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马美琴:大学语文教学与精神家园的构建(摘要)
【时间:2009/3/31 】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 【作者: 马美琴】 【已经浏览5837 次】

目录

中文摘要
导言……………………………………………………………………………………1
(一)精神家园的重要性………………………………………………………1
(二)文献综述…………………………………………………………………2
一、精神家园与人文教育……………………………………………………………4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4
(二)当前高校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5
(三)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7
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9
(一)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9
(二)《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12
三、大学语文教学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策略…………………………………14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14
(二)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模式………………………………………………24
(三)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实施人文性教育………………………………29
(四)拓展教学资源,延伸人文教育………………………………………33
(五)创建大学语文教学的良好的外部环境………………………………35
结语…………………………………………………………………………………40

    中文摘要

    当今社会,创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构建和谐而美好的精神家园应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体现在教育中,这应该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近年来,语文教育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教育界谈论颇多的热门话题。但我们注意到在众多专家、学者、教授的谈论中,对中学语文关注的颇多,改革的呼声甚高。但大家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关注却相对较少,对它的探讨多半局限于“人文性或工具性”的学科定位的争论,抑或是在大学中所处的地位的分析,而对其在性情培养、人格塑造、精神提升、理想构建方面的重要作用关注不够,鲜见有从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未曾见系统地、全面地、深刻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去论述大学语文对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作用的文章。而我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凭借学科自身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发挥构建学生美好精神家园的巨大作用。而有了美好精神家园的人才是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才能是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人,才会是生活幸福的、快乐的人!但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非但未引起学校的重视,相反,它的地位被专业课挤得越来越低,课程被砍得越来越少,它已被抛向了边缘和角落!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却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精神家园荒芜的现象相当严重:精神沙漠化,信仰缺失,理想迷茫,并因此导致心理失衡,发展失调,关系失谐,出现诸多成长问题,甚至带来生命危机。对此,许多高校一方面颇感忧虑,另一方面却不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是一味急功近利地抓招生、抓专业教育、抓考研、抓分配,忽视了最该关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因为,大学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作用,分析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并提出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相关策略。期冀引起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并为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精神家园 构建

导  言

    (一)问题提出

    家园,多么亲切、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等待飞鸟来归的祥和的小巢,是温暖游子之心的永恒的牵念;它是生命的港湾,是心灵的驿站。而精神家园则是我们构筑文明的城堡,升华思想的殿堂;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寄托。具体而言,它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情感状态和心理品质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家园之于人比物质家园更为重要!一个人若失去了物质的家园,他将成为无处安歇的浪子,生活得落魄而艰难;而若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他将陷入空虚麻木、迷惘焦灼的状态,生活得痛苦而扭曲。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充实美好精神家园,才会精神抖擞地创办事业,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物质家园的创造和建设,却忽视了对精神家园的经营和呵护。物质生活的改善,带来的却是心灵的空虚和对生命诉求的漠视。所以,我们常常会精神迷惘,情感麻木,心灵疲惫,行为失和。有多少人整天忙忙碌碌,为创造“幸福生活”而奔波劳顿,但常常只获取了幸福的外壳,并未感受到真正的富有和快乐,又有多少人陷入痛苦的漩涡,拼命挣扎而难自救。特别是当代的一些青年人精神家园荒芜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他们精神沙漠化,信仰缺失,理想迷茫,由此导致心理失衡,发展失调,关系失谐,出现诸多成长问题,甚至带来生命危机。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他们出现的这些问题令人非常担忧!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大学教师,必须在守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呵护好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美好的人格,为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每一位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谴责犯错误的学生,更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家庭和社会。大学老师教好书、做专家教授固然重要,但育好人更为重要。因为大学教育首先应该是育人的教育,应充分贯彻人本主义思想,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强化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帮助学生建设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为学生建立一个精神的故乡,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

    (二)文献综述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构建学生和谐的精神家园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因为文学是人学,是关怀人的心灵的学问。而大学语文以其丰富的文学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审美感召力和修养涵化力穿越时空的界限,影响人的心智,健全人的品格,最终培养出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从大学语文开设的初衷上,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大学语文》是于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的课程,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20多年来,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基本沿着一条从工具性、到文学性、到文化内涵、到人文内涵的线索转变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大学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是为了逃避语文沦为革命政治功利、现行政策主张的简单宣传工具;80年代《大学语文》提出注重文学性和审美性,乃至于文化内涵,是为了区别中学语文的益智目的而提出文学性教育的育情目的;到了90年代又呈现出大学语文向大学人文转化,则是为了应对和回答市场经济的挑战,适应公民社会、宪政治国的现代伦理,确保人文科学的独立的和批判性的内在人文价值。

    在今天,为了反拨经济效率第一的僭越,实现人文学科自身的社会价值,《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目的及作用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提出要“重建人文学科的内在价值”的观点。著名的杨叔子院士,曾在1995年发文,要求华中科技大学的所有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必须通过“大学语文”考试,只有具备“大学语文”考试的合格证书,才可以拿到学位证,这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文学育人作用,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

    但是我们也悲哀地看到,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处境却非常尴尬!邢宇皓在2004年2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的文章,谈道: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中国青年报》在2005年11月1日及15日先后发表的《“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和《为“大学语文”找病根》两篇文章,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引来更多媒体的参与。比如在2005年12月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大学语文:把“败坏”的胃口调试过来》的文章中,引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的观点:“我认为,大学语文课目前的状况比较尴尬,不改革是不行了。照理说,当前正提倡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可是事实上,这门课在许多大学并不怎么受重视,……有的将语文作为选修课,有的将语文作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并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是否规定必修也比较模糊。”2005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刘成友的题为《从大学语文到大学人文》的文章,也谈到了高校应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的日益边缘化的可悲地位。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因为我们知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更需要精神文明,需要人文精神,需要有高人文素质的人才!大学应更重视人文教育!大量的事实表明: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非常低,人文精神淡漠,精神状态不容乐观。所以,加强对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的文学育人作用,以帮助学生构建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是非常重要的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

    关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教育界的不少专家、学者也非常关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王宁在2004年5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题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的文章,主要从学科定位的角度论证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朱其训等发表在《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5期的文章《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一文中谈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的缺失必将造成大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要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丁云在2003年03期《青海大学学报》发表了题为《<大学语文>人文教学的思考》的文章,对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熊学敏在《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上发表了《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一文,指出:大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使大学生在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讨论很热闹,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大学语文在性情培养、人格塑造、精神提升、理想构建方面的作用,但仔细研究,所作论述都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要么偏重于某方面的理论,要么偏重于某方面的教学实践。鲜见有从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未曾见系统地、全面地、深刻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去论述大学语文对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作用的文章。特别是往往只看到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却没有找到如何发挥其人文性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精神塑造的相关策略。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对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作用,分析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及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并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相关策略。期冀引起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并为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运用文献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法、座谈法以及调查法等方法对课题内容进行研究,以避免单纯理论带来的抽象、笼统现象的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71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