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陈文:一本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大学语文》(第八版)读后
【时间:2008/12/10 】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 【作者: 贵州民族学院 陈文】 【已经浏览5046 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巩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就成为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好的教材来影响教育学生,让先进文化理念在教材中充分体现,让学生从教材中受益终生。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就是这样一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的好教材,该教材在全国高校发行使用,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件幸事。相信通过大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本教材将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的精神食粮。作为大学教师,我理解的大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性。本文就人文性谈几点读后感。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这是我国教育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方向性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是高等教育办学的宗旨,也是育人为本的核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文化,它以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卑和价值的关注,对平等、自由、正义及幸福的追求,以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都应该包含在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人文精神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价值服务的。要在全社会宣传和教育人文精神,使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成为全社会的风尚。《大学语文》(第八版)充分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精华,选录孟子、管子、黄宗羲、鲁迅等人的精彩篇章启迪学生,对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意义。

    教材选录孟子的六段文辞,直接阐发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具体体现四个方面:一是批判了统治者横征暴敛,无视人民利益。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卒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赋;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超前概念。四是强调执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较高的政治道德境界。管子的《牧民》篇中,也倡导“德政”思想,将国家兴亡与民心向背紧密联系在一起,篇中还提出了著名的“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朴素荣辱观。强调了统治阶级必须首先保障人民生存权利最低生活要求,使人民衣食无忧,生活安乐,在此基础上,道德礼义荣辱才起作用。这些思想,对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黄宗羲的《原君》篇,激烈抨击了中国封建帝王“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的“家天下”思想,揭露封建帝王为争夺最高权力,不惜让百姓肝脑涂地、妻离子散的罪恶。最可贵的是他敢于挑战王权,继承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闪光思想,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转化到现代民主意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下为主,君为客”,谁是天下的主人呢?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作了最好的回答。“我们自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在此强调了人民,只有人民中的民族脊梁,才是让中国五千年不亡的天下主人。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迎接21世纪高等教育大会”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强调了“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个理念反映了21世纪高等教育的理念。哈佛大学教育理念中也强调“一个人能不能有成就,不仅看智商,还要看情商,进而看德商”。

    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不仅是历史的启迪,现实的需要,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是我国历代志士仁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忧患意识中最有价值的内核。教材对此作了精心选录。既有孔子、孟子等名人的经典名言,也有优秀的古今文论,还选录了有代表性的古今诗歌,但贯穿一条主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着这些名言、文论、诗歌,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读着先哲们的这些至理名言,我感受到一颗颗赤诚为民的天地良心,他们的深刻教诲,体现了对人生、国家、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杜甫、杜牧、辛弃疾和现代诗人穆旦、舒婷被选录的诗歌里,同样流淌着忧国忧民的热血。杜甫的《北征》诗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充分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创伤的痛恨;穆旦的《赞美》诗则以饱满的热情欢唱“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中华民族不会被日本侵略者灭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抒发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愿意“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并热情盼望少年中国繁荣昌盛,“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爱国情感。

    梁启超的理想不是空想,穆旦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今天变成了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辛奋斗,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今天正迈向现代化国家进程。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给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我们在珍惜这个历史机遇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前进中存在的忧患,关注存在的问题,居安思危,高枕有忧。让忧患的警钟长鸣,把它变成一种强劲的责任,奋斗的动力,现代化的希望正在忧患意识中逐步实现。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教材总结和阐发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积极作用。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从对立统一关系中去获求社会政治和谐发展,找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左传》中晏子对齐候问,从国家政治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没有原则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基础上达成“和”,这才是国家政治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

    “同”则相反,“同”是否定矛盾,不允许不同声音和意见。如梁丘据之同于齐候,是为了个人私利讨好君王,不说真话,表面一致。这种“同”与“和”有本质区别,不可取。“心平”、“德和”才是君王追求的境界。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通过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告戒统治者要善于听取民众意见,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华。《国语》史佰对恒公问,则进一步从大千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作理论依据,揭示专制统治的必然衰败,显示了深刻的见识。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更是直言不讳劝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除奢侈,积聚德义以顺应民心,达到天下长治久安。魏征充满火药味的“不同声音”,有极大的风险,但被明智的唐太宗采纳变成了“和谐的声音”,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成为和谐治国的良方。无怪乎魏征病故,唐太宗长叹:“朕亡一镜矣!”

    胡适《容忍与自由》一文更是强调了“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旨在提倡学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学术思想的繁荣。矛盾的《论独立思考》散文,闪烁的仍是“和而不同”的思想火花,赞扬独立思考的民主精神,反对千篇一律的教条主义和“人云亦云”的“应声虫”。

    教材选录的上述和谐理念,不仅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生修养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修养目标是多元的,以理想远大、品格高尚、人格独立为主要目标。教材精选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彩篇目,也借鉴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对当代大学生修养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孔子的《论语》强调人格修养,贵在从善如流,见贤思齐;贵在以身作则,为了维护仁义不惜生命。《大学》提出“大学之道”,旨在教人修养,从“格物”入手,到“致知”、“诚意”、“正心”、循序渐进,以至“身修”,后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两则语录论述了如何获取知识,实行儒道以达“诚”的道德境界,并把个人的学而求知、修身养性看成经世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这在今天,仍可作为我们治学为人的座右铭。

    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大家,同样也是人文大师。《我的世界观》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思想:“人应当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尽力提醒自己,每天上百次不忘别人劳动提供了自己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要尽力报偿别人,学会感恩。他还强调,人必须有一定理想,追求道路是真、善、美。政治上,他崇尚民主主义,反对专制和战争;人格上,他追求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自由;科学上,他勇于探索精神,坚守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生活上,他推崇简单生活。从爱因斯坦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和卓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自己的高度统一,他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第八版)教材既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又学习借鉴了西方文明中的人文精华,体现了先进的文化理念,集知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阅读着这本令人心动的美文,让人生灵魂在真善美感情的海洋中畅游,文化载道,灵魂升华。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言:“人文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学好、教好“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的。”一句话,它是一本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好教材,愿我们的教师教好它,学生学好它。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八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高夫

    作者简介:陈文(1959- ),女,湖北人,贵州民族学院公管学院副教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31031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