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季雅群: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
【时间:2008/12/16 】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2008年1月 】 【作者: 山东交通学院 季雅群】 【已经浏览3338 次】

    [摘要]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根据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及要求,运用艺术通感理论,将文学与古典音乐、中国绘画、影视戏曲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感悟力以及多种思想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关键词]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应定位于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人文素养课,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整体的语言艺术感悟力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传承名家名作的精神魅力。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性、趣味性、审美性、思想性,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感悟力。在这一点上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黑板教学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一、注意营造课堂氛围的情景性

    应试教育使学生理性、机械、功利地学习文学作品,学生习惯于用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式来理解作品,久而久之,学生感觉不够敏锐细腻,不会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的鉴赏过程中,一篇篇优美的佳作,被学生的眼睛肢解成一道道填空、选择、简答……,感性的东西变得理性了,非功利的情绪体验变为功利的升学要求,审美变得唯实趋利,虚的也变实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缺乏一种感悟力。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能够营造一种艺术的情景氛围。通过音乐、图画、表演等艺术手法,传达一种感觉,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动、沉醉,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通感”作用,运用声音、色彩、动作,使文学作品中无声无色的静态枯燥的文学符号变得生动,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体会一种“言外之意”,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教师讲解或是黑板板书难以达到的。因为声音、色彩、动作比文字符号或语言符号更形象、更直观,文学是以一种抽象的乏味的符号形式表达一种感性、形象的情感内容,相对于音乐、绘画、表演等其它艺术形式,文学更难以传达情感,文字符号离形象性远了一点,中间隔了一层。多媒体情景教学能产生一种整体的模糊感觉,黑板板书黑白分明,文字只是色彩单一的无声的静态世界,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思维到感觉都是单一的,大学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给学生一种整体的模糊感觉。

    二、呈现资料的第一感觉性

    文学艺术要注重学生的“第一感觉”,学生的第一遍阅读要“走进”作品。为讲解一篇文章,教师要补充大量的作家作品资料,如果运用黑板板书,由于受书写速度和黑板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得不将补充的内容读或讲出来,这就带上教师自己的情感烙印,而不能“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己的第一感觉,一种带着自己生活体验的直感。多媒体教学可以链接丰富的资料,并将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的这种体验是不受教师情感干扰的第一直觉,真正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人生经验融入作家作品,走进作品。

    三、复原历史内容的鲜活性、现场性

    古诗文常常被学生认为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感到枯燥、陌生、空洞。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给学生一种鲜活的现场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让学生感同身受,而不再有一种历史的陌生感、沉闷感和距离感。以形象的历史呈现方式,将古今融为一体,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趣味盎然。如在讲授《长恨歌》这一首诗时,诗中一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李、杨二人爱情的纯美境界,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经典名曲“霓裳曲”,以及舞蹈“霓裳羽衣舞”,学生的内心能一洗当前社会唯利趋势的浮躁之气,随着乐曲和舞蹈,心灵逐渐沉静,慢慢体会到《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境界。另外,作品的不同版本、作家的画像及照片、作家的生活环境等都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作家作品就从历史的晨雾中走出,变得亲切鲜活而富有精神魅力,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

    四、调整课堂学习的节奏

    多媒体教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穿插音乐、图片、影视表演,避免单一的讲解带来的学习和审美疲劳,抽象中带着形象、单纯的听觉运用转为多种感官并用,动用不同感知器官,实现一种动态里的和谐、多变中的宁静,在一种审美的愉悦中,学生感受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当然,这种节奏,一定要和学生的学习心态同步,否则,节奏太快则花哨纷乱,节奏太慢学生感到乏味,不同的音乐、图片、动作形式要围绕同一情感氛围的需要,要动中寓静、常中寓变,一堂课的主旨是不变的,目的是不变的,所变的是形式。

    五、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语文多媒体教学,不仅要运用音乐、绘画、戏曲、图片、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感觉和理解优美经典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同时,还应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深化学生对音乐、绘画、戏曲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古典高雅艺术的兴趣,抛砖引玉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多种爱好。如对于古典戏曲,学生通常不喜欢,但在讲《红楼梦》时,在深入剖析《红楼梦》的情感思想之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经典的越剧《红楼梦》表演,这时学生或许刚上完制图课或数学课,越剧演唱在一种特定的氛围中变得耳目一新、轻松有趣,学生沉浸在越剧委婉动人的演唱中,顿时被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征服。一堂语文课结束了,学生脑海中还印着一幅宁静的图画,耳畔萦绕着一段典雅的演唱,可谓一箭多雕。

    六、要化实有为虚无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大多不能很到位地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感觉。在他们眼里一首韵味无穷的古诗,常常只是单个方块字符,是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他们只看到实的,比如山、水、石、鸟,而体会不出其中的“虚”的空白处,这空白在他们的心中成了真正的空白。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利用多媒体技法,古诗在背景上运用一幅意境相近的国画,配上一首韵味相似的民乐,使“诗乐画三位一体”,学生能够看出国画的意境,听懂民乐的韵味,通过一看一听,自然就填补上了诗的空白处,诗在他们的眼里就活了起来,诗人的生命情趣也就自然彰显出来,一切皆在无言中。《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很多学生不能耐下心来去体会,或体会了也无法体会出其意味,只觉得林黛玉在无病呻吟,而越剧葬花词的演唱,给词配上了千回百转、抑扬起伏、一咏三叹的音乐,再加以演员的动情表演、场景的布置,学生就很容易找到林黛玉的感觉,并且被深深地打动。

    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多媒体教学,以经典的绘画、真实的图片为背景,配以经典优美的音乐和影视表演,使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既有历史的真实感,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厚重,又有景色的动人处让学生触景生情,变抽象为形象,变黑白两色为色彩斑斓,化静为动,寓常于变,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课堂节奏和谐又多变,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感觉到位,触摸到文学作品的灵魂,对语文学习产生浓郁的兴趣。

    八、注重教学对象的独特性

    一般来说,中文专业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悟能力,不必借助其它艺术手段就能极快地进入一种特定的语境,体会出作品传达的意蕴。而大学语文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相对较低,单单通过个人阅读或教师的语言讲解,很难十分到位地使他们真正地感悟和体验到文学作品所承载的那种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意蕴。而多媒体则可运用音乐、图画、表演等更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使学生在瞬间凭直觉进入文学作品的情感状态,感觉和体验更为全面和深入。久而久之,学生将声音、图画、表演等艺术形式与语言艺术相联系,产生共鸣,语言文字在他们看来,不再生硬,不再死寂,而变得有生命、有情感、有灵性、有力度、有质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一种放松的心态下,运用艺术通感理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感悟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解读作品的能力,使大学语文课结束后学生仍能够有兴趣多读文学作品,并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陈厚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及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反思.[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 易敏.关于大学语文改革教学的调查报告[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巧虹.谈谈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4] 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 李鹭.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探[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
    [6] 张晓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 吴高珍.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与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75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