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范利:大学语文单元式主题教学初探
【时间:2008/12/11 】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06 】 【作者: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文史系 范利】 【已经浏览5018 次】

    [摘要] 针对目前大学语文存在的教材含量大、分析详、教师疲惫、学生疲软等普遍问题,本文进行了单元式主题教学的试验与摸索。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包含按主题统整课文结构、分主题单元自读及沿主题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对语文知识的可持续发展也颇有好处。

    [关键词]大学语文 单元教学 主题教学

    一、什么是单元式主题教学

    《汉语大词典》对“主题”一词的解释中,跟文学有关的义项有两个:(1)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与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亦指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2)泛指主要内容。本文所说的“主题”取第二个义项,即: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单元式主题教学”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对所有课文进行重新单元归类并按此层次与顺序进行语文课的教学。

    二、为何要进行单元式主题教学

    1.解决课时与课本容量的矛盾。大学语文课共开设一学期,每周3课时,按一学期实际授课18周算,总课时为54课时。而现行的10几种教材,一般都选有七八十篇课文,其中,杨建波主编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选文数目竟高达107篇。虽然说教师授课时可以酌情进行删减,但在目前加大大学生阅读量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这样做无疑是与时代需要背道而驰的。

    2.适应教材体例的需求。一般地,大学语文教材每篇选文后面都附有注解,包括:重点难点字词解释、作者简介、背景介绍、作品评析等,如果是节选,则连节选之前出现的相关内容也会做大致介绍,就是说,把传统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准备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不找到新的切入点,不对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的融合与运用,只怕“巧媳”也终难为这“无米之炊”。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是为理科生专设的,与英语等其它公共课相较,学生们认为大学语文无功利可取,是可有可无的“形象课”,如果仍按传统方式按部就班地授课,则有可能使本该兴致盎然的课堂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要想保证教学效果,则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必须了解学生的群体心理特质。从某种程度说,大学生应该算是准成人,他们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同时也已感知到世事的复杂与难解,所以,他们不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统一的答案,他们要张显自我,要一个广阔的视野,却又期望迷路时有人指点迷津,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单元式主题教学具有教学省时、内容拓宽、视野广阔等特点,可以基本解决以上问题。

    三、如何进行单元式主题教学

    1.按主题统整课文结构

    按主题统整课文结构就是在授课之前先将教材所有篇目打散,然后将归属同一主题的所有篇目纳为一个单元。而要按主题分类并重新编排单元,就必然涉及到一个确定主题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的主要开设目的是为了提高理科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可以依据个人或社会的主客观真实世界来设计主题,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63篇课文可归属于以下主题:

    同侪友谊:如《纪念傅雷》;亲密家人:如《项脊轩志》《宝玉挨打》;残酷战争:如《垓下之围》《燕歌行》《兵车行》;两性教育:如《蒹葭》《长恨歌》《无题》《沈园》;生命教育:如《登高》《登建康赏心亭》;知识教育:如《谈独立思考》《精进的程序》;人格教育:如《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我的世界观》;理性思考:如《先秦诸子语录》《水调歌头》《废墟的召唤》;旅游探险:如《密州出猎》;百姓关怀:如《风波》《绳子的故事》;政治关注: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艺术体验:如《柳敬亭传》《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等。

    当然,由于不同版本的教材选文不尽相同,故而在设计主题时也要因书而异,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2.分主题单元自读

    重新统整之后的教材变成了由不同主题组合而成的一个个单元,为了突出主题,实行单元教学就成为一种较佳选择。饶杰腾教授曾经指出:“单元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明确学习目标,自己了解教学内容,自己探求学习方法,自己尝试知识迁移,自己检测和矫正学习的结果。”作为较成熟的阅读主体,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此时,作为宏观调控者的教师,则应注意从多角度比较、完全情感参与、逆向思维运用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读进行引导。

