思想政治”问题,而是“道德情操与感情”问题。这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却绝不等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将“政治课”代替“德育课”。其实,政治课解决的主要是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问题、思想方法(如辩论法)问题,并没有解决道德感情的全部问题。甚至语文、外语等课程,也充斥《人民日报》社论之类的政治内容,也是“灌输”某些政治观念。相反,道德情操、情感教育却退出了课堂,交由辅导员和老师们自觉完成。加之教材、教学方法不得法,我们的道德、情感教育便显得十分缺失。道德卑下、心理失衡的问题,对青年一代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我们的道德教育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往往标准过于理想化。例如我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作为道德的准绳。这个道德标准对极个别英雄模范人物(如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也许适用,对普通党员要求就太高了,对普通大学生则要求就太不切实际。几年前,我在《东南大学报》曾载文提出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应当是:一、遵纪守法;敬业爱岗;不危害他人。这个标准当然比“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低得多,却可以实现,几乎所有同学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全体大学生均如此,全体公民均如此(事实上还很难)社会就安定了、就兴旺了。更何况我讲的只是道德“底线”,我们的学生党员、团员、学生干部,还应更高一点(也不能不切实际)。我们的老师也应更高一点,否则便难以为人师表。

    我们近年来还结合“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的育人思路。所谓“高尚”,我下文还将专门谈到;所谓“和谐”,便是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只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集》卷三)爱因斯坦的“和谐”是指高素质(不仅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言。如果引而申之,一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一个人与家庭的和谐……,便赋予某种“团队精神”于其中了。一个人再能干,如果缺少这种“和谐”,他既无美满的家庭及工作环境,也难以有辉煌的事业。

    我很主张高校的道德情感教育应当与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十多年来,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我们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编写、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革新,均把道德情感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我们的《教学大纲》赋予本课程五大功能之一是:

    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与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根据大纲我们的教材中便选录了许多既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又具有很强道德熏陶作用的文章。如课文中《国语·叔向贺贫》及附录的多首《倡廉刺贪诗》,反腐倡廉之意甚明;又如《战国策·唐雎说信陵君》,戒骄之意也在不言之中;再如文天祥《金陵驿》诗,爱国教育目的十分明显;又如《汉书·苏武传》,倡导民族气节的涵义也朗若白昼……,更有大量的诗词精品。

    我们注意在以下六个方面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道德熏陶与情感教育的功能:

    其一:培养爱国爱乡爱校的感情:

    儒家传统一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的爱国感情,要从修身、齐家开始。一个不孝顺父母,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爱国者。我们结合古代文学这类作品的教学,努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屈原《哀郢》诗结尾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也要返回故乡,狐狸死时也要头枕在洞穴的丘上(一说,狐狸死在外地,也要把头向着洞穴的方向)。《古诗十九首》中也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北方的马对北风都格外依恋,南方飞来的鸟,巢都筑在朝南的树枝上。鸟兽都眷恋自己的家乡,何况是人呢?

    中国的文学有着悠久的爱国传统。其中“有对壮丽山川的热情讴歌,有对艰危时事的忡忡忧心,有对破碎河山的伤怀喟叹,有对效命疆场、杀敌报国的热忱向往,有亡国巨痛的哀哀哭泣,有吊古伤今的深沉感怀,也有的‘为一室之悲歌,下千年之血泪’”。在太平盛世,要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陆游《病起书怀》诗曰:“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夫之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未来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将从我们今天高校的学生(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中培养出来,让他们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像林则徐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民族感情淡漠,洋奴思想严重。读了这些文学作品,老师再加以适当引导,其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比之政治课往往更胜一筹。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爱国亦应从爱校开始。在2003年文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我富有感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要离开东大了,也许有些同学对不起你,也许某个老师对不起你,或许学校对你关心得不够,请你忘记这一切不愉快!六朝松没有对不起你,大礼堂没有对不起你!希望你们常回来看看,看看大礼堂,看看六朝松,把你们的成绩和烦恼都回来对母校说说。儿行千里母耽心,母校时刻记挂着你们!”我的这些话,让许多同学流下热泪。他们上台领奖时,握着我的手,久久不忍放开,他们说:“王老师,我们会一辈子记住你的话!”这几句话便能驱走许多人心头的阴霾,唤起他对母校的爱,这是文学的魅力。

    虽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他毕竟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学校。我们自己为国家的富强、东大的兴盛是不是弹精竭虑、不遗余力了呢?决不可一味怨天尤人,似乎党对不起自己,国家对不起自己,学校对不起自己,别人对不起自己,唯独不去想自己于党、于国、于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其二:关心民生疾苦:

    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的国家栋梁,要让他们关心民生疾苦,要关心工人、农民,尤其是下岗工人、贫苦农民的安危冷暖。这些从小受父母、家人呵护的一代青年,要让他们像乌鸦返哺一样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要达此目的,我们同样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靠文学作品的感召力。

