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闫薇: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
【时间:2008/12/11 】 【来源:科技咨询导报 2007 NO.13 】 【作者: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 闫薇】 【已经浏览3947 次】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要以讲授法为主干,注重文史结合、深入解读文本的文化内涵,同时运用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补充,有效地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启发式


    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属于文化基础课,它以古今中外各种人文文本为主,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此,本文提出大学阶段语文教学方法上的一些建议。

    1“优化”讲授法,作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干

    随着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高校中各学科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然而不切实际地一味逐新,并不一定就能达到理想效果。大学语文的教学,仍然适合将讲授法作为教学方法的主干,但是也应该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化”讲授法。这是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决定了讲授法具有独特优势。大学语文教学,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不是以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而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讲授法也是最佳选择。高校大学语文课普遍存在着班级人数多,教学时数少的困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等往往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采用讲授法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那么如何“优化”并正确运用讲授法呢?

    1.1 注重文史结合

    任何文本都是历史的产物,并在历史中显示出它的意义。大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中,必须注重纵向的历史分析。如勒鲁在《三个神圣的词》[1]中,揭示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在西方语境中的文化内涵,其中“平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自由”“博爱”是在此基础上的生发,所以西方人追求平等,形成了民主体制。那么中国为什么形成了集权制呢?这就有必要面向大学生进行纵向的历史解读。任何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结构都要以经济状况为基础。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制度奠基在商业、手工业生产力水平上,商品经济要有谈判和洽商,必须以平等为基础,因此欧洲有着民主政治的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普遍实行依靠河流灌溉的农业,修堤、修渠的工程要动员广大地区的民众,要有统一的调度指挥,因此相应地形成集权式的政治结构。通过讲授阐释,学生能够理性地吸收西方文明中的优长,而不是盲目崇拜。

    1.2 挖掘文化内涵

    大学语文文本中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恰当的阐释,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培养其人文精神很有帮助。

    首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进行文化解说。如《诗经》的教学中,就可以对许多字词进行文化溯源,寻找内在的文化逻辑。《诗经·国风·氓》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1]为什么用“桑”而不用“桃”呢?在《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其华如硕”。联系“桑”的文献会发现,在民俗中“桑”有“促进生殖”的含义,在此意义上,可以对女子被遗弃的原因作进一步的解说,对女子的生活展开更加丰富的联想与想像。

    其次,在文本解读中,注重进行文化比较。如《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人之有四体也。”[1]从人们基本情感出发,推及人的四种基本的道德准则。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中国思维的起点,也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定式。同时也体现中国人所关注的是伦理,是从伦理为起点来看待事物,言说事理。所以即使有人和对象的关系,也是一种伦理态度下的伦理关系。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个哲学命题出发,敷衍出整个世界。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从这个命题出发,构建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而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并从这个命题出发,构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世界。这些都呈现出西方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形成了西方人对待世界的主体性。人从世界中解放出来,世界成为人的建构和改造对象。这表明中西方的文化逻辑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逻辑不同的根源。

    2 运用问答置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有效补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衡量教学效益如何,其根本标准是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大学语文教学,虽以讲授法为主干,但也有必要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如果能在讲授过程中辅以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肯定较好,教学效益肯定提高。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穿插的有效教学方法主要有。

    2.1 问答式

    在讲授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答,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为了达到理想效果,设计问题和选择好答题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问题,应精心思考,深浅适宜,能开阔学生思路,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个人见解的天地,然后根据难易程度,请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如讲《西湖梦》[1]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是:在余秋雨的笔下,为什么苏轼、白居易都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缺陷的代表?既紧扣课文,又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也乐于回答。回答时,能言之有理,有发挥余地。在教师有目的的启发诱导下,有时还能引起观点碰撞,甚至展开辩论。把这种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坚持不懈,能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和人文素质,可以说是高效能的“一石双鸟”的教学形式。

    2.2 质疑式

    南宋朱熹认为:“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2]。有所见”就是创造性思维,“立论”就是确立或发表自己意见,“有疑”是他们必需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疑问,并进行有效引导,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比如,学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1],学生会质疑守城英雄吃人行为的合理性,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英雄观念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英雄观有何不同,从而对中西文化本质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2.3 讨论式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机会,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和谐教学境界的形成是非常有效的。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出既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又让学生有兴趣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围绕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如有的教师在教《追悼志摩》[1]时,组织学生讨论徐志摩的悲剧是一曲理想主义的悲歌,还是用情不专的报应?学生自发地形成正反两个阵营,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一曲单纯人生信仰的哀婉悲歌;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单纯人生信仰只是用情不专的借口。而教师只在其中适当点拔。学生在讨论中既有立论,又有驳论;既自圆其说,又针锋相对;既依赖课文,又延展至课外;既关注现象,又剖析本质。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针对这个教学目的,创造性地运用讲授法,并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闫薇,王秀丽.实用大学语文[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2] 文渊阁版四库全书.朱子语类卷十(电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06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