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军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08/12/12 】 【来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2月 】 【作者: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刘军丽】 【已经浏览3058 次】

    摘 要: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化、课程定位模糊等问题,学科本身也日益边缘化。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大学语文教师应从建构正确的教学价值体系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等方面入手,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大学语文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基础课因自身学科建设的滞后等原因,出现了学科地位弱化、学科课程定位模糊等问题,导致大学语文在高校学科教育中处于尴尬的位置。解决这些问题是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紧迫工作。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大学语文学科地位的弱化

    1.从核心课程到“豆芽”学科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一直是作为重点核心学科存在。从“小升初”到“初升高”,最后到高考,在这一系列的升学考试中,语文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大学语文虽然在课程建设中被定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然而在各学校的具体课程设置中却有些无足轻重。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曾经明文规定在文理工农医各类高等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各学校该课程的开设却相当地随意和不稳定。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到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课时可随意减少,甚至停开。语文成为可有可无的“豆芽”学科。

    2.向“两课”、英语、计算机“低头让路”

    语文与“两课”、英语和计算机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然而在学科地位上却无法与后三者相比。它既缺乏“两课”的思想权威性,也没有计算机的实用性,更不具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究其原因,除了语文课程本身对学生将来职业生涯无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权威的评价机制。大学英语有“四、六级”水平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和各种英语运用能力考试,计算机有各省和全国的考试以及各大公司的认证考试,这些由考试建立起来的权威评价机制直接推动着相应学科的蓬勃发展。

    (二)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争议

    近几年来关于大学语文学科课程定位的讨论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1.“高四语文”说

    此种说法主要是针对许多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语文水平较低,阅读和理解能力不够,语言逻辑性和连贯性差,无法完成实验报告和学科论文的写作。针对以上情况,许多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于“工具课”,目的在于弥补高中语文学习的缺陷,为学好专业课服务。教师本着这样的出发点进入实际的教学中,相对高等教育而言,起点是较低的。教学内容无非是选收古今中外一些文学性的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常见的教学方式则是以老师串讲为主,跟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认为只是高中学习的延续,被戏称为“高四语文”。

    2.“大学文学”说

    此种说法是对“高四语文说”的颠覆和重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将大学语文作为“工具课”的局限,希望使其回归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之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三位教授合编了一本《大学文学》,旨在提出改良“大学语文”的新思路:文学大于语文,文学高于语文,文学也包含了语文[1]。“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之间的区别,应当是语文与文学的区别。因此“中学语文”之后继之以“大学文学”,可谓一种价值回归。“文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作为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来养就一种心灵的综合能力。

    3.“大学人文”说

    这是近年来“大学语文”界影响较大的一种看法。2003年和2005年,由夏中义(上海交大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主编的《大学新语文》相继出版,前一本名为“青春心灵诗意空间”,后一本名为“精神成长思想宽荧幕”。这套教材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于人文教育课程,采用内容讲章和名人名篇组成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体验现实人生,让学生能在一片弥散审美想象的诗意空间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与世界[2]。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众多有识之士都在献计献策,但多年来更多的只是教育者自身的反思和呼吁,与专业课和众多的公共课相比,大学语文仍然不能摆脱日趋“边缘化”的局面。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教育和社会科学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时,它又成为了大学人文通识课。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一)大学语文教师应构建正确的教学价值体系

    针对升学压力有了一定缓解和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生,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去把握字里行间渗透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把握到其中所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实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用心去感受美,用灵魂去拥抱美。大学语文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变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文关怀的平台,引导学生彻底地去领悟生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者的不同的人生情怀,在欣赏和阅读每一篇经过历史考验的名篇时,能得到审美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受到文化的滋润,让文化的血液融入学生的心灵,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

    (二)大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与时俱进

    新时期的大学语文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汉语知识、历史知识、哲学、艺术、宗教知识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个“杂”家,知识广博,博览群书,上课旁征博引、活泼生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特别是在大学语文学科地位逐渐弱化的现在,大学语文课更多的是靠教师本身具备的学识水平和人格气度吸引学生。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修养。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阵地,教师应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本人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要刻苦钻研、与时俱进。“教师是知识重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江泽民同志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应当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人类精神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是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的[3]。我们应当秉承当年匡亚民先生和苏步青先生所倡导的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四个目的,让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2] 冯凤麟,钱江.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7).
    [3] 王岩.高等院校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8.

    (责任编辑:赵娟)

    作者简介:刘军丽(197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60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