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樊凌云:浅谈《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时间:2008/12/8 】 【来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8月 】 【作者: 湖南师范大学 樊凌云】 【已经浏览2968 次】

    [摘 要] 从当前《大学语文》的现状出发,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认为应该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创新,即“单篇欣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贯通”、“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教学手段”。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将有助于改变《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处境。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培养和检测大学生语言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设置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1]从字面上看,其学科性质与中学语文无明显区别,但相对于中学语文而言,它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它的存在对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门课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它在现实中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现实中,它已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作为公共课,其地位既没有政治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外语课的强势性。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与自己专业无关,又不是考研科目,对它很不重视。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被边缘化的局面,除了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外,教师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手段上应进行创新。那么如何改革创新呢?

    1 单篇欣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材或按时代、或按文体选编课文,缺乏独特、完整的体系,加之选编的课文有很多与中学语文教材相重复,这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往往流于单篇教学,没有跳出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故《大学语文》被戏称为“高四”语文。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采取了单篇欣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把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纳入到一个大的专题中讲授,并在大专题中设小专题,如:儒道思想与中国文人专题。在这个专题中,不仅通过《论语》、《庄子》对儒道思想进行比较、评价,而且重点讲解几个文学史上受儒道思想影响的作家,如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等,通过他们的作品欣赏,展示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心态。从而使学生既能接触具体作家作品,提高欣赏水平,又能对儒道思想及其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样的课程体系,能避免纯单篇教学的单薄与零散,又能避免纯专题教学,只是大谈文化脱离文学的空泛。既整合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在一个更高层次提高了认知水平,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了明显区别。笔者就这一教学体系学生是否喜欢展开过问卷调查,统计如下:

    --------------------------------------------------------------------------------
    调查对象人数           人数      喜欢单篇欣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喜欢单篇欣赏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
    树达·法学专业2005级    88              73        83%                15      17%

    2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贯通

    现今流行的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较大,而从问卷调查中表明,一部分学生认为对这些作品有认知上的距离感。对此,除了适当调整比例外,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中,教师应该注意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贯通,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之所以受到广大听众尤其青年学生的热力追捧,除了他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视角和演讲风格外,还与他在古今文化的沟通上下功夫有关。如他在解释古代的官职时说:“尉,就是掌军事或刑事的武官”,“曹操担任的这个洛阳北部尉,就是京都地区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2](3)又如他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说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而评价其为一个“问题少年”。[2](22)由于这种贯通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故通俗而不庸俗,深受学生喜爱。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这种古今文化的贯通应该是多层次的,大到文学现象的联系,小到一个词的运用,笔者在教学中亦作过尝试。如魏晋风度专题,为了让学生理解向秀《思旧赋》中“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所包含的浓重忧伤,联系了学生崇拜的偶像周杰伦唱的《东风破》: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有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尽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虽然二者的情感内涵有所不同,但在意境上,在借乐声表达忧伤的情绪上却是相通的,从而使学生通过忧伤的旋律、现代化的歌词感受古人的心境。又如讲到《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也让学生明白这并非古人的专利,现代流行歌曲还在运用。通过这种融会贯通,不仅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更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它就在你身边,其中许多以沉淀成某种元素流淌在通俗文化的血液中,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从而消减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隔离感,使之更好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 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教学手段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许多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早已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而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是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的平面化教学手段。《大学语文》多是一百多人的大课,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显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纵然老师有绝好的口才,也难敌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势在必行。这种视听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生动形象,而且能极大地拓展课堂空间。笔者在讲授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利用多媒体,不仅将康桥的美景还原给学生,而且通过动漫设计将诗歌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并配以朗诵和音乐,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加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单篇欣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能使《大学语文》变得系统、深入而具体。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贯通能使《大学语文》变得亲切而易产生共鸣,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教学手段能使《大学语文》变得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从而有助于改变《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处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2] 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樊凌云(1963-),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7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