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第十单元 说话的艺术
【时间:2009/3/28 】 【来源:复旦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855 次】

一、单元教学思路
  说话要看对象,要看环境,要看说话的事理。孔子曾经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失人”失去了可以说话的对象;“失言”可以理解为这次说话本身就不对,也包括选错了说话对象。要做到两“不失”,就要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语境,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
  说话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容易流逝,短暂而不可等待,就象足球场上的裁判,不会看了录像来判决。简洁明白,植根事理,灵活机智,对于说话尤为重要。
  说话的艺术,同时也包含不说话的艺术。荀子说:说话而恰当是智慧,沉默而恰当也是智慧。西方也有两句名言,一句: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另一句:雄辨是银,沉默是金。竞选要说话,交流要说话,谈情说爱更要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呢?我只能告诉大家:不该说话就不说。不说话的艺术有两种形式:沉默和倾听。倾听是在对方说话的时候倾听;沉默是在对方沉默的时候沉默。
二、单元课程目录
  戏剧与方言                                                侯宝林
  焦大星·花金子·仇虎                                       曹  禺
  诸葛亮舌战群儒                                           罗贯中
  中秋月                                                   竺可桢
  大学生活                                                 胡  适


第一课/戏剧与方言(节选)/侯宝林

一、教学思路提示
  相声《戏剧与方言》主要表达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精炼;二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相声演员的说话,用的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加工和提炼。北京哥儿俩在夜间一段三百多字的对话,显得繁琐,如果用精炼的北京话表达:只用十六个字,内容和神韵一点儿也没有减少。山东话用十二个字、上海话用八个字、河南话用四个字,体现出不同地方表达的特色。语言精炼,不仅是艺术语言的要求,也是说话的艺术之一。
  在现实交流的层面上,新中国确实需要一种全民族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语言,这就是普通话。在艺术领域,比如各地的地方戏就都有方言的韵味,京戏的语言要有北京土话的京腔京韵,苏州的弹词要有苏州方言的吴秾软语,如果全用现在通行的普通话则地方戏的韵味全失。
二、作者背景资料
  侯宝林(1917—1993),北京人,满族,表演艺术家。12岁时学演京剧,后改学说相声,青少年时代曾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并获得成功。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上演,去掉粗俗低劣的语言成分,提高了相声的审美趣味,成为一代相声大师,代表作品有《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醉酒》、《戏迷》等。
三、练习题提示
  1.  请你用家乡话朗诵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并谈谈你对家乡话的感受。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提示:略。
  2.  请你谈谈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理解。
  提示:方言与普通话:汉语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多种方言。一般认为汉语方言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在1956年确定下来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第二课/焦大星·花金子·仇虎 /曹  禺

