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徐红: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定位
【时间:2008/12/8 】 【来源: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9月 】 【作者: 黄石理工学院 徐红】 【已经浏览3261 次】

    [摘 要] 为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精品课程,文章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和作者的教学体会,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教材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问题的大讨论为大学语文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地位已有所改变。但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种种问题也突出出来了。这些问题需要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践。为此,笔者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和自己的教学体会,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定位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是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以来一直讨论的中心话题。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由复旦大学前校长苏步青提出,当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偏科情况严重而设置的,试图起到补偿理工科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综合性最强的课程,许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艺术于一身,因此,大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课程和重点课程。根据对“若干意见”的解读,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主体。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如果不能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完全实现,大学语文显然需要适当补充,提高语文的工具性,但这样势必会影响大学语文的深化和升华。正因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类似缺失,大学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试图又担当起补缺填漏的工作,所以自然就有了大学语文的工具说、文学说、美育说、文化说、思想教育说、情感陶冶说等等功能单一论。

    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教学的可塑性较强,一些院校在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往往急功近利,要么突出了该课程的工具性而弱化了人文性,要么突出了该课程的文学鉴赏性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导致了大学语文单一功能化的教学模式,弱化了该课程的人文性主体。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文学性、美育性、文化性的关系,尤其是大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文学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可以依据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欧文·白壁德界定学科的两个原则,即“人的原则”和“事物的原则”来看待大学语文。如果用“事物的原则”来看待大学语文,它属于“语言文字、文献学、语言结构和语言风格”这样的科学研究,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具性语文。如果用“人的原则”来看待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中的作品,则不属于文献学,而属于文学。文学是一个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历史、道德等等的载体,是具体而微的人的思想、精神、情感、人格乃至品性风度等等的载体。文学中就蕴涵着各种人文性的内容,比如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人文态度。因此,“工具语文”是“人文语文”的基础,“文学语文”是“人文语文”的载体,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综合性、一般性的人文教育[1]。

    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如果面面俱到,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定位是一个关系到本课程教学质量或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山大学裘汉康教授认为:“大学语文课程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应选择那些内涵深、文字中等,且在选材立意、剪裁布局及艺术表现等方面或某个方面确有特色,能让人玩味,启人深思的篇章”。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已有100多个不同版本,它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纵观起来,这些教材有些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有些则是按体裁分类,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几部分构成;有些既不依文体分类,也不按文学史顺序选文,而是侧重于选文的思想内涵与创作个性;有些则以现代人文、经典诗文为方针选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主编的《大学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教程》《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

    在教学上,大学语文没有应试的压力,教师尽可以摆脱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大胆创新和实践。笔者认为,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既不依文体分类,也不按文学史顺序选文,而是侧重于选文的思想内涵与创作个性。这类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人文教育的内容,或参合其它教材的优秀篇章,是一本大学语文教师喜欢的教材。由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从普适性的人类文化价值通识出发,以“现代人文,经典诗文”为方针选编了16个主题,触及大学生精神成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种种烦恼,是一本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教材。这类教材对教师的挑战性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前那种语言技能训练型或文学欣赏型的教学模式,凸显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弱化知识性和工具性。由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突破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思路与框架,力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并重,全书12个单元从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人格与尊严等方面审视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选文内容强调现代人文意识,体现出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和新经典相结合的原则,是一本综合人文性较强的教材。这类教材对教师的挑战性更大,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现代审美学的角度,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中,以及那些曾经被历史遗忘的优秀文学作品或出类拔萃的时文中发掘人文性的内容,并能将之与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

    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面,目前学界提倡的是大学语文教材的多元化发展,但多元化并不等于多而杂,而是要“适多”而精。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教师在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时标准不一,体例不一,内容不一,致使教材品种繁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问题的大讨论为大学语文成为高校公共基础课中的主干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主体目标。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学素养、人文素质状况等有计划地编写或选择某种教材。由于根据新的课程目标重编教材或更换教材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大,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发掘人文性内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思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编教材或更换教材,以开发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的表达、阅读、思维、审美等能力,达到提高人文素养、开启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瞿明刚.文化语文·性情语文·声色语文[J].高教研究动态, 2004, (1) : 28.

    (责任编辑 余国政)

    [作者简介]徐红(1966-),女,湖北黄石人,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84 位浏览者