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美歌: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及对策
【时间:2008/12/8 】 【来源: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7年8月 】 【作者: 西安医学院 李美歌】 【已经浏览3348 次】

    【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突出的优势在于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同时亦会产生限制学生想象力、分散注意力和大信息量将导致知识消化不良等许多弊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得失及如何趋利除弊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利弊;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有别于中学语文的最大点在于两者定位不同:中学语文是基础教育,强调语词文句的基本训练;大学语文则定位于通过对文本整体赏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对母语的感悟能力,进行人生与人格熏陶教育。因而强调课堂教学的审美性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亦逐渐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对大学语文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使用不当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必须趋利除弊,扬长避短。

    1 多媒体手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 1 提高兴趣与分散注意力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利用的只是一本书、一叠讲稿,一张嘴、一支粉笔,最多有幅挂图。如果文本欠生动,或讲解表述能力稍差,极易使学生失去兴趣,看课外书、打瞌睡、听音乐、说闲话就在所难免,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处境是,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仅有40余所将其作为必修课[1],其中医学院校由于课时紧多为选修课,一二百人一起上课,其声音、板书、课堂气氛都会受影响,缺少强有力的约束手段,教学过程很难控制,教学效果无从保障。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这一现状:整齐美观的文字,五颜六色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动听悦耳的声音,有助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课堂气氛得到了较大改观。

    在承认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也必须注意到,如果课件文字内容太为丰富,图片色彩过于绚烂,动画效果太多,将使学生应接不暇,走马观花,虽然课堂气氛与兴趣有了,而学生的注意力却相对分散了。比如,当讲到历朝历代文学大家的名篇,如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李清照、曹雪芹等的作品时,往往影像图片素材众多,教师或因偏爱不愿割舍,或以为多多益善,就容易造成内容丰富而庞杂,涉猎过多而重心不明,导致学生或只关注图片与动画,或纠缠于细枝末节,或太多地关注逸闻趣事,而忽视甚至忘记了文本的教学重心。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丰富多彩,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也很高,但从教学效果上看,收获并不大,观后情节与内容已逐渐模糊,脑子里只留下一些画面
的残痕。这种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的做法,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 2 创设情境与限制想象

    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情感熏陶和渗透,勾勒画面与图景就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虽不下几百种,但模式多以古典文学为主。不少文章时空遥远,审美趣味也已发生重大变化,要在有限的几十分钟内穿过几千年历史云烟,理解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比较困难。这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难以掩饰的弱点,却正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长项。比如学习相关作品时,听一段筝曲《春江花月夜》来扩展联想,剪几段《红楼梦》的影像片断印证对人物的描写,插几幅优美的诗文配图来点染意境,展示作品产生的外景图片深化教学内容等,都极容易将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共鸣。

    但问题是图片、影像、声音都是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些资料在提供给学生形象性的同时又限制了想象空间的扩展。第一,文学欣赏过程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若把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和影像,对欣赏者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可以一目了然甚至一览无余,但却省略简化了思考、构图、欣赏、品味的过程;第二,因每个学生个性、素养的差异,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具有多角度、多层面性,绝不是单一凝固的,正如“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同一的画面和影像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内心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第三,文字有其自身的魅力,任何图片、影像和声音都是作者对原作理解后的再生品,而不是替代品,与原作是“隔”的。如,要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不管是采用越剧王文娟版的,还是电视剧陈晓旭版的,或者是绘画作品,都不能丝毫不差地表现原作中黛玉“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神韵。同样,所谓“诗中有画”的“画”也只存在于读者的想象之中,任何诗配画、诗配影像只是仅仅对原作一种诠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只在陶诗陶韵里。传统语文教学文字虽不像图像那样给学生视觉、听觉的直接享受,却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日本作家青冈卓行在《米罗斯的维纳斯》中所说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2]。所以,过分依赖多媒体,会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文学欣赏的“共鸣”也就无从谈起。