一、教学思路提示
     课文选自第二幕的前半段,以焦母为中心,分为三个小节,焦母依次与儿子焦大星、媳妇焦花氏、干儿子仇虎谈话。
  焦母与大星的谈话,围绕仇虎和焦花氏展开,焦母刺激儿子的羞耻心,断绝儿子对媳妇的依恋。焦母与焦花氏、仇虎的对话到处充满了潜台词,试探、劝诱、威胁无时不在,语言动作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焦母劝说仇虎一节,可谓一折四波:焦母要摸着仇虎的手说话,说有屈死鬼在身边,都是试探仇虎的心理,焦母是想在心理上摧毁仇虎,一波;焦母用叙述往事的方式劝说仇虎,只能引发仇虎的仇恨,仇虎的仇恨都是用反语的方式表达,以“侍奉您老人家上西天”作结,劝说没有成功,谈话无法进行下去,二波;这时仇虎唱起《妓女告状》激发焦母的愤怒,两人都采取制对方于死命的举动,以焦母的弱势而没有实施,三波;焦母几乎恼羞成怒,直接叫仇虎滚蛋。焦母送花金子给仇虎的许诺,打动了仇虎,仇虎终于说出有商量而使得谈话暂时告一段落,四波。焦母与仇虎两人“干儿子”“干妈”“娘儿俩”“干爹”“乖儿子”等称呼特别具有语言的张力,亲切的称呼掩盖不住仇人之间的剑拔弩张;仇虎“没有一天忘记您”“尽尽我八年心里这点孝心”“给您报恩来啦”“咱们娘儿俩也该团圆团圆”等反语更加能够刺激焦母的恐惧与担心,更加急切地实施计谋,也更加能推动语言的进展。
  焦母、焦花氏和仇虎的语言,都是从人物内心和意志中自然说出来的,每个人的语言都有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都能强烈地相互激起对方的反应(情绪、语言、动作),这就是著名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言语动作”,即言语的动作性。因此,曹禺戏剧的语言既有强烈的动作性,也非常个性化。
二、作者背景资料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在天津长大。出生三天后生母去世,他在继母的抚养下长大,小时候经常随继母出入天津的戏院,喜欢京剧、昆曲和话剧。1922年入南开中学,积极参与话剧的演出活动。1928年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完成处女作话剧《雷雨》,1934年发表,《雷雨》在日本东京、我国上海等地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我国话剧的高峰,此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艺术性很高的话剧作品。
三、练习题提示
  1.请你谈谈焦母、焦花氏、仇虎三人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提示:参见“教学提示”。
  2.  你看过话剧吗?如果没有,在允许的条件下邀三五同学去看一次,谈谈你的观感,并且比较一下话剧与中国戏剧(可以任选一种你熟悉的,比如京剧、昆剧、越剧、湖南花鼓戏、东北二人转、河北梆子、山东大鼓、陕西秦腔等)的不同。
  提示:话剧与京剧的等的区分:在布景上,话剧的布景一般讲究实景化布置;京剧等一般是虚拟化布景。在动作上,话剧生活化,日常化,而京剧等虚拟化,程式化。在语言上,话剧用对话、独白等形式,语言口语化,没有唱词,而京剧等一般以唱词为主。

第三课/诸葛亮舌战群儒/罗贯中

一、教学思路提示
  诸葛亮舌战孙权手下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程德枢七位谋士,背后的核心问题是降不降曹的问题,但是七位谋士的诘难更多对诸葛亮和刘备两人的质疑,诸葛亮在这样的唇枪舌剑中能取得胜利,原因在于:
  第一始终高举刘备仁义的大旗,立足点稳固而且有强大的正义力量。第二善于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问题,做出针锋相对的回答。第三诸葛亮抓住群儒劝孙权降曹的弱点,居高临下,始终掌握舌战的主动。
  诸葛亮在运用的时候,则是往往在末尾反戈一击,击中要害,但又注意对象,形式多样。舌战张昭时,只用”夸辩之徒”这样的虚指,毕竟张昭是江东第一谋士,况且诸葛亮刚刚开始舌战,不宜过盛。舌战虞翻时,则用”江东”这样的泛称,但已经显出步步逼近之势。步骘用”孔明”直接称呼,这是极不礼貌的,诸葛亮则用”步子山”回击,最后直用”君等”击中降曹的畏惧。面对薛综和陆绩,诸葛亮则在直接痛斥之外,干脆要他们闭嘴。对于严畯和程德枢,诸葛亮则用书生、小人之儒这样轻视的泛称,因为群儒一个不如一个,诸葛亮已经胜券在握,打弱者已经没有多少意思。
  舌战群儒,只是诸葛亮游说孙权的前奏,真正的舌战还是诸葛亮劝说孙权。诸葛亮见了孙权之后,当机立断采用激将法:夸说曹操兵多将广,势力强大;孙权不能骑墙犹豫,否则祸至无日;最后夸赞田横守义不辱,刘备败不降曹。孙权被激怒后退入后堂,在鲁肃的劝说下,重新置酒问策,诸葛亮把战胜曹操的理由全盘说出,孙权终于被说服。诸葛亮舌战群儒终于有了完美的句点。