    进行主题教学,在同一主题下可能聚集了古今中外的观点、情感、价值取向各不相同的文章,要理解每篇文章的特质,就需要进行同中辨异。比较可根据具体篇目多角度进行,如鲁迅《风波》与莫泊桑《绳子的故事》就很适合共时比较。二者都是小说,都是写农民、写小人物,但前者以语言及行动的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后者以出色的场景与心理刻画见长;前者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后者却蕴含着某种人性的悲剧。而同属亲密家人这一主题的《项脊轩志》和《宝玉挨打》却适于从文体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二者叙述的都是发生在封建大家庭中的故事,都在叙述中透露出缕缕亲情(当然后者不仅仅只写亲情),但是,由于文体的限制,表述角度有所不同,从而给读者的体验就迥然有异。可以说,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比较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具体角度也因主题或阅读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如学习爱情篇的《蒹葭》《长恨歌》《过华清宫》《无题》《醉花阴》《沈园》等课文时,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是写爱情的就该从追求、相恋、失恋的不同爱情阶段着手进行比较,有的则主张应就恋爱主体是宫廷贵人、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的角度进行区分。实践证明,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得主题的整体性与单篇文章的特异性都得到了保障,对于学生思维的锻炼也颇有好处。

    3.沿主题迁移训练

    本文所说的是主题迁移训练而非知识迁移训练,也就是说,是对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与发展,而不是就具体的语言文学知识进行训练运用。确定这一点需要一定的勇气,但它确实更符合《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及理科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什么是主题的相关知识呢?首先,教材课文是包括在内的,除此之外,更包括我们自己充分扩展的其它与该主题相关的一切资料,如目前国内外大事、息息相关的校园要闻、本地文化遗产与民情民俗、观点新颖的散文或杂文、新锐的人物传记等关键是把零散的资料与正在学习的主题挂起钩来,使我们对该主题有一定的研究并使之得到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而有益。

    如在学完百姓生活篇后,同学们在畅快之后又觉十分憋闷,畅快的是文中的叙述描写是那样的淋漓尽致,憋闷的是为什么别人可以把身边人的生活那么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自己却总是无法随心所欲。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发现,原因在于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太粗枝大叶,日常生活中触发自己情感的事情其实也不少,可却总是发发感慨就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原因找出来了,可优美的文章仅靠仔细的观察还远远不够,那么,怎样利用好这难得的“豁然开朗”而使其有所突破呢?恰巧,北京“两会”正隆重召开,各种媒体对提案与议案的报道很多,笔者就选了一些跟教育有关的,如“关注文盲”“提倡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收费要减肥”“全国应统一高考分数线”等,读给同学们听,听完之后,大家觉得这些提案有理有据,反映了众多百姓的呼声。在大家议论纷纷之际,笔者趁热打铁,指出这些令我们深有同感的提案,其实都来源于代表或委员们对周边生活的切实感受与实地调查,只要做个有心人,写出好的提案并非难事。这时,许多同学都有了跃跃欲试的表情。在简单地介绍了写作提案的基本规格和要求之后,笔者请每个同学都针对自己平时学校生活中有感触的某一点,进行调查与采访,写成一份以校党委为阅读对象的提案,看看自己是否能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出一份力。实践证明,这次迁移训练既拓展了学习的主题,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尚待解决的问题

    1.有的文章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统整归类时存在两可甚至几可的情况,如:《竹的故事》既可归在人格教育中,也可归在知识教育中;《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既可归在亲密家人类,也可归在同侪友谊类。碰到这种情况,我们目前的做法是由大家讨论决定,如果决定不了则不作硬性规定,因为分主题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目的,不必死抠硬掰。

    2.有的同学把主题混同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坚持认为统一了主题也就是统一了中心思想,这样做会扼杀同学们的审美个性。确实,“文学是人学”,中心思想是在个体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模糊性、开放性与多元性,教师“一统江山”不是明智的做法。但是,我们这儿强调的是按内容而非中心思想分类。中心思想是对内容的理解,主观性较大;与之相反,内容则要客观得多。当然,作品的内容毕竟不等同于表现作品内容的语言文字,所以它也不可能象语言文字那样纯粹客观,因此就势必会影响到阅读主体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总之,在对大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已经深刻地感觉到:实施单元式主题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尊重个性、鼓励合作,它不仅仅只是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更是一种注重持续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 钟德赣,吴惟粤,冯起德,钟德赣.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J].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3]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J].语文学习,2000,(7).

    (责任编辑:蒋书同)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52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