    1. 3 大信息量与消化不良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又一大难题是板书耗时多,作者、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尚可略书,但引用的古典诗文必须板书,否则学生听不懂。由于大班选修课人数太多,板书效果很不理想,有的老师书写潦草需反复解释,更耽误了教学进程。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醒目清晰、排列整齐、省时省力、信息量大,深受学生欢迎,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而由此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提前设计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预先已安排好,课堂上省去了板书时间,信息量固然增大了,但学生只忙于快速记笔记,有时甚至连笔记也记不上,根本无暇顾及思考、阅读与交流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又回到了“填鸭”的旧巢。清人笪重光在讲绘画技法时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3],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这就是“留白”,语言“留白”能够形成节奏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而不思则罔”[4],大信息量造成的教学节奏加快,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所获寥寥。有的时候要承认“磨刀不误砍柴工”,正如古人作文研墨是构思一样,板书也是消化理解的必要程序,省去了研墨的工序,并不能节省构思的时间。

    2 思考与对策

    如同一部文学作品精华与糟粕共存一样,多媒体的上述利弊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依相存的,很难清晰地在“利”与“弊”之间找到泾清渭浊的界限,只能寻求最大限度的趋利除弊。

    2. 1 区分文体和教学内容,不主张千篇一律使用多媒体

    就目前大学语文的编排体系看,多是按时代和文体划分单元的。一般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词曲赋等单元。同一文体的文章在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及教学要点等方面共性突出,不同文体的文章差异较大。笔者建议可以考虑根据文体特点决定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为并非各类文体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一般来说,诗词、散文、小说和一些记人写景等文学性较强、重在“言情”的文章比较适宜,因为素材多,容易构图,画面感强,易于发挥创设情境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以说理性、逻辑性取胜,图像资料相对较少,使用多媒体只能起板书和图表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前首先要考虑其教学价值,即比较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哪一种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那么选择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不能为了追求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不顾实际教学效果。

    2. 2 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加强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大学语文课件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自如驾驭教学内容,二是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

    无论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驾驭教材、精通教学内容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深度和广度,才能给课件制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来自他人尤其是只精通计算机者制作的课件都不适合直接采用,或者说好看不好用,尽管形式新颖,色彩绚烂,但总觉得不得要领,用起来别扭,这主要是因为课件制作者只精通制作技术,不太精通教材的缘故)。只有找准了多媒体制作定位后,再从教学内容和重心出发,对相关素材对比取舍,精选出最适合教学内容、数量适宜、优美和谐的图片、动画和音乐,以学生的接受与消化为前提,控制好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尤其是在素材充分的情况下,如对《春江花月夜》、《长恨歌》、《赤壁赋》、《红楼梦》、《再别康桥》等大家名篇等,一定要大胆取舍,忍痛割爱,确保教学内容的简洁、明晰、重点突出,切不可枝枝蔓蔓,纠缠不清,甚而喧宾夺主。

    要制作成功的大学语文课件,教师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仅表现在课件色彩的和谐、效果的美化,更是选择、取舍课件内容的重要依据。评价一张图片素材是否可用,在众多的诗意画、人物画中如何取舍和选择,来自于制作者本身的审美意识。其实课件也是个性化的,不同修养的制作者会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2. 3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非以课件为中心

    教师必须明白,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永远不会动摇,多媒体课件的最终定位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生动表述与详尽讲解。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节奏、知识密度的排列与学生的接受率关系密切,师生交流、阅读、思考都是知识消化的必要过程。如果淡化了这些要素,让课件“统治”课堂,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性化的师生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只强调快节奏、大信息量,不考虑接受率,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古语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大学语文教学应主要借助语言媒介,依靠语言魅力,把握好交流的速率,牵引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书里书外,以获得心灵的启迪与精神的滋养,才能达到荡水成波、击石发光的的效用。

    2. 4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配合上文已阐述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各有利弊,二者结合运用,定能发挥优势,趋利除弊,扬长避短。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大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大约25%,但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知识传递手段,就能够接受知识的65%。又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成功率比普通教学方法提高38%,而教学时间却节省了31%[5]。这个资料为结合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美丽前景,所以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其优势自应肯定,但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被承传下来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的精华也绝不能摒弃,试图以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是先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需不需要用多媒体,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而相得益彰。比如,诗词曲赋及散文小说可以用多媒体示范朗读,但绝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的朗读;可以用相关图片、音乐来对诗意进行解释,营造意境,但绝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体悟;问题的思考、讨论、背诵、练习也绝不能省略。应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和补充,扬长避短定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N].科学时报,2007-1-30(8)
    [2] 李荫华,张介眉.当代世界名家随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3]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 李明阳.论语—中华古典珍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5] 张剑平,楼程伟,朱跃跃.多媒体课件开发与方正奥思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李美歌(1961-),女,陕西兴平人,西安医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2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