    曹操《蒿里行》一诗有云:“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年由黄巾起义引发的大动乱,使人民受尽深重的灾难。人口锐减。当时魏国443万人,东吴230万人,蜀国仅90多万人,三国总人数仅仅700多万人,与今天一个南京市人口差不多。与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的5648万人口相比(注1),减少了86.5%,曹操的诗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反映了人民的苦况。曹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将人民的疾苦记于心中,这是十分难得可贵的。

    再如《大学语文》中选入的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也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俞陛云评这两句时说:“凡居官者,廉洁已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亡,并应得之俸钱,亦觉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蔼然仁人之言矣。”封建官吏尚能对自己苛责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不是更应当以人民为重吗?《汉书·鲍宣传》亦曰:“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郑板桥也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平民意识。要让这些意识成为学生道德素质的一部分。有朝一日,他们握有重权或者当了老板,腰缠万贯,就不会不顾人民的死活,心里才会有人民(尤其是对那些下岗工人、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才不会忘本。

    其三,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如今是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似乎人与人的感情谈漠了不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友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夫妻之间,似乎“爱”的成份都淡化了。强调“仁者爱人”,在今天显得尤其有现实意义。

    讲清这个道理,我们仍联系课文及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自己屋破,还想到天下更多的寒士(贫穷的读书人)屋破,而期望有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均住上不漏雨的房子。白居易有一首《新制布裘》诗,诗云:“桂布白似雪,吴棉暖如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中夕或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也是一人暖而欲暖天下,一人饱而欲饱天下。在讲这些文学作品时,我又引伸出一套“吃饭哲学”:

    宁可自己喝稀饭甚至没饭吃,也愿他人有干饭吃的人,是伟大的人;自己吃干饭,也希望别人有干饭吃的人,是高尚的人;自己吃干饭,只想让别人喝稀饭的人是平庸(平常)的人;自己吃干饭,却连稀饭不让别人喝的人是卑劣的人。

    我每次在课上讲起这段吃饭理论时,均会赢得热烈的掌声。运用浅近的比喻,让学生懂得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一吃饭哲学,是做人的哲学,也是识人的哲学。不论地位高低贵贱,不论贫富,在这一“哲学”镜子面前,贫穷者也许并不卑贱,富贵者也许未必高尚。这对学生的教育是深刻的。联系上面杜甫、白居易的诗,杜甫是伟大的,白居易则是高尚的。我们要求学生做高尚的人,学习伟大的人,唾弃卑劣的人。这样上文学课,让学生联系实际,学得进,记得住,一辈子也不会忘。

    其四:刚直不阿,有所不为:

    马克思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品格是阿谀奉承。我国历来的文学作品中,力倡刚正不阿,有所不为,要有一身正气。晋·陆机《猛虎行》曾曰:“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歇恶木阴。”原因是其名不佳。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传为千古佳话,李白诗中“欲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中国知识分子摒弃一切奴颜与媚骨的典范。唐代诗人杜牧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九峰楼寄张祜》)陶渊明因为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李商隐则不得不寄人篱下,常常得为五升米折腰,却也志向高洁,并不见半点的奴颜婢膝。他的《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中曾云:“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楚人卞和因献和氏璧,被不识玉璧的楚王把膝盖骨也刖(挖)去,这是惨酷的经历。李商隐诗中却羡慕他,因为刖去了膝盖骨,从此就用不着在官府的台阶上下跪了。这字字血泪的话,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永远警惕。近世鲁迅先生更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对。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最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古人说,人不可有傲气,却不可无傲骨。应当知耻,有所不为。如果不是连活下去的最低保障也失去,则千万不要向权贵低头。十多年前我自己夜间做梦,梦见与一当大官的吵架,大怒,拍案而起,谁知竟拍在床栏上,伤了手,醒来口占小诗一首:“下心抑志几春秋,坎()半生今白头。尚得梦中存浩气,横眉拍案向公侯。”“文革”岁月,多少很有身份的大文豪,向“四人邦”一伙讨好献媚,卑躬屈膝,乃至同流合污,留下千秋骂名。今天也有许多知识精英,向贪官污吏摇尾乞怜,应为我辈所不齿。

    做人要有一个底线,要有个原则。我们也会说错话、做错事,但总应该有一些事决不去做。一些有损人格、国格的事,决不能去做。做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并不可耻,不择手段去投机钻营,去巧取豪夺,才真正可耻。生活中也需要让步、妥协,但在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让步,不妥协。生活中也需要有些周旋、应酬,也不是跟领导关系越僵越好,决非如此。我讲的是应当为自己设置道德底线、做人的原则。我前文讲及的“遵纪守法,敬业爱岗,不危害他人”,便是道德的底线之一。

    其五,提高审美趣味和人格品位:

    中国文学的审美体系,形成儒道二家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美,一是道家遁世超脱的自然美。前者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后者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园居》)。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里被冲掉的有封建的糟粕,也有民族的精华。毛主席早就批评过的“言必称希腊”的情况,今天又较为普遍。当今的流行文化,格调不高,影响了青年人的审美趣味的提高。纯文学退位,俗文学大行其道;高雅没有市场,而庸俗颇受欢迎。以丑为美,以俗为美,以恶为美,真善美与假丑恶不分,乃至颠倒,这是很可怕的。单是禁止、指责不行,要让他们去欣赏品位高雅的文学精品,古人的、今人的。思想深邃,品位高雅,有何不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大概比许多洋快餐更有滋味。

    其六,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结合“大学语文”教学,我们注意教育学生增强应对人生磨难和人生挫折的心理素质,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处境有多恶劣,均能笑傲人生,不屈不挠。当代大学生是父母抱大的,尤其是出身富庶家庭的,没吃过苦,没遭过罪。即便寒门小户,因为是独生子女,也不让他们挨饿受冻。高考70%以上的入学率,算不上激烈的竞争。孩子们太嫩了,太脆弱了,太单纯了。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如果不受点“挫折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很难经受得住各种打击。

    我们以苏东坡为潇洒旷达典范,以他这方面的文学作品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遭遇“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就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同作于黄州的《定风波》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被贬岭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岛,身体也不好,他依旧乐观:“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总是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几次被贬,他没有绝望,也没有过多的牢骚,甚至连怀才不遇的不平也没有,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

    我自己前半生也叠遭磨折,“文革”中当过两回“反革命”,还被关押过十个多月。甚至因参加民兵地雷试验负重伤死过一回,县里已追认我为“烈士”,又死而复生。后来当编辑也曾长期穿小鞋,博士生被迫中途退学……虽比不上苏东坡的坎坷,与同龄人相比,经历的苦难要多得多。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我算不得有成就的词人,“百凶”倒是经历过了。我经历过这些磨难之后,心理素质是提高了,不会遇到一点好处就狂喜,也不会遇到打击就一蹶不振。我给自己规定:“顺境中多工作,逆境中多学习。”如此,则不虚度人生。我的很多文章、著作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鲁迅曾说:要“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远学苏轼,近学鲁迅,我们便能成为潇洒旷达的人、自得其乐的人。

    去年,南京某重点中学一高中女生跳楼自杀了,我在课上便分析自杀者的心理缺憾。其重要一点是追求完美,一旦实现不了,便感到一切都完了。失恋,使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女生)走上不归之路。我们便以林黛玉为例,讨论宝黛的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我觉得关键看你以何为参照物。他们最终未能成婚,而且一个殉情而死,一个做和尚,是常人眼里典型的“悲剧”。宝、黛让不少多情的男女为他们洒下同情之泪,然而,这些洒泪者中,又有几人曾得到过他们那样真挚的爱情呢?如果自己与相爱的人不能成为眷属,有谁会为我们出家做和尚呢?如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绝对美满的事情是不多的(甚至是没有的)。1986年我首次参观上海青浦大观园内的潇湘馆,就题过一首《鹊桥仙》词,其下阕曰:“姑苏未远,乡情萦系。何恋青浦一隅?无猜豆蔻伴知音,已不亏、人生一度。”姑苏(苏州)是林黛玉的家乡,如果爱情不成,不如回故乡去。她从两小无猜的豆蔻年华已与知音相伴,“已不亏,人生一度”。与世间绝大多数人比起来,她已是非常幸福的了。世上的夫妻美满者有之,较美满者亦有之,和睦者有之,较和睦者亦有之,此外尚有许多不太和睦的夫妻、濒于破裂的夫妻、同床异梦的夫妻、异床异梦的夫妻。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有完美的夫妻感情。人们同情宝玉、黛玉,殊不知更应该同情的常常是洒泪者自己。天下人,大多是得到的残缺的美,失恋只是人生中的一次小失败,是绝不值得为之自杀的。秦观《鹊桥仙》中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又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道理,是人生的金科玉律。

    ……

    心理素质提高以后,我们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文学便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生的教科书。我们编选教材,也应有意多选此类对青年人道德的陶冶、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帮助的作品。教师再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去引导,这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提高是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流着泪听完的课,定能成效显著。

    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公认:二十一世纪我们要从孔夫子那里学习智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什么就不能想想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类问题的方法呢?“大学语文”是否可围绕这一中心开拓一新的天地,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让这代人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也有个较大的提高。

    我这里论及的只是爱心(爱国家、集体、他人)和骨气的问题,是追求“高尚”与“和谐”的部分命题。等手头的“稿债”清偿后,我还想就更广泛的道德情感教育问题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见解,欢迎老师同学们更多的批评。

    读此文,有关问题可参看东大“大学语文·中国”网(www.daxueyuwen.cn),也可发电子邮件:wbg74205@sina.com,也可来电话025-86206426(H)与我讨论。

    2004.9.25

    注:此统计引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8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