二、作者背景资料
罗贯中,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和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明代《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是《三国演义》。
三、练习题提示
  1.请你谈谈诸葛亮舌战群儒和劝说孙权的策略,这些策略能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益处吗?
  提示: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是理论的总结,也可以运用适宜的例子。
  2.如果有可能,组织一场班级小型辩论赛,注意语言的运用的辩论的策略。
  提示:略。


第四课/中秋月/竺可桢

一、教学思路提示
  科学家竺可桢的演讲《中秋月》从科学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释,别开生面,是对中国骚人墨客笔下中秋月亮的改写,给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月亮的涂抹了不同的色彩。
  《中秋月》是专业知识的演讲,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说话形式之一。
  《中秋月》选取的是大家不但熟悉而且很有感情的对象,既能吸引大家的兴趣同时也有难度。《中秋月》是给大学生做的演讲,但是老少皆宜。这是专业知识演讲在注意听众方面着意选材要考虑的。《中秋月》分为四层,条理十分清晰,演讲不同于写作,听演讲不同于阅读,声音很快就消失了,因此条理清晰是任何演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四层提出并回答了四个问题:何日是中秋?中秋月是否分外明?中秋月是否分外久和大?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中秋月既不分外明,也不格外大的答案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但又都在科学的情理之中。尤其是把中国人特别注意中秋节与农业的收获联系起来,这也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作者又主张保持中国的中秋节,尊重了中国人的传统和感情。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中国传统,避免了知识的盛气凌人。
  《中秋月》始终运用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中秋月》的语言规范、准确、平实。规范不仅指符合语法规范,更重要的是符合专业表达的规范,做到了准确有力。《中秋月》避免了专业知识性演讲容易犯的两种毛病:掉书袋和夸夸其谈,做到了平实、通俗。
二、作者背景资料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著名科学家。1910年赴美国留学,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开创了我国地理学、气象学等学科和研究领域。代表文章和著作有《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地学通论》、《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出版。
三、练习题提示
  1. 《中秋月》作为演讲有哪些特点?
  提示:第一,选题通俗而富有专业特性,既能引起大多数听众的兴趣,又能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第二,论述时把典故、诗词与数据、科学理论结合起来,有趣又有理。第三,语言通俗简洁。
  2. 请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种日常生活做出解释,并用浅显朴实的话表达出来。
 提示:略。


第五课/大学生活/ 胡  适

一、教学思路提示
   胡适是著名的学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演讲家。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就积极参与各种演讲活动,他的英语即兴演讲曾经得到美国报刊的称赞。
  《大学的生活》是胡适晚年著名的演讲之一,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立意高远。根据“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原则来选择科系和专业,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很不容易做到,在胡适求学的年代(1910)、胡适演讲的年代(1958)、以及我们生活的年代都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二,论据有力(见上文分析)。第三,开头结尾的随意自然与中间部分严谨论证很好地结合,演说灵活,平等亲切。
二、作者背景资料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著名学者。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农学,两年后转学文学。1914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1917年通过博士毕业考试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学,亲自尝试写作白话诗,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此后主要从事文学、哲学的研究,其开创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其热爱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对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深远。一生著书颇丰,著名的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等。
三、练习题提示
 1.  胡适的研究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能应用于你的专业领域吗?
  提示:大胆的假设,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假设,是在一定“求证”基础上的假设。并且,“大胆的假设”也不是最后的结论,还必须得到求证,胡适的这条方法是在提醒人们要把想象创造与科学论证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
  2.  胡适《大学的生活》作为演讲有不足吗?
 提示:略。

本站链接:

 

第一单元 重新发现母语

第二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一)

第三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二)

第四单元 汉语文学的长河(三)

第五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一)

第六单元 汉语中的译文(二)

第七单元 立意与构思

第八单元 组织与结构

第九单元 修辞与风格

第十单元 说话的艺术

第十一单元 日常生活与写作

第十二单元 语文常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51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