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晓丹: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08/12/10 】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 【作者: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赵晓丹】 【已经浏览7832 次】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伊塞尔和姚斯创建的接受美学理论把文学创作置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中认识,着眼于读者的研究。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针对当代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语文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课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明确化的过程。

    [关键词] 接受美学;空白点;空白教学


  接受美学发端于德国,也称为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等。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我国学者对接受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由于接受美学关注对文本的阅读,其中一部分理论对大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姚斯关于接受美学的几点阐述

    1967年,姚斯在康斯坦茨大学语文教授就职仪式上发表演说,深刻地指出: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一直把文学事实局限在文学的创作与作品表现的封闭圈子里,使文学丧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维面,这就是文学的接受。他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他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者,作品才能在一代代的接受之链上被不断丰富和充实,永葆其价值和生命,这正是文学的历史本质。姚斯主要从文学作品的未定性及读者的先在经验、文学的期待视野与阅读、文学历史性的构成、文学的功能、研究文学的两种途径(研究空白和重新提问)五个方面对接受美学进行了阐述。

    二、接受美学与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关于读者接受活动、阅读体验的许多经验性描述和大量的鉴赏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叶燮“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的观点与西方接受美学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十分接近;同样,以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为主的大学语文教学,和西方接受美学也有许多契合点。

    首先,接受美学与大学语文教学有共同的研究重点——对文本的阅读。接受美学研究的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接受方式、接受者的素养、文学作品的意义实现等,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师生对课文(教材选取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把握和生发。因此,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来解释语文教学,变革语文教学,将是获益匪浅的。

    其次,是研究主体的转变。传统的文艺批评是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而接受美学则转向了以读者的阅读、反应、创造性理解为中心;大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由单纯注重研究教师的教法、教材的组织、作品意义的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学生的阅读行为的转变。

    最后,二者都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文学作品意义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是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它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有的,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和读者、心境的不同,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理解,读者的阅读活动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不断地填写不同的内容;与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课文意义的唯一性不同,现代阅读教学强调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课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明确化的过程。

    三、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不知何时,教育与人才的选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又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其主要特点是标准化、同步化: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入学年龄,统一的考试和评分标准,统一的升留级制度等。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传授现成的知识,实质上也就是公布既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接受、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然后在试卷上一字不差地复写出来。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会”知识,却没有形成“会学”知识的能力。考试标准的统一,造成了人才类型的单一化;培养目标的标准化造成了教学模式的整齐划一。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看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笔者认为接受美学正是可以在语文课上很好解决学生创造力培养和主体性发挥这两个问题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的阅读为研究重点,认为文本具有意义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由此可见,在以文学作品为阅读对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中心,学生也自然应该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实施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构建主体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它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为学生的主体性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主体(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我创造出来的,就是说主体性是在施展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任何素质与能力,都不可能在主体不参与的情况下形成。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同学有一分钟心不在焉,那么在一分钟内,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同理,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某些同学置于视野之外,也就出现了教学的死角。参与是主体性生成的要素,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参与也并非等同于主体性。如果教师单纯追求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忽视了教学目的,使参与流于形式化,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实现和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参与活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代替其得出结论,这就是主体性发展教育的真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其主体性为目的,初步构建了空白教学理念和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入选大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含蓄凝炼,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想象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联想,去填补,如引导学生填补故事情节的空白、思想感情的空白等。在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中,既要填补空白,也要留有空白。教学是省略的艺术,教师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地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些回味的余地,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讲授中的留白,是课堂教学美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多角度地设置空白。

    笔者初步设计了四步阅读教学策略,即:审美理解——互动交流——历史反思——涵泳借鉴。审美理解阶段的阅读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形式上包括小组讨论和集体评议两部分,内容上包括整体感知和局部品读两部分。互动交流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组内质疑、答疑,第二层次是组与组之间质疑、答疑,第三层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质疑、答疑,问题逐步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历史反思阶段,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就是寻找文本在其时代所要回答的问题,可以先由教师讲解相关历史,再由学生讨论作品在历史观照下的意义生发,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讲解相关历史,其他同学和老师给以补充,并进行小组讨论。涵泳借鉴阶段是利用足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涵泳、体味、玩赏、咀嚼作品,它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个性的展露以及阅读心理的层次性。

    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不分教学目的、课文内容和体裁,只是一味地采取固定模式进行教学,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接受美学[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教育出版社,1999.
    [3] 冯起德.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毕橹欣]

    [作者简介] 赵晓丹(1974-),女,山东昌邑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职硕士,